乡村“非遗”美育课程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探究
2022-05-30肖起珠邹安娜周娟
肖起珠 邹安娜 周娟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可为美育课程注入新动能,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遗”与美育的双重加持下,“非遗”美育课程能够发挥“非遗”美育价值和多重育人作用。如今,美育迎来新风,但在乡村开展“非遗”美育课程面临师资、课程设计、家校共育等方面的困难。基于此,文章探讨乡村“非遗”美育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参考性解决方案。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美育;乡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5-00-04
“非遗”是人类瑰宝,由劳动人民创造,是珍贵的历史财富。“非遗”在代代相传间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直到今天,“非遗”仍旧滋养着华夏大地,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时“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开发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美育资源,搭建开放的美育平台,拓展教育空间。”[1]将乡村“非遗”投入校园美育课程中,能因地制宜地开展美育工作,丰富校园美育课程,让学生接受“非遗”美育的熏陶,提升艺术审美品位,培养健全的人格。同时,以校园美育课程为媒介深入挖掘和保护“非遗”文化,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1 “非遗”进校园之教育价值
“非遗”是民族人文历史和精神风貌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的“非遗”能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提升综合素养,为校园美育课程输送了养分。
“非遗”以自身獨特的文化魅力打动学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审美感受。“非遗”源自百姓生活经验和美感需求,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趣味、艺术个性和风格。“非遗”可带来清新、雅致的审美感受,为美育课程带来无限的灵感。例如,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作为一种镂空艺术,它能给人带来独特的艺术享受;黄梅戏,真实细腻的表演、朴拙流畅的唱腔彰显审美与实用统一的特点;传统乐器陶笛,音色可清脆婉转,可浑圆醇厚,能为人们带来一场不可多得的听觉盛宴。学生在学习“非遗”独特的色彩搭配、领略美妙的旋律、掌握精湛的工艺、体味吉祥寓意的同时,还要通过视、听、触感受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升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综合能力。
乡村“非遗”通过对学生输出“非遗”艺术文化和“非遗”故事,让学生感受“非遗”背后的家国情怀,提升综合素养。乡村“非遗”扎根于民间,学生在根文化的感染下,“发思古之幽情”,加深对璀璨辉煌的中华文化的理解,感悟“非遗”蕴藏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课堂中活跃的中国元素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如蝙蝠、葫芦、桃子等传统纹样有祝福、平安、长寿等吉祥寓意,学生在欣赏寓意深刻的纹样的同时心灵也能得到洗涤,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家国情怀和时代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乡村“非遗”美育课程面临的问题
2.1 师资力量薄弱
乡村“非遗”美育课程的开展受阻很大原因在于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之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对课程的开展起到关键作用。另外,教师的动力和工作激情也会影响课程的开展效果。现将“非遗”美育课程授课教师粗分为两类,分别是校内现有的美育教师和校外聘请的“非遗”传承人,两者出现的问题有所不同。
第一,由学校教师主导的“非遗”美育课程,不熟悉“非遗”美育课程的特殊教法,对“非遗”专业缺少了解,没有充分发挥“非遗”的艺术价值。学校现有的美育教师不熟悉“非遗”美育课程的教法,如木偶戏、扎染、狮舞等特殊的“非遗”文化,不懂如何教学,且对教师的“非遗”专业知识水平和跨学科学习能力要求较高。教师也存在教学观念保守的问题,缺少有效的实践,缺乏课程创新能力。低效的教学反馈也会打击教师的教学信心和成就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非遗”美育课程的开展。
第二,不少学校的“非遗”美育课程外聘“非遗”传承人作为课程教师,但“非遗”传承人缺少教育专业知识和美育观念,局限于工艺技术的传授和浅层历史文化的讲解。“非遗”传承人虽有扎实的“非遗”技术功底,但大部分“非遗”传承人存在老龄化、低学历和非教育专业出身的问题,教学中会出现沟通困难和“会做不会教”的情况。“非遗”传承人又因多重的社会身份,无法进行连续性和系统性的教学。
2.2 课程设置不成熟
“非遗”美育课程教学理念老旧、课程结构简单,课程设计上忽略了“非遗”多样化的艺术表达,又因不稳定的课时量,学生上课的流动性较大,难以形成成熟的“非遗”美育课程。
在教学理念上,课程一味开展“灌溉式”教学,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致使学生被动接收知识信息,缺少对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课程结构规划不合理,理论板块和实操板块各占一半,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课程结构。考察龙川手擎木偶戏得知,一节“非遗”美育课程,有一半的时间讲解龙川手擎木偶戏的知识和表演技巧,其余时间让学生实操。如遇艺术类会演活动等情况,则抽选学生上课,课程转为排练课。课程缺少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部分和知识与实践的过渡阶段,课程内容没有最大限度被学生消化。课时量不固定,没有辐射到所有学生,学生上课存在变数,难以形成完整的课程系统。
在课程设计中,没有对“非遗”美育知识进行拆分重构,也没有在美术音乐之外的领域开发课程,而是直接截取“非遗”中绘画、歌唱领域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缺少激发学生热情的教学教法,学生较难对“非遗”产生兴趣,没有最大化地发挥出“非遗”的美育价值。
2.3 家校共育的阻碍
家校共育在“非遗”美育课程方面缺乏有效沟通,对美育理论认知不足,在教育观念上没有达成共识,阻碍了“非遗”美育课程的有效开展。家校如能有效合作,可有机结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从而强化育人效果。
学校作为家校共育沟通的先手,却仍有不少教师认为“美育即美术教育”,美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非遗”美育课程也不是为了培养“非遗”传承人,故而学校没有做好教育沟通的基础工作。
在社会上,“唯分数论”“应试教育”等功利的教育观念受到追捧,家长对“非遗”美育课程产生“无用之功”的误解。家校对“非遗”美育价值暂时没有达成共识,在课程后勤需求或课外扩展方面得不到家长的支持,这让美育处于弱势地位。
3 “非遗”美育课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3.1 培养高质量美育教师
制订“非遗”美育教师培训计划。因培养的两类教师存在较大差异,培训计划应分类制订。此外,还应给予教师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美育教师需要掌握“非遗”专业知识和“非遗”美育课堂的教学能力;外聘教师需要形成美育观念和参与教学教法的专业知识培训。
