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生态伦理观及当代启示探究
2022-05-30林一卿
摘要:奥尔多·利奥波德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科学家和生态文学作家,被誉为“美国生态伦理之父”。他的代表作《沙乡年鉴》在生态文学史上与《瓦尔登湖》占据着同样重要的位置,对当时的社会產生了重大影响,直到今天,书中的生态理念依旧对人们学习生态伦理和宣扬环境保护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沙乡年鉴》;奥尔多·利奥波德;生态整体主义;土地伦理;生态伦理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9-00-03
0 引言
利奥波德根据其生平经历和所见所闻完成的生态文学巨著《沙乡年鉴》,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指引着人们形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时期,应学习并借鉴其先进的生态哲学理论,以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的建设发展。
1 奥尔多·利奥波德与《沙乡年鉴》
1.1 奥尔多·利奥波德生平
奥尔多·利奥波德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和科学家,1887年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伯灵顿市,1906年在耶鲁大学攻读林学硕士,毕业后成为一名林业官,在新墨西哥州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利奥波德逐渐发现美国西南部广泛存在污染问题,于是他将研究方向转移到环境与野生动物保护上。1935年,利奥波德创立了“荒野协会”,其宗旨是保护被人类侵占的荒野和各种生活在荒野中的野生动物。随后,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的一处名为“沙郡”的地方购买了一片农场,带着家人一起在这里种植、耕作,恢复这片被污染过的土地。
1.2 《沙乡年鉴》的诞生
利奥波德所处的年代,正值美国社会的转型与大变革时期。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以后,美国的科技水平与社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工业与农业领域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运作,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对大自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20世纪开始凸显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使人类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人类逐渐开始思考生态问题。
利奥波德隐居在沙郡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下了许多随笔,后来人们将他的随笔汇编在一起,完成了著作《沙乡年鉴》。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在生态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角度出发[1],深刻反思了美国20世纪社会发展带来的生态危机,重新考量人与自然的关系,呼吁人们保护自然、回归荒野,对当前全球生态治理的展开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沙乡年鉴》生态伦理思想的内涵
2.1 土地伦理
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首次提出了“土地伦理”。传统的“伦理”一词通常用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是拥有思考能力的人类特有的。而“土地伦理”则将伦理的范围扩大到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在利奥波德以前的各个哲学家,无论是笛卡尔,还是康德,都将动植物排除在伦理道德主体之外,认为它们并不具备道德身份。但是利奥波德突破了前人的观点,他将河流、森林、花草等都视作道德共同体的一部分。在他看来,自然界与人类紧密联系,这是生态的事实,因此他号召人们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思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从古至今,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对自然的索取与开发,人类的生存发展既然离不开自然,那么就理应对自然承担一定的责任与义务。
利奥波德认为,只有在拥有道德伦理的约束后,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时,才能更多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思考保护自然的意义。利奥波德曾说:“保护土地,是人与土地的一种和谐,就像与朋友的和谐一样。”[2]人如果将大自然仅仅看作工具,就无法将自然看作伦理道德的载体,也不会把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当作平等的主体对待。人类作为自然界中唯一拥有智慧的生命,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界的生命是十分必要的。
2.2 生态整体主义
《沙乡年鉴》中有一章名为“像山一样思考”,利奥波德敦促人类思索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时,不能仅把自身当作衡量价值利益的标准,还要考虑到自然这一整体。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个体,必须从全面、整体的角度出发,看待自己身处的环境以及整个大自然。“山”本身是不能思考的,这里的“山”泛指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其中的一切自然因素,如动物、植物和人类,都是广泛联系着的,因此要用全面整体的眼光看待整个生态系统,这种主张被称作“生态整体主义”。
利奥波德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类与动植物一样,成为自然界中权力同等的公民[3]。与其他的环保主义者不同,利奥波德的生态整体主义,是将人类与动物的利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动物福利主义者或生物中心主义者,试图将动物的位置抬高,更关心与人类利益相关的动物,如人们养的宠物狗、农场的牛羊,他们会关心动物的生存现状、是否遭受虐待等,这切断了动物与自然界整体的联系,是一种典型的个体主义[4]。
但是,在利奥波德的生态整体主义理论中,“土地”被视作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生命体,是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这里的“土地”可以理解为大自然。机械的自然主义者把大自然视为与人类割裂存在的个体,视为人类可以不断索取、征服的对象。但他们忽略了人类其实也身处这片“土地”之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
利奥波德用“土地金字塔”的概念描述人类及自然界中的生物在生物圈中所处的位置,最底层的是土壤,接着是生长在土壤之上的植物和以植物为食物的昆虫。这个生物圈的金字塔自下而上,生物的数量呈递减趋势,能量从底部到顶部流动,最后由金字塔顶端的生物分解重回土地,这一结构维系着大自然的稳定。
在《像山一样思考》这一章中,利奥波德用狼和鹿的关系来论证这一观点。一直以来人们都厌恶狼,喜爱鹿,为了保护小鹿,人们带着猎枪进入森林大量捕杀野狼,但是由于天敌大量减少,鹿群大幅度扩张,森林无法为鹿群提供足够的食物,导致食物链断裂,反而加剧了鹿的死亡。利奥波德借这一故事指出了自然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每个生物在其所处的环节都有自己的功能,如果人为加以破坏,最终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受到影响,这正体现了生态整体主义。
2.3 生态伦理的基本道德
