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电视舞蹈的发展与创新

2022-05-30邰越

艺术科技 2022年19期
关键词:舞蹈创作融媒体时代

摘要:《舞千年》综艺自播出以来好评不断,深受观众喜爱,专业人士也纷纷参与到评论中,一时间成为网络热点。文章主要探索其“出圈”秘籍,首先追溯我国电视舞蹈的早期,梳理出国内电视舞蹈的两种发展态势,后聚焦于当前融媒体时代,深入剖析舞蹈电视节目的现状,接着对节目本身的创新提出见解,从深入人民的生活、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艺术家的创新精神、技术服务艺术这四个方面提出舞蹈创作的合理路径,旨在为整个舞蹈生态系统中的艺术创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舞蹈创作;舞蹈影像;舞蹈電视;融媒体时代;《舞千年》

中图分类号:J705;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9-00-03

影像技术与舞蹈的共生,突破了舞蹈表演存在于立体三维空间的局限性。回顾发展历程,从舞蹈记录到舞蹈电影、舞蹈电视以及实验性影像舞蹈,舞蹈影像已走过一个世纪。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以无线网络为连接而生成的新型数字媒体应运而生,使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信息终端成为人类生活的重心,舞蹈鉴赏活动不再受特定时空限制,成为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的生活常态。在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互依存中,融媒体应运而生,空前强大的传播力直接影响着大众审美。因此,融媒体时代,任何形式的舞蹈影像创作都变得至关重要。

1 电视舞蹈的发展形态

电视舞蹈在我国舞蹈的普及性传播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早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视技术的诞生与推广,用电视呈现舞蹈的方式出现在了中国市场。在几十年的发展中,电视舞蹈依据不同的目的与功能出现了艺术表演型与社会娱乐型两类,由此电视舞蹈也沿着艺术化与社会化这两条线路并行。

电视舞蹈的艺术表演型主要是指专业性较强的舞蹈电视比赛或展演活动。其发展可追溯到千禧年前后,1999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电视舞蹈栏目《舞蹈世界》,随后首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成功举办。艺术化的电视舞蹈框架在这一时期基本确立,涌现出如《扇舞丹青》《也许是要飞翔》等舞蹈影像作品,这些作品先存在于舞台剧场空间,然后通过电视的蒙太奇剪辑方式和丰富的视觉特效对原本的作品进行改编,成为二维空间的再创作[1]。技术的发展将电视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上传到移动终端,促使网络电视得以诞生,这也使得更多的线下舞蹈展演活动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在线上同步展播。

电视舞蹈的社会娱乐型主要面向大众群体,以大众普及和娱乐为主,除了各种歌舞晚会外,还包括电视舞蹈综艺节目。从央视春晚的《千手观音》《雀之灵》等经典舞蹈节目到近年来各卫视节日晚会上的舞蹈,如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等都属于这一类型。电视舞蹈综艺作为一种节目的综合体,更是汇聚了大量舞蹈影像片段,自2013年东方卫视推出《舞林争霸》电视舞蹈真人秀节目,掀起了一股舞蹈热潮。随后《中国好舞蹈》《这就是街舞》《舞蹈风暴》《舞千年》等系列综艺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这些舞蹈综艺节目在不断推陈出新中寻找电视舞蹈创作的多样化路径[2]。此外,这些电视舞蹈作品充分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与精神风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再一次将电视舞蹈推到了风口浪尖,电视舞蹈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2 融媒体时代的电视舞蹈

2.1 电视舞蹈的转型

融媒体,顾名思义,是将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通过不同媒体的优势互补,实现人力、内容、宣传等全方位的资源整合。对外来说,融媒体是一个拥有一致目的的整体项目,各个媒介都是为这个项目服务的不同手段与方法。更多专业团体的参与能使融媒体项目的质量得到了保证,观众的认可度也比较高。

融媒体时代,信息的多渠道传播使传统的电视媒介逐渐失去优势,人们在文化的“杂食”中对信息的刺激过分依赖。从《CCTV舞蹈大赛》到《中国好舞蹈》《舞蹈风暴》,舞蹈电视节目不再依靠单一的电视渠道,而是利用公众号、网络视频以及各种社交APP,通过大数据的推送不断将节目信息传递给潜在用户,针对性地进行宣传与推广,而节目播出的重心也由电视转向移动端,观众通过评论的方式与节目建立互动[3]。再者,融媒体时代的技术革新也对舞蹈产生了新的二度创作,最初的电视舞蹈只是通过拍摄角度与剪贴进行再创作,基本不会改变舞蹈的原型。而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则通过AR、抠像、5G等新媒介技术改变了舞蹈的发生背景[4],在现实主体与虚拟场景的结合下,舞者们从深深的宫墙走入历史的画卷中,观众仿佛也身临其境,为舞蹈增添了更深的文化内涵。

