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与掠夺:掠夺性期刊的比较特征、产生缘由与应对策略
2022-05-30袁小群黄国英
袁小群?黄国英
【摘 要】随着开放获取的持续深入,掠夺性期刊出现并影响学术生态的健康发展,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从掠夺性期刊与OA期刊对比的视角出发,利用横向比较法深入剖析两者在出版本质、出版流程、地域分布、期刊影响方面的差异。从成因上看,掠夺性期刊与OA期刊的差异源于资本对科学的进一步掠夺,是OA期刊质量控制的缺陷、全球开放获取发展失衡和不合理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困境,我国应积极应对以减少掠夺性期刊带来的不利影响。
【关 键 词】开放获取;OA期刊;掠夺性期刊;科技期刊;学术出版
【作者单位】袁小群,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国家语义出版与知识服务重点实验室;黄国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理想认知模型的出版内容重组框架研究”(2020CFB821)。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6.016
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是一种为促进学术信息资源共享,推动学术交流而提出的学术期刊出版模式[1]。在金色开放获取(简称金色OA)模式中,出版商向作者收取文章处理费(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简称APCs)作为出版的报酬。相应地,作者文章向公众免费,以增强作者的学术成果共享能力。随着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出现了通过伪造合法期刊网站和虚假承诺等方式,从作者支付的出版费用中获利的期刊,即掠夺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s)[2]。2021年SilerKyle在Nature上发表的文章对10家掠夺性出版商的2300种期刊进行分析发现,这些掠夺性期刊的90多万篇论文正通过盗用、欺诈等方式重新发表,当代掠夺性期刊论文泛滥已经成为严重现象[3]。2022年3月,Nature发表的数据表明,掠夺性期刊的数量已超过15500种并且快速增长[4]。
作为在掠夺性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最大的国家[5],我国科研成果大量刊发到这类伪劣期刊上,造成科研经费流失,不仅损害了我国学术形象,还威胁到我国科研诚信和科技强国的建设。202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强学术期刊建设,严厉打击假冒学术期刊等非法活动[6]。如何应对掠夺性期刊带来的危害成为我国关注的重要议题。事实上,掠夺性期刊在开放获取背景下产生,是开放获取作者付费商业模式演变的结果,明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有助于重新检视掠夺性期刊的成因,有效辨别并抵制掠夺性期刊,对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资源传播交流和我国学术期刊出版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开放获取出版(简称OA出版)进展和开放獲取运动对学术出版的影响[7-8],分析掠夺性期刊的特征、危害和治理措施[9-10]等方面。这些研究虽然揭示了开放获取和掠夺性期刊的特点与影响,但尚未明晰开放获取期刊(简称OA期刊)与掠夺性期刊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两者产生差异的内在动因。
鉴于此,本文应用横向比较法(把处于同一时间平面的同类型或异类型的事物作横断面的静态比较,探求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揭示事物的共同本质和规律,由此及彼地得出新的认识结论,概括出更普遍的理论),对OA期刊与掠夺性期刊进行横向静态比较,探求OA期刊与掠夺性期刊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差异。并以分析结果为基础,深入探讨OA期刊与掠夺性期刊产生差异的原因,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提出规避掠夺性期刊危害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学界、研究人员、出版商、管理部门等相关方应对掠夺性期刊问题提供参考,营造良好的学术出版环境,推动学术期刊出版产业良性发展。
一、学术出版困境:从OA期刊到掠夺性期刊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交流日益频繁、范围扩大,进而推动开放的科学研究交流,突破科学成果访问途径的限制,促使开放获取运动出现及发展。开放获取有绿色OA、“钻石”或“白金”OA、金色OA、混合OA等形式。它是在学术信息自由共享理念下诞生的一种创新、高效的学术交流模式。金色OA期刊是指在开放获取出版模式下,通过向作者或其研究资助机构收取文章处理费以完成同行评议、编辑加工等出版服务并维持期刊运营,同时将内容免费提供给公众的期刊[11]。
