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常态化管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2022-05-30回世杰

教育界·A 2022年16期
关键词:中学

【摘要】中学常态化管理本质上是一种长期的强制性要求行为,其根本目的不仅是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起居都能够井然有序,更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学常态化管理是帮助学生逐步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建立行为内驱力的实现路径。现阶段中学常态化管理存在着管理形式单一、管理覆盖不全面、家校合作不紧密等问题,学校以及家庭需要共同努力,从学生思想、行为等多个角度进行管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中学;常态化管理;精神管理

作者简介:回世杰(1980—),男,河北省衡水市安平至臻学校。

中学常态化管理是一种对学生进行一贯性约束的管理模式,也是基于特定管理制度而产生的固定教育管理理念及模式。由于教育的动态性,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应然管理及实然管理模式。中学管理如果一味地从应然管理制度出发,极容易造成管理内容覆盖不全面、管理模式不符合实践需求等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深度探讨中学管理的科学模式,本文从剖析当前的中学常态化管理问题出发,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希望给各位学校教育管理者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

一、中学常态化管理问题

(一)缺乏精神管理

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学生培养主动学习、拼搏刻苦、不畏艰难等优秀品质的基础,也是学生能够在枯燥的学习中保持乐观、积极状态的前提。有的管理者忽视了学生的精神管理,过多地将管理重点集中于行为管理上,强调学生行为的服从性,造成了中学生管理的片面性。这种依赖于强制措施的教育管理模式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而削弱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极容易使学生出现精神状态低迷、学习欲望不强的现象。部分管理者认为加强管理制度的严苛性、加大课程安排的紧密性能够解决学生精神状态不好的问题,其实这样反而会导致学生精神状态持续低迷。制度管理要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精神状态,要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去认同制度,这样才能够实现学生内部思想与外部管理制度相呼应。而缺乏精神管理,特别是励志层面的教育管理,单纯地依靠学生自我调整状态,会使得制度的推行受到阻力,也会使得学生产生逆反心理[1]。

(二)忽视了习惯养成管理

养成良好习惯是培养学生长期发展能力,促使学生在诸多繁杂学习及生活事务之中能够遵循科学规律,有效进行自我管理的重要保障。习惯的养成不是某一种管理制度长期执行的结果,而是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实际灵活使用管理制度进行有效引导的结果,其核心在于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传统模式下,学生管理依赖于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则依赖于教师的弹性执行,而不同教师的管理标准不一,管理目标各不相同,加之学校管理制度缺乏明确的习惯养成引导说明,使得管理得不到统一。学校管理中习惯养成的缺乏是由于学校管理不成体系、管理理念不明确、管理模式不统一造成的,学校制订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习惯的养成,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性,并没有将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作为管理的主要理念。此外,教师管理时随意性太强,没有进行统一、正确的引导。

(三)缺乏深度关怀管理

深度关怀管理是建立师生良好关系,将教育的理性特质逐渐转向感性特质,形成高效率管理状态的前提。缺乏深度关怀管理是教师职业性逐步凸显、伦理性逐步下降的表现。从学生和家长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是相对立的,如果教师一味地强调成绩,缺乏与学生的深度沟通,学生就会将教师的职业性放大,甚至认为教师的严格管理是为了自身的晋升和涨薪。这种观念一旦形成,管理将成为学生眼中的压迫手段,学生与教师的矛盾会增加,最终影响学习质量。深度关怀管理不仅指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还指的是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学生之所想,从未来发展、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多个角度帮助学生去形成更好的学习状态,从而促进其学习成绩的提高[2]。

(四)家校管理合作不紧密

家庭管理是中学生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校管理合作的紧密性直接决定着学生管理方式是否存在问题、管理思路是否科学。家校共管的概念虽然已经被普遍接受,但效果并不明显,学校与家庭互不理解、管理理念相左的情况依然存在。青春期学生处于行为塑造时期,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学习习惯都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家校合作如果存在分歧,那就难以实现管理目标。造成家校管理不紧密的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社会对于教师进行定义时权责不均衡,一味地强调教师管理中的责任,造成了教师对于管理的抵触心理;教师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重视家庭作用,不认可家长的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中,不同学生家长文化水平、生活背景差異大,难以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学校与家庭作为学生教育的两个重要平台,双方如果互不认同管理理念,各行其是,缺乏联动性,可能会出现学生管理的障碍,影响管理效果。

二、中学常态化管理优化路径

(一)重视精神教育,进行励志教育管理

励志教育是进行精神管理的重要路径,也是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心理状态,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进行学习的关键所在。励志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内在的学习源动力。励志教育是感性教育,它强调学生自我认知的改善,其中既有集体意志的体现,也有个人意志的体现[3]。开展励志教育,需要在班级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通过改变集体意志来改变学生的思想,同时也需要对学生个体进行励志教育。

教师应将励志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之中,通过有形的活动来改善无形的思想,逐步使学生在潜意识层面上认同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集体意志励志教育时,可以利用跑操的机会,将常规的体育锻炼转变为展示班级精神风貌、体现班级意志的平台。跑操一般以班级为单位,教师可以要求每个班级都设定积极向上的口号,例如“凌云看天下,最棒我八班”“乘风破浪,不畏苦难”等。为了提高集体意志励志效果,教师还应该以争取集体荣誉为目标,要求学生以高昂的气势喊出班级口号。个人意志励志方面,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轮值书写黑板励志语句,语句要学生自己筛选,以达到自我激励以及集体激励的效果。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设计班级誓言,让每天轮值的学生早晨领誓,并在晚读时进行励志演讲。这种全天候、集体与个体意志同时进行的励志教育方可真正地实现学生精气神的塑造。与此同时,励志教育管理要注重学生状态的转变,要制订明确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心理状态,能够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分析,对于精神状态出现明显改善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进行鼓励,从而增强学生良好的心理体验,使学生继续保持这种状态。