鼓励学校为美育教师开展“非遗”美育业务培训活动,提供学习平台,同时教师通过总结优秀案例,发现自身教学中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学校业务培训以网课、美育讲座、模拟课堂等方式,提升教师的“非遗”美育课程教学能力,开阔教师教学视野,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学校还可开展教学考核、课程小组搭建、优秀教师评选等活动,对教师进行精神或物质上的鼓励。为提高自身“非遗”知识水平和审美素养,美育教师应积极与“非遗”传承人交流,学习“非遗”技术,挖掘“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工匠精神和民族精神。在资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美育教师同“非遗”传承人可开展双师教学,助力“非遗”美育课程,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组织外聘教师参与教育专业知识培训活动,提高基本教学能力。外聘教师教学能力较弱,习惯师徒式教学模式,要通过培训转变他们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美育观念,学校或地方应组织“非遗”傳承人专项教师技能培训项目、“非遗”美育课程教学相关讲座等。通过听课、评课等方式分析外聘教师的授课过程,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外聘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知识素养,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学校美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对本地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2]。地方各级政府应重视学校美育工作,加大对美育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力度,对从事美育工作的教师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为外聘教师解决后顾之忧,进而更好地开展“非遗”美育教育工作。
3.2 打造持续性、创新性的“非遗”美育课程
合理利用“非遗”资源,扩展多元美育课程形式,打造优质“非遗”美育课程。灵活摘取“非遗”中适合纳入美育课程的内容,科学设计课程,用正确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开设既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又含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非遗”美育课程。
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改变教师定位,教师要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相信学生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依靠自身人格魅力和优秀的教学能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制定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结构,合理安排课时量以保障课程有序开展。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差异性,需要从兴趣培养到知识技能认知逐步过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方式设置相适应的教学任务,分阶段、分任务制定系统的教学结构。另外,《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艺术科目占总课时的比例为9%~11%,学校应当科学规划课时量,杜绝主科占课等行为。
创新传统课程内容,丰富课堂形式。“非遗”艺术形式不仅可以和绘画工艺、舞蹈、戏曲等形式结合,还可纳入教学内容中。“非遗”既可原封不动地进入课堂,又可提炼“非遗”中的纹样寓意、色彩搭配、节奏韵律等元素。在课程设计方面,采用师生共建、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非遗”艺术、历史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增强课程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非遗”保护意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将课堂搬入“非遗”传承基地、博物馆等场所,开发趣味性、沉浸式课堂。社会实践活动、“非遗”文创比赛、“非遗”传承基地研学等活动不失为课程教学的另一种转化方式,以多元的课堂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实践能力等。
3.3 家校共育建立良性的教育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当承担教育责任,不能将教育工作全盘抛给学校,不能做学校教育的旁观者。学校教育要集中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家庭和学校要优势互补,要让家长融入学校,学校也要指导家长,打出一套组合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添砖加瓦。
加强美育观念普及,夯实家校合作的理念基础。美育是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可以提升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创新能力等。要将美育理论学习纳入教师业务培训中,理解美感教育与美术教育的区别,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学习讲座等活动搭建沟通桥梁,针对家长开展美育理念教育,让家长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意义,摒弃“唯分数论”的错误思想。学校须让家长了解学校的育人方向、阶段重点、工作成果等[3],促进家校间的理解和尊重,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给予“非遗”美育课程精神上和行动上的鼓励和支持。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4]。这为美育引来春风,也促进了家校间的双向互动,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家校共育活动。学校可组织“非遗”传承基地、文化博物馆等场所的亲子公教活动。此外,家长要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坚持以身作则,做孩子学习的榜样。掌握语言艺术,少指责多夸奖,在人际交往中不做独裁者;从思想上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施加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多换位思考,尊重孩子的想法;培养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作息习惯,亲子间多互动,增进亲情,促进家庭和谐。
家庭教育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校教育有重要促进作用。家校共育不但要推进“非遗”走进校园美育课堂,而且还要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提高学生对“非遗”美育的感知能力,增强学生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意识,优化“非遗”美育课程。
4 结语
“非遗”美育课程为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和综合素养提供了有效路径,但课程开展也存在一些问题,须多方合力解决。作为校方,须做好宏观统筹工作,保障课程的有序开展;作为教师,应主动学习,提升教学能力,灵活掌握“非遗”美育课程教学方法;作为家长,应积极支持学校工作。“非遗”美育课程中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对学生产生了正向影响,促使学生增强家国情怀,强化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期待往后的“非遗”美育课程向阳生长、生生不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R/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28/content_10196.htm,2015-09-2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強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R/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54511.htm?ivk_sa=1024320u,2020-10-15.
[3] 孙逵.共识共振 共创家校共育新生态[J].中小学管理,2021(10):53-5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R/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2021-07/24/content_5627132.htm,2021-07-24.
作者简介:肖起珠(2002—),女,广东河源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邹安娜(2001—),女,广东河源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周娟(1991—),女,广东韶关人,硕士,助教,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项目“乡村‘非遗文化活化与美育相结合的研究与探索——以龙川手擎木偶戏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pdjh2021b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