掠夺性期刊源于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其中掠夺性期刊与金色OA期刊出版形式类似,具有其大部分特征,是一种假OA期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使传统期刊出版全数字化成为可能,缩短了出版周期,降低了出版成本。在金色OA模式中,期刊盈利方式由读者订阅转变为作者付费,给不良出版商带来了牟利的空间,同时,创办OA期刊的门槛低,促使一大批掠夺性期刊在学术出版市场出现。
与掠夺性期刊一词含义相似的有劫持性期刊(Hijacked Journals)和欺诈性期刊(Deceptive Journals、Fraudulent Journals)、掠夺性出版(Predatory Publishing)等,国内外普遍认同的是Jeffrey Beall在2010年提出的掠夺性期刊。其定义为在开放获取方式下,利用学术出版的作者付费模式以快速、轻松获取利润的期刊,具有网站拼写和语法错误、收取高额费用、承诺快速出版和缺少撤回政策等13个特征[12]。掠夺性期刊模仿金色OA期刊的出版方式,允许即时将OA转化为纸质文件,读者可以在网上免费获取期刊内容,但要求作者在文章出版前支付出版费用。掠夺性期刊为追求商业利润滥用OA出版模式,实际上并不提供与OA期刊相关的编辑和出版服务。
二、理想与偏离:OA期刊与掠夺性期刊比较特征
掠夺性期刊源于开放获取运动,但在出版本质、出版流程、地域分布和期刊影响方面与OA期刊存在明显差异。
1.出版本质:学术开放与欺骗掠夺
从本质上讲,开放获取是一场学术开放运动。一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期刊价格不断上涨和图书馆资金缺乏,使得传统的学术出版模式难以高质量服务学术交流和传播,造成学术期刊危机。另一方面,互联网降低了学术期刊的出版和传播成本,为OA期刊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为解决学术期刊危机,促进学术资源共享和传播,学术界、出版界和图书情报界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作者付费出版,读者免费使用”的开放获取运动。OA期刊作为一种传播媒介,通过便捷快速的获取形式将学术信息免费向公众开放,构建了一个真正服务于科学研究的学术传播体系,在学术交流和传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掠夺性期刊利用开放获取模式下作者付费的特点,以欺诈性和掠夺性的手段欺骗研究人员进行牟利。目前,掠夺性出版商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欺诈掠夺,一种是创建质量低劣的期刊,滥发大量文章;另一种是建立与OA期刊相似的网站,假冒正规合法期刊。未经严格同行评议和编辑审核的文章在掠夺性期刊上发表后,被其他不知情学者检索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引用,影响潜在研究的可信度和有效性。掠夺性期刊假冒OA期刊掩盖欺骗掠夺的本质,损害了OA期刊的声誉和成果,造成OA期刊作者和读者的流失,损害了OA期刊出版商的权益。
2.出版流程:严格审查与虚假承诺
OA期刊具有严格规范的学术期刊出版要求。OA期刊的网页包含清晰的导航,可以链接到“期刊介绍”“编辑委员会”“联系我们”等内容。期刊具有规范的同行评议制度,并且提供详细的作者指南、撤回处理等编辑服务。掠夺性期刊则通过分发邮件的方式邀请作者投稿,利用学术期刊与研究人员之间的信息差,或仿冒OA期刊网站,或在宣传中伪造编辑委员会信息和期刊可信度指标,对作者作出虚假承诺。此外,掠夺性期刊信息不透明,缺乏编辑评审、同行评议服务,刊发大量低质量文章,在作者未签署出版协议之前出版并拒绝撤稿要求,甚至要求作者支付撤稿费用,对作者进行掠夺。
表1总结了OA期刊与掠夺性期刊在网站外观和功能、营销方式、同行评议、编辑服务等8个具体特点上的差异。学术出版的基本原则是对科研成果进行批判性评价和审查。而掠夺性期刊将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其同行评议、编辑服务都是伪造的,甚至一些掠夺性期刊收受费用但从未刊发过文章,不利于科技成果的发布与交流,阻碍了科研环境的良性发展。
3.地域分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关于开放获取研究的数据多源于开放获取期刊目录(Directory of OpenAccess Journals,DOAJ)和
开放获取知识库目录(The Directory of OpenAccess Repositories,OpenDOAR)。前者主要提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OA期刊统计数据,后者则提供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的开放获取知识库数据。图1展示了截至2022年10月9日在DOAJ注册期刊前十的国家和OpenDOAR中前十的国家。图1(a)显示位于前10名的国家(地区)所拥有的OA期刊数量(10751家)占全球OA期刊总数(18362家)近60%,这10个国家大部分是发达国家。图1(b)显示在拥有开放获取知识库的国家中,美国达到922个,紧随其后的分别为日本(681)、英国(323)、德国(292)等。显然,OA期刊和开放获取知识库均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开放获取运动最先由发达国家发起[13],相关机构大力资助学术交流开放获取活动,成为推动开放获取运动的主要力量。从实现方式来看,发达国家成熟的数据共享技术为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促使学术交流文化方式向开放获取方式转化。