2.2 电视舞蹈节目的现状

在一系列电视舞蹈节目的推广下,更多舞蹈明星被知晓,就舞蹈艺术的传播普及而言,是空前的好事,大众的参与突破了舞蹈圈内人“自嗨”的现象。然而深究节目中的作品,其是否能够提升大众的艺术鉴赏能力、推动舞蹈创作良好发展,仍有待商榷。

电视舞蹈节目在发展的几十年间一直遵照固有的赛制套路发展,观众被动地接受节目的疯狂灌输,在一个个作品的切换间来不及思考。这似乎与“短、平、快”的短视频现象无异,在一场信息爆炸的视觉冲击后什么也没有留下。当艺术思考的时间被剥夺后,越来越多的人止步于对舞蹈外在美、技术高的感叹。以《舞蹈风暴》中360度全息投影的“风暴时刻”来说,这些瞬间大多数是高难度的舞蹈技巧,用来评判舞者的专业能力确有用处,但舞蹈艺术毕竟是高度凝练于生活,抽象化表达人的内心情感。外在的形体、动作、技术是作品内核的美丽外衣,内在的情感与精神表达是其作为艺术的核心价值。然而,融媒体的运用,致使停留于舞者腿抬多高、转多少圈的观赏视角成为大众评论舞蹈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5]。这些舞蹈技术本该服务于舞蹈作品,通常在渲染情感高潮时使用,如今却与杂技、体操等无情感的舞台技术表演无异,从“为了舞蹈而技术”沦为“为了技术而舞蹈”,本末倒置,而这种现象也正蔓延至剧场舞蹈的欣赏与创作。作为电视媒介下的产物,电视舞蹈固然要考虑商业收视率,但融媒体时代以主流媒体为核心的舞蹈电视节目不能只为获取流量而取悦观众、博得眼球,更需要利用融媒体的优势正确引导大众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3 《舞千年》的创新与思考

3.1 《舞千年》节目的创新机遇

相比以往舞蹈电视节目同台竞技下舞蹈技术的喧宾夺主,《舞千年》节目更强调舞蹈的文化内涵。它以传统文化为基点,在明晰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后,节目导演以舞蹈为切口,结合剧情演绎,打造出符合当代人审美,通俗却不低俗的电视节目。同时,其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将舞蹈背景、舞蹈赏析以及舞蹈解说融为一体,帮助观众理解动作背后深层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世界,“知其舞而知其所以舞”。

《舞千年》在舞蹈作品的选择上十分考究。第一类是在舞蹈界获得广泛认可的经典古典舞作品:结合舞蹈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风貌,节目组通过故事编排的方式引申出舞蹈,将传统剧场的《相和歌》《踏歌》等作品改编成电视舞蹈影像。第二类是舞剧中的经典舞蹈片段:以历史性舞剧为依托,在叙事中唤起公众的情感共鸣。弘扬传统文化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精神,对古典舞的现代化再创新造就了第三类选题,以舞蹈《丝路花雨》《幻世金刚》为代表,借助AR技术将舞者置身于现代化场景中,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由此可见,节目组对永恒精神的思考和尝试显然是一种电视舞蹈节目创作的新路径。

3.2 《舞千年》的思考与挑战

当然,《舞千年》在重视文化内涵的同时,也陷入了另一个怪圈。其一,舞蹈的完整语境被破坏。节目组为了保证每一帧优质精美的画面,对舞蹈进行了大幅删减,在用力过猛的拍摄与剪辑中,舞蹈镜头与背景画面出现多次无意义的转接,在决定观众的欣赏焦点中,一支舞蹈的连贯性也不复存在。这种完整语境被破环后,对舞蹈的思考也只能停留在外部层面,而无法涉及作品的精神内核。其二,未抓住舞蹈的精神内核。在强调剧情冲突时,节目忽视了舞蹈所要传达的真实情感。例如,《踏歌》是魏晋时期人们在战乱中对美好安定生活的一种向往,在踏地为节的音乐中衬托现实的悲凉。而综艺节目的演绎传达给大众的内涵略显单薄——一群妙龄女子在欢歌笑语中踏青的情景。此后,当提起《踏歌》时,总会有部分观众的理解只能停留在简单欢乐的层面。因此,节目组选择舞蹈与剧情结合的方式诚然是个不错的创作路径,但在二者融合的比重和手段上仍需探索。

4 融媒体时代电视舞蹈发展的新路径

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舞蹈艺术也在探寻更多发展的可能性,《舞千年》的“破圈”对当下舞蹈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且这种创新无论是对舞蹈电视节目还是舞蹈作品都非常适用。