生态伦理要遵循的基本道德原则是指当人类从一个原本试图改变自然、征服自然的身份转变到要平等对待自然时,需要坚守一些基本的理念。
首先,要保证生态系统的公平原则。公平包括保证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着紧密的关联,由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对自然某一局部的破坏可能会带来蝴蝶效应,生态污染造成的后果可能是全球性的,因此同一代人不管身处何地,都要自觉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这是所谓的代内公平。而代际公平的含义是,人类考虑问题时不能仅仅考虑到眼下的利益,还要注意对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是否会对下一代人产生影响。
其次,要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原则。要想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就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内部和谐,这既需要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又需要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利奥波德追求的目标,他希望人们能够学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则要求人们摒弃贪念、避免战争,这与利奥波德经历了一战、二战也有关系。战争对当时的人们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也给自然界留下了沉重的伤痛。因此,想要保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首先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最后,要求维持生态系统的美丽。这是一种生态美学概念,将科学领域的生态问题上升到了美学领域[5]。利奥波德呼吁人们回归荒野,去寻觅自然野性的美,这与梭罗的观点是一致的,他们都发掘了荒野的美学价值。利奥波德在书中记叙了他如何让这废弃的农场重新焕发生机,从身边触手可及的花草树木,到大自然中的飞鸟走兽,他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在他的眼中,自然不仅给人类带来了经济与科学上的探索价值,而且十分美丽,自然的美不应该被忽略。因此,他呼吁人们回归荒野,在外出郊游时亲近自然。这里的“荒野”是指自然界中未被人类涉足和开发过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充分领略到一种自然的、原始的美,未被人为开发、改造过的状态,就是自然最美丽的状态。人们不应仅仅着眼于自然的经济价值,还应从更高的层面去发掘大自然的内在美,只有当人类可以理解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时,才能发自内心地尝试与自然和谐相处。
3 《沙乡年鉴》生态伦理的当代启示
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展现出的生态伦理思想影响的不止是美国,对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和环境伦理学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3.1 弘扬生态道德理念
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背景下弘扬生态道德观,需要形成一种新型的环境伦理道德。利奥波德的生态伦理价值观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和借鉴。
在研究土地伦理的过程中,利奥波德一直强调人的道德自律的重要性。通过生态伦理的教育使人们认识到保护自然的必要性,从而让人们形成环保意识。在主观层面上,“人类中心主义”由来已久,对人类的影响颇深,而生态文明的价值观正是要人类打破这一思想的桎梏,肯定自然的存在价值,并认识到人类与大自然是作为一个共同体存在的,破坏自然也将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只有充分认识到自然的价值,人们才会主动投身到保护自然的实践中。因此,更需要宣传生态道德理念。
利奥波德的生态价值观是一种全面的、整体的、关怀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他倡导人们认识并接纳大自然的多样性和多重价值,激发人们亲近自然、研究自然的兴趣。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利奥波德推崇的生态整体主义要求人类与自然享有平等的地位,既不盲目迷信自然,又不过度开发自然,更指导人们从全局角度出发,思索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3.2 将生态理论付诸实践
深入了解利奥波德的生态伦理以后,还要将理论投入实践,才能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愿景化为现实。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是主动的一方,而自然是被动的,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资源[6],但是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自然会惩罚人类。与利奥波德身处的20世纪上半叶相比,当前人类掌握的科学知识足够支撑人类能动地良性改造自然。我国幅员辽阔,有丰富而珍贵的资源及美丽的自然风光,这值得我们努力保护。
荒野作为国土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必须根据我国的人口分布和国土空间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分配。在规划开发土地的过程中,要坚持不突破耕地红线的原则,以保证我国充足的粮食供应。同时还要注意保持土质,防止水土流失等,避免滥用化学药剂对土壤和植物造成伤害。
利奥波德书中的“土地金字塔”原则也告诫人们,要重视生物多样性,以保持生物圈的动态平衡。开发利用自然时,要注意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必要时可以建立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防止人类的行动对野生动物产生影响。城市也不能无节制地扩张,要科学合理地开发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科学规划城市建设方案,同时重视居住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家园。
4 结语
如今世界上依然有众多国家、地区面临不同的生态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任重道远,人们迫切需要构建一套全新的生态伦理体系以应对新时期的种种挑战。中国正在走属于自己的生态文明道路,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学习并借鉴利奥波德的生态伦理思想,结合我国数十年来改革建设的宝贵经验,树立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引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 岑朝阳,陈俊翔.利奥波德生态伦理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领导科学论坛,2022(5):114-118.
[2] 利奧波德.环河[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218.
[3] 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231.
[4] 陈漫莉.利奥波德生态整体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21.
[5] 虞卓.生态审美教育及其带来的启示分析[J].美与时代,2018(11):66-67.
[6]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90.
作者简介:林一卿(1997—),男,江苏宜兴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