与OA期刊不同,掠夺性期刊的出版商和作者大多来自发展中国家,也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Bohannon研究发现掠夺性期刊集中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印度[14]。Kurt从Beall的掠夺性期刊列表中随机选取了50本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期刊,并向在这些期刊上发表文章的作者发放问卷。调研发现,大部分掠夺性期刊的所在地位于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日利亚等(见表2),其作者大多来自非洲、亚洲和中东国家[15]。Xia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这些作者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年轻且缺乏经验的研究人员[16]。
4.期刊影响:促进学术交流与破坏学术生态
OA期刊出版是网络环境催生的一种新型学术交流出版方式,提倡“作者付费,读者免费”,旨在打破文献获取与使用的限制,促进学术信息免费共享,提供更开放的学术交流。OA期刊与传统学术期刊相比,其出版形式便捷,费用低,获取和使用便利。从传播效果角度看,OA期刊基于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明显。从期刊影响因子角度看,同一影响因子水平的OA期刊比传统期刊有更大的发展潜力[17]。OA期刊通过信息资源的免费开放存取,实现了学术领域的资源共享,促进了学术期刊出版的良性发展。
掠夺性期刊是基于开放获取的作者付费模式衍生的欺诈性期刊,其动机是金钱,出版仅是获利的手段。掠夺性期刊模仿OA期刊的出版方式,将自己为营利不择手段的行为“合法化”,将知识商品化,使学术出版沦为“交易”。作者只需支付相应费用,即可在掠夺性期刊发表文章。一方面,掠夺性期刊营造文章“付费就能发表”的扭曲学术出版理念,把作者与期刊之间的关系视为一种利益交换,不仅将学术期刊商品化,掠夺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学术资源,还裂解了期刊背后的学术共同体及学术出版的伦理和规范,破坏了全球学术生态。另一方面,在掠夺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往往不能成为学者的有效成果,而且这些論文的文章处理费大多来自大学或研究机构,造成学术成果和资源被掠夺,给资助机构和作者带来损失。
三、场域的交困:掠夺性期刊成因探析
分析掠夺性期刊与OA期刊不同的原因,可以发现掠夺性期刊的出现源于资本对科学的掠夺,同时,OA期刊出版质量控制和监管制度的缺陷为掠夺性期刊提供了挤占高质量OA期刊市场的“保护伞”。OA期刊与掠夺性期刊地域性分布实质上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内部资源差距的体现,而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则进一步助长了掠夺性期刊的滋生与发展。
1.资本对科学的进一步掠夺
传统期刊订阅模式下,出版商以读者订阅为主要收入来源,需要在期刊出版前期垫付作者稿费、编辑印刷、出版发行等费用;在OA出版模式下,由作者预先付费给期刊,期刊的成本以文章处理费的形式来补偿。相较于传统期刊订阅模式,OA期刊出版的成本和风险降低,稿件数量与期刊盈利成正比。资本的目的在于投入与产出,OA期刊成立初期门槛较低,收费价格定价普遍偏高,价格机制缺少公共力量博弈与管控,同时OA期刊与传统期刊相比具有更高的载文量[18],OA期刊的高处理费、高载文量为掠夺性资本创造了更大的利润空间。因此,假冒OA期刊收费牟利成为掠夺性期刊资本渗透OA期刊领域的方式。
掠夺性出版商的出现打破了OA期刊产业链中对出版商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和服务价值的期待,掠夺性期刊成为学术研究过度商业化和货币化的产物,是资本进入科技期刊领域掠夺的手段。学术资源被垄断资本控制并转变为商品,科研产出成为掠夺性出版商提价的筹码,学术期刊的核心功能被异化为资本的获利工具。在掠夺性期刊新构建的场域下,除掠夺性出版商外,学术信息交流中各个主体自身的利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出版商的资本不断积累,并再次成为新注入掠夺性期刊的资本,形成对科学的新一轮掠夺。
2.OA期刊质量把关存在缺陷
OA期刊与传统期刊出版模式一样,期刊担任“把关人”角色并提供同行评议、编辑加工等服务,以确保出版文献的质量。当前,OA期刊主要采取同行评议制度,但是作为新兴出版模式,OA出版在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尚不健全,导致OA期刊质量参差不齐。面对高接受率和高发文量赚取APCs的诱惑,一些OA期刊采用较宽松的学术质量控制流程,并未严格遵循学术文章的质量控制机制,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下降,极易沦为与掠夺性期刊相似、商业利益至上的期刊。