4.1 深入生活,为人民起舞

尽管面对不同的群体,舞蹈创作的方式各不相同,但任何有价值的创作都不是编导个人的孤芳自赏、自我陶醉。在艺术构思的初期,编导就应该考虑到受众的存在和偏向。

《舞千年》在清晰的定位中为大众解读舞蹈含义,消除古典文化、高雅艺术与主流大众之间的隔阂,为电视舞蹈的制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同样,舞蹈作品的创作也可以针对不同的受众,在舞蹈思想的深度、抽象与具象的配比等层面权衡,创作出易于观众理解又不缺失艺术性的舞蹈,从而向观众传递有效信息。让观众能够从在抽象的舞蹈中,捕捉到生活中一种熟悉感。艺术创作基于当下而不是再现当下,舞蹈创作者要用敏锐的目光捕捉到社会的变化,通过展现不同甚至解决当下的问题,引发共同思考,从而使大众产生共鸣,使舞蹈富有生命活力。

4.2 古为今用,用舞蹈讲中国故事

《舞千年》能引发观众共鸣的原因在于其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将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相结合,通过舞蹈来讲述中国故事,使其赢得了观众基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民族血脉、精神家园,对传统文化拥有割舍不掉的情怀是影响国人审美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生长于中国的文艺创作者不能丢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通过传统文化来探寻当代价值,寻找历史中永恒不变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品质,是当代编导在创新作品的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在创造性转化上,融媒体有利于高雅艺术的普及,应在经典舞蹈作品的再创作中保留其原有的文化价值,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打造符合现代人审美的舞蹈影像作品,在舞蹈艺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彰显大国的文化自信。

4.3 艺术家的创新精神

“故事剧情+传统文化+舞蹈艺术”形式[6]使《舞千年》从以往竞技的思维定式中跳脱出来,开创了传统文化类电视舞蹈节目的先河。当下逐渐消失的边界感已成为艺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学科间不断融合,促使编导走出自己的圈子,不断丰富阅历,开阔眼界,以包容、主动的姿态接受不同领域的新知识,勇于探索。

此外,《舞千年》的传播手段也十分具有创新性。其利用融媒体的优势,在线上与观众建立互动。第一,在哔哩哔哩网站设置话题奖励,号召自媒体博主参与,自媒体博主结合自己的专业认知与鉴赏能力为其宣传。《舞千年》同时将选择权和推广权掌握在主流媒体的手中,也对自媒体视频的质量进行把控。第二,节目顾及网民的参与体验感,即通过网上投票选舞的互动形式,让网民从欣赏者转变成决策者,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获得良好的体验。

4.4 技术服从于舞蹈

媒介技术的发展为舞蹈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在打破时空束缚后,技术又给舞蹈影像带来了更多特效画面。但不难发现,包括《舞千年》的个别舞蹈节目在内,近年来出现了技术喧宾夺主的倾向,艺术的思想与内涵被逐渐抛弃。作为融媒体时代的艺术创作者,应该清楚媒介技术是为渲染艺术氛围服务的,防止自身在创作中落入炫技的圈套。

5 结语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给电视舞蹈的传播与发展带来了机遇。作为新时代的产物,《舞千年》打破了以往舞蹈电视节目的思维定式,以传统文化为导向,前所未有地观照舞蹈本体的内在精神,用大众容易理解的方式在艺术欣赏中传递传统文化价值,但同时也面临新的问题。笔者透过这一热点现象,对当下舞蹈艺术生态创新发展作出了新的思考。诚然,舞蹈艺术作品与舞蹈电视节目的艺术形态、创作手法全然不同,但从大众接受的层面来看,两者之间有相通的路径,舞蹈艺术始终面临观众不了解、看不懂的问题。而《舞千年》在融媒体时代的创新之举是比较成功的,拉近了舞蹈艺术与大众的距离,同时有助于舞蹈创作和艺术传播。

参考文献:

[1] 刘璐.影像舞蹈在中国的发展及价值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0.

[2] 冯双白.融媒体时代影像舞蹈的机遇和挑战[N].文艺报,2021-11-29(004).

[3] 杨静.融媒体背景下主流媒体与自媒体的互动与博弈[J].新媒体研究,2019,5(1):121-122.

[4] 李婷. 5G时代电视内容生产与传播创新:以河南春晚《唐宫夜宴》与元宵特别节目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8):110-112.

[5] 楊培伦,岳文立.“削足适履”还是“美美与共”:中国舞蹈类综艺节目创作反思[J].当代电视,2020(12):68-72.

[6] 徐海粟.国风文化潮下中国古典舞影像化呈现与站位思考:以《舞千年》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3):27-32.

作者简介:邰越(1998—),女,安徽六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舞蹈创作、舞蹈影像、新媒体舞蹈、汉唐古典舞。

猜你喜欢

舞蹈创作融媒体时代
融媒体时代对编辑的能力要求
融媒体时代电台文字编辑发展战略研究
融媒体时代如何培养记者的创新意识
大众舞蹈与舞蹈创作的融合研究
融媒体时代电视画面的剪辑研究
融媒体时代三网融合下电视新闻网建设的思考
浅议舞蹈中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