(二)关注养成教育,强化习惯建立管理

习惯建立是养成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实现学生自我高效发展,培养独立生活、独立学习能力的重要保障。养成教育是将能力有所不同的学生按照一种高效的统一标准进行引导,使其通过习惯的促进作用实现高效的学习。养成教育管理需要为学生建立起科学的管理规范,让其遵循规范,逐步将这些要求内化,在后期的学习中能够自主地按照这些标准进行学习和生活[4]。

在养成教育中既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习惯,又要关注学生的答题书写习惯。在学习习惯管理方面,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体系化的闭环管理。首先,课前教师要将知识难点告知学生,让学生对重难点知识进行预习。其次,在讲课过程中要注意将不同知识衔接好,同时做好知识内容的拓展工作。再次,课后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并设置习题训练。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错题进行整理,帮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建立精学思维。此外,教师还应清楚地了解学生错题清单表,小范围甚至一对一对学生进行辅导,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书写和答题方面,要让学生的书写遵从清晰准确、间距适当的原则,建立好书写模板,要求学生进行模仿。同时,教师要设计好统一的答题标准,对于不同类型题目的答题逻辑进行梳理,要求学生规范答题。这样能够让学生养成做题思维清晰、答案书写工整的良好习惯。此外,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榜样的培养,表扬在写作答题、思考逻辑、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在榜样的激励作用下,学生们从内心产生模仿甚至超越的驱动力,长此以往,能够培养学生从心理到行为的认同感,进而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采取深度关怀管理

深度关怀管理是指教师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尽其自身努力去关怀学生,是建立非职业关系情感联络的重要路径。师生关系,从教师角度出发并非对立,学生并非教师的职业对象,学生与教师是心灵互感、互相成就的关系。传统师生对立观的打破需要教师主动付出,去真正了解学生的状态,发现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深度关怀亦可称为保姆式关怀,指将学生放于核心地位,让学生能够改善心理状态,排除他扰因素。深度关怀可以分为非表现性行为和表现性行为。非表现性行为主要包括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全程陪伴,例如每天学生早操时跟随学生一起出操,并和学生一起喊班级口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早中晚吃饭时间给学生进行配餐,进而与学生建立紧密的关系;住宿式学校教师待所有学生休息后才休息,且班主任24小时手机不关机,一旦学生出现问题及时出现帮助学生。表现性行为是指教师针对学生个体进行的关怀措施。马斯洛需求指出,人只有满足了最基本的物质和社交需求,方能够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而学习恰恰是一种精神维度的需求。教师应以个体为单位,对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情况、生活习惯进行了解,发现学生的实际问题,帮学生解决物质和社交需求,使学生能够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学习。例如,当女学生在生理期时,教师酌情考虑让女学生减少体力活动;学生出现早恋问题后,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但是要注意,深度關怀并不是无底线的包容,而是通过长远的考虑,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管理,这过程中有鼓励、有安慰,但是也会有批评、有处罚。总之,管理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深度关怀的形式酌情选择[5]。

(四)加强家校合作,建设高效管理模式

家校合作互联管理是突破管理边界,将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使两者目标、形式统一的管理理念,可以大大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家庭教育之中往往存在着关爱有余、引导不足的情况,这造成了学校管理界限被弹性放大,影响了学校管理的延伸。学校管理面对全体学生,难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实践性优化。家校紧密合作,学校与家庭共同制订管理目标及形式,建立高效的联合式管理,弥补双方之不足,实现管理的有效延伸。

家校合作应注重渠道的多元性,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沟通,注重家长的实时评价和反馈。在沟通方式上,学校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钉钉等多种形式来提升沟通的及时性,对于一些班级学习或者生活活动,可以采取直播的形式,让家长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情况。在家庭管理方面,班主任要组织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培训,获得家长对于管理模式和价值观的认同,家校共同衡量管理力度。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有些问题可能体现在学校而根源在于家庭。这就要求双方紧密协作,细心观察学生生理和心理变化,寻找其根源,并共同制订管理应对措施,避免阻碍学生发展。学校作为教育管理的主导方,要能够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吸纳来自学生家长的意见,双方共同努力,建立起高效的管理模式。

结语

中学阶段由于学习任务重、学习难度大,学生的心理相对敏感,因此学校管理过程中要注重方式方法,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建立起具有针对性的管理体系;要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出发,对学生采取励志教育、养成教育、深度关怀、家校深度合作等措施,力求提升学校常态化管理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涂畅,贾海刚.中学生自信教育及其途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21):58-59.

[2]王晓娟.中学生价值观教育在班主任管理中的应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33):73-74.

[3]唐红松.家校共育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8(02):102.

[4]乔丽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表征与理性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02):24-27,34.

[5]钱月娟.浅谈班主任工作的常态化管理[J].考试周刊,2019(33):179.

猜你喜欢

中学
大连市第六十九中学
我们能从对不明飞行物的研究中学到什么
锦州市第八中学
中学副校长的作用与发挥
打造中学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孩子从玩中学会了什么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