此外,现有针对OA期刊的相关监管制度不够完善。关于OA期刊的出版规范和管理条例尚不成熟,无法有效约束部分OA期刊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暴露出的质量控制等问题,为大量未经同行评议的掠夺性期刊搶占市场提供了可乘之机。在不完善的OA期刊监管体系下,低质量的OA期刊与掠夺性期刊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缺乏质量控制的掠夺性期刊更易伪装成OA期刊引诱研究人员投稿,部分研究人员对OA期刊和掠夺性期刊无法有效区分,将两者等同于一类,稍有不慎即落入掠夺性期刊的陷阱。
3.全球开放获取发展失衡
开放获取运动最初在发达国家兴起,在发达国家OA期刊发展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已形成如欧盟委员会、北美开放获取政策机构联盟等区域性的OA学术期刊联盟,这些联盟开展实施“开放科学云计划”等多项开放获取运动,推动OA学术期刊市场建设发展。在全球拥有期刊数量前5名的出版商Elsevier(荷兰)、BioMed Central(英国)、MDPI AG(瑞士)、Wolters Kluwer Medknow Publications(荷兰)、Wiley(美国)全部来自发达国家,2022年这五大出版商共出版OA期刊1701种,占OA期刊总数(18362种)近10%,OA学术资源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等发达国家。大部分发展中国家OA期刊发展缓慢,相关政策指导、市场环境、管理体系等尚处于起步阶段。DOAJ收录的我国大陆地区OA期刊仅有200种,位于全球23位,在这些期刊中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比较少,而国内OA期刊不易得到学者们的认可,这进一步限制了国内OA期刊的发展。OA期刊市场呈现被发达国家寡头垄断的趋势,增加了我国OA学术期刊市场的进入壁垒。
全球开放获取发展失衡一定程度上源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资源内部结构性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加剧了掠夺性期刊出版商和作者的地域性分布不均衡。由于相对滞后的社会发展条件以及开放获取建设的局限,发展中国家对期刊出版采取宽松的管理政策,缺乏对掠夺性期刊的相关监管与控制,导致掠夺性期刊滋生与发展。目前主要OA出版商和期刊文章处理费大多为1000—5000美元,混合型OA期刊的APCs相对较高,大多为3000美元左右[19]。而发展中国家受限于经济实力与影响力,无法为学术发展提供更多的财力资源,科研人员经费有限,相比OA期刊高昂的文章处理费与拒稿的风险,掠夺性期刊低门槛和低标准的直接付费出版对科研人员更具吸引力。发展中国家的作者受限于资源和高额费用,因此选择更为“保险”的手段去增加论文的发表量。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对发表在掠夺性期刊上的文章缺乏合理评价和有效制约制度,以及科研人员开放获取意识薄弱,他们更倾向于在掠夺性期刊上发表文章,因此形成投稿与引用掠夺性期刊的闭环。
4.不合理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
发展中国家普遍以国际期刊发文量作为评价科研人员的重要指标,论文发表关系到科研人员的学术成就和地位,给学术界研究人员带来巨大压力。在我国学术评价体系中长期存在采用论文发表期刊级别和数量来判断被评价对象研究水平和贡献的“唯论文”现象。2020年,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我国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的问题[20]。学术成果评价体系片面追求论文发表的期刊和数量忽视了论文内容与质量,导致部分研究者为了达到考核、职称晋升等要求,过度追求论文发表的数量,论文异化为获取个人利益的工具。
现实中正规学术期刊的高拒绝率加剧了这种压力,掠夺性期刊所宣传的“快速见刊”“轻松发表论文”正好满足了作者的需求。一些掠夺性期刊利用科研人员过度追求影响因子的心理,捏造期刊声誉来引诱科研人员投稿;掠夺性期刊薄弱的把关人机制使得论文发表的周期缩短,在短期内可以发表大量的文章,数据造假、低质量文章也可以被掠夺性期刊接收。因此,科研人员在正规学术期刊上被多次退稿后更倾向于将论文发表于掠夺性期刊。
五、学术出版环境肃清:掠夺性期刊应对策略
掠夺性期刊源于开放获取运动,但与OA期刊有本质差异,其出现和发展有着深层次的原因。随着掠夺性期刊的滋生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也受到掠夺性期刊的威胁,如何有效应对掠夺性期刊成为我国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1.建立黑白名单,健全科技期刊预警机制
掠夺性期刊与出版其他主体之间的信息差是其可以展开掠夺的重要原因。建立掠夺性期刊黑名单或值得信赖的期刊白名单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我国教育部、科技部等有关部门可制定明确、清晰的标准来帮助描述与识别掠夺性期刊,在参考期刊客观指标的情况下,结合各领域专家意见,确定黑名单和白名单的权威性。有关部门应健全我国学术期刊预警监测制度,定期发布并更新掠夺性期刊和合法正规的OA期刊名单,将通过审查、合法规范的期刊列入白名单,将存在学术声誉差、期刊文章质量不佳、商业欺诈等问题的国际科技期刊列入黑名单,动态监测期刊风险。
同时,我国要完善相关规则,加大对预警期刊名单的执行力度,提高研究人员、学术机构等学术共同体的意识,弥补期刊与研究人员、学术界、科技管理部门等出版相关方之间的信息差,帮助研究人员、学术机构审慎选择期刊发表,减少其在掠夺性期刊上的发文和引用,并警示出版商加强期刊质量管理,规避掠夺性期刊带来的学术风险,维护良好的学术出版环境。
2.规范出版流程,加强期刊出版审查
随着国内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与深化,中国科技期刊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开放获取带来的种种问题。面对OA期刊出版质量控制的缺陷,国际上做了许多尝试,如推出DOAJ Seal等平台的OA期刊评价标准与认证体系,完善OA出版规范[21]。国内出版平台应与时俱进,制定明确的OA期刊标准和评价方法,建立严格的科技期刊质量控制机制,规范OA期刊审稿和出版流程,进一步完善期刊出版的在线提交和编辑系统,严格落实OA期刊同行评议机制。当前,OA期刊主要采取同行评议制度,但是评议过程中存在学术偏见、权力寻租等问题,导致评议质量良莠不齐。透明性是高质量同行评议的重要保障,应在运用传统同行评议方式的基础上,借鉴BMC公开同行评审和互动同行评议[22],提高评议过程的透明度,促进同行评议的公平性与可靠性,进一步保障OA期刊的学术质量。
此外,我国应在借鉴国际评价体系基础上融入国情,联合国家相关部门和出版行业等不同层面推动实施,加强我国OA期刊质量把控体系建设。参考我国传统期刊出版审核机制,制定统一的、适应国内OA期刊特点的行业出版标准,构筑契合OA期刊特征的综合评价模型,成立学术期刊出版监管委员会,打击以掠夺性期刊为代表的非法出版,加强期刊出版行业审查与规范。
3.学习国外经验,推动开放获取发展
我国在推进开放获取运动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我国OA期刊发展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将开放科学和学术期刊出版相结合的具体政策处于缺失的状态,缺乏与开放获取对应的制度性保障。目前,国内OA期刊国际影响力较低,并且大部分是延时OA期刊,不利于学术成果及时开放与交流。我国应当积极借鉴国外开放科学的成功实践,建立适应国情的开放获取相关政策和机制。2018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在第14届柏林开放获取会议上明确表示支持OA2020倡议和开放获取S计划[23],我国相关部门可以分析跟踪国内外开放获取的发展动态,努力将开放获取与国家宏观政策相结合。
此外,我国要加大对OA期刊出版的资金扶持力度,增加开放获取专项资金支持。由国家科技管理部门进行经费统筹协调,扶持国内OA重点期刊发展,提高我国学术期刊办刊质量,打造属于中国的一流期刊,留住国内优质稿源并吸引国外优质学术成果流入,扩大我国学术期刊的竞争力与影响力,推动我国期刊出版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助推开放获取发展。
4.提升科研诚信,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
教育部和学界要大力提倡良好的学术声誉,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人才评估体系,针对科研人员建立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管理体系,加强我国学术制度文化建设,对在掠夺性期刊上发表的科研成果不予认定,禁止资金支持的项目在掠夺性期刊上发表学术成果,坚决抵制和纠正违背科研诚信的学术不端行为。
针对我国过度依赖SCI科技成果评价导向的问题,要构建维度多元化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在评价理念上,打破论文对科研成果评价的垄断地位,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标准,从“唯论文”到“多维度”,重视科研成果的学术创新与贡献,避免过度重视论文数量和期刊质量的片面性。在评价方式上,要将研究人员论文、知识产权、科技成果产出等进行综合评价,实现评价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同时,建立适应我国开放获取科学评价体系,将发表在OA期刊上的成果纳入科研人员职称晋升、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中,對中文期刊和英文期刊成果一视同仁,并规定成果中必须含有一定比例的中文科技期刊论文,发挥科研成果评价的正向引导作用。
五、结语
掠夺性期刊源于开放获取运动,其出现破坏了学术生态,阻碍了科学研究交流,严重威胁开放获取运动的健康发展,侵蚀着学术期刊出版环境,阻碍期刊出版产业的良性发展,已成为国际学术界共同面对的重要议题。随着我国学术国际化的不断推进,学术出版领域与国际学界的交往日益密切,学者在国际期刊发文需求与有限版面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我国学者也沦为掠夺性期刊的受害者。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研工作的投入加大,大量学术成果发表在掠夺性期刊上,阻碍了中文科技成果的发布与交流。面对这一形势,我国应当加大对掠夺性期刊的了解与关注,积极致力于后续研究,为有效应对掠夺性期刊提供参考,维系我国学术出版界的良好生态环境。同时,我国应发展开放获取运动,培育属于中国的世界一流OA期刊,推动我国期刊出版产业的发展和繁荣,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武,刘兹恒. 一种全新的学术出版模式:开放存取出版模式探析[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6):67-70.
[2]BEALL J. Predatory publishers are corrupting open access[J].Nature,2012(7415):179.
[3]SILER K, VINCENT-LAMARRE P, SUGIMOTO CR,etal. Predatory publishers' latest scam:Bootlegged and rebranded papers. Nature,2021(7882):563-565.
[4]Nature:全球掠奪性期刊已超过15500种[EB/OL].(2022-04-06)[2022-08-16]. https://mp.weixin.qq.com/s/WJ_4URZ2MqUVhjuzl2Jm-g.
[5]XUJIE,WANGZIXIAN,TANGWENHUI. Who Published in Chinese Predatory Journals? A Study on the Authorship of Blacklist Journals[C/OL].I Conference 2020 Proceedings.iSchools(2020-03-23)[2022-08-16]. http://hdl.handle.net/2142/106529.
[6]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EB/OL].(2022-06-23)[2022-08-16]. http://www.nppa.gov.cn/nppa/contents/312/76209.shtml.
[7]徐丽芳,陈铭,邹青,等. 开放·平衡·拓界:2021年海外科技期刊出版动态研究[J]. 科技与出版,2022(3):31-42.
[8]任翔. 开放获取能否拯救学术专著出版?[J]. 出版广角,2013(23):20-22.
[9]祖昊. 当代国外学术出版腐败的成因与治理困境:基于“掠夺性期刊”的考察[J]. 现代出版,2019(6):56-60.
[10]袁子晗,张红伟. 国内外掠夺性期刊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11):1135-1141.
[11]李武. 开放存取出版的两种主要实现途径[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4):58-63.
[12]BEALL J. Predatory journals and the breakdown of research cultures[J]. Information Development,2015(5):473-476.
[13]乔冬梅. 国外学术交流开放存取发展综述[J]. 图书情报工作,2004(11):74-78.
[14]BOHANNON J. Who' s afraid of peer review?[J]. Science,2013(6154):60–65.
[15]SERHAT KURT. Why do authors publish in predatory journals?[J]. Learned Publishing,2018(2):141-147.
[16]XIA J. Predatory journals and their article publishing charges[J]. Learned Publishing,2015(1):69-74.
[17]邓李君. 开放获取期刊与传统期刊的对比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2):29-32.
[18]任胜利,高洋,程维红.巨型OA期刊的发展现状及相关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10):1171-1180.
[19]汪全胜,张晓晓. 论我国开放获取学术期刊作者付费模式的创新路径[J]. 编辑之友,2022(6):39-46.
[20]教育部 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3):24-26.
[21]吕星月,袁曦临. OA学术期刊的出版规范及其版权管理[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9):1209-1216.
[22]杨红,陶学娟,杜辉,等. 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述评[J].编辑学报,2017(S2):150-152.
[23]戴星. 开放获取S计划及转换协议的进展、影响和启示[J]. 图书馆杂志,2021(12):10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