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项目 真过程 真本领:基于“真实产品”的“三教改革”实践与研究

2022-05-30施向军

职业 2022年16期
关键词:技能教材产品

施向军

摘 要:本文对基层职业学校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与梳理,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提出了“123”(一载体二联动三转变)整体解决方案,从操作与实践层面获得技能人才培养方法的可参考样本,并且进行了相关总结与反思。

关键词:“真实产品”  123    三教改革

“三教改革”势在必行。“三教改革”的实践意义是什么?基层学校怎么落实?具体专业怎么操作?这些问题都需要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学人员进行实践与研究,并用行动给出答案。

一、中职教育三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从学校到学校,教师技能需要提升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大多是来源于高等院校的毕业生,而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基本以学科教育为主,往往重知识轻技能,导致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技能水平普遍不高,工程技术能力更是不容乐观。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技能考核有要求,基层学校对教师技能提升有计划,但往往以教师是否获得高技能等级证书为衡量标准。拥有技能等级证书并不代表拥有高等级技能。在基层学校,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拥有技师技能等级证书,但实际上其所对应的专业技能水平不高。

(二)从理论到理论,教材呈现需要调整

传统的职业院校专业教材多数是以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依据进行编排的,脱胎于高等院校的类似教材,以理论演绎为主,不利于技能教学。进入21世纪,大量项目式、案例式教材的出现看似解决了教材偏理论化的问题,其实教材的内容只是从一种形式的理论到另一种形式的理论,并无本质上的变化。比如,有些项目式教材只是套用理论上的项目教学方法,本身并不拥有真实项目的价值,课程考核依旧以理论的题目(包括理论上的方法)为主,可操作性差,项目教学落地难。更何况学校之间也存在地区差异、文化差异,一种操作性比较强的教材,在不同的學校使用,其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三)从形式到形式,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传统的职业院校专业教学以讲授法为主,显然是不利于技能人才的培养。在一轮又一轮的教改实践过程中,专业教学经历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混合教学等尝试,但从基层学校的实践来看,依旧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将原来通常用的三段式或五步法,改成项目教学的六步法,其关注的只是形式,套用的是流程,并不是真正的项目教学法。在基层学校,很多时候教学方法的改革仅仅是名称上的改变,教学效果依然欠佳。

二、基于“真实产品”的“123”三教改革实践

(一)打造1个载体

即打造1个以“真实产品”为特征的教学载体——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建立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的要求,参照企业真实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真实的业务流程,设计真实的、完整的、有价值且可供交易或出售的教学、实训案例或项目。基于真实产品,职业院校在专业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上均可建立新的体系,进行新的改革。比如,笔者教学团队设计的系列教学项目“多功能丝网花”,将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产品结构与工艺等课程进行组合,通过制作一个个有实际应用功能与价值的丝网花作品,让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理论知识以及电子产品装接专业技能。

(二)形成2个联动

我们强调“做字当头、学贯始终、教而适时”,形成“做与学”“做与教”的双向联动。

1.基于“真实产品”,“做与教”的联动变得密切、有效

一方面,新教师在老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传帮带下,通过做中教能够迅速掌握相关的技术技能与工程技术方法;另一方面,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教师通过设计“真实产品”可以进一步地提升自己的工程技术能力,能力水平达到与企业工程师同等水平。

2.基于“真实产品”,“做与学”的联动变得真实、可见

教师依据真实的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依据真实产品,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解构和重组,开发校本教材及配套资源。学生通过“实例、实验、实训、实践”的行动路径,提高关键能力,形成必备品质。

(三)实现3个转变

1.从“双证”到“双师”——知识的人格化迁移

长期以来,中职专业教师误认为只要拥有教师资格证和某一高等级技能证书便是“双师型”教师。实际上,“双证”完全不等于“双师”。“双师”需要长期培养,即让一名教师既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这是一个较难培养的过程。职业学校的普通教师由于不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很难在专业教学中还原知识发生的过程和情境,很难建立知识与生活、生产多维度的融合关系,很难将知识转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条件下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机械化、工具化的。而真正具有“双师”素质与能力的教师则可以设置相对复杂、有效、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围绕“真实产品”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完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从而获得人格化的知识。

教师通过教学,专业能力、教学技艺、沟通技巧、信息技术等方面都能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完成“双证”到“双师”的转变。

2.从“题目”到“项目”——知识的校本化落地

长期以来,中职专业教学严重依赖教材及其附属资源,教学围着教材走,解决问题多以教材中的“题目”为主。教材,是教学资源的一种,它具有普及性及通用性。实际上,各个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学环境、教学对象千差万别,教学实施也应该差别化处理。

“真实产品”首先是一个真实的项目,是针对学校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实际而开发的,对于特定的学校具有实际应用价值。通过对“真实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形成适合学校实际的活页式、数字式、手册式、实物式的教学资源,学生通过完成真实的项目,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成知识的校本化落地。

3.从“流程”到“过程”——知识的情境化改造

长期以来,中职专业教学改革通常只注重规范的流程,而往往忽略效果。比如,讲到项目教学法,必然用上“六步法”,哪怕它并不是一个真实的项目。实际上情境才是能力和素养的孵化器,学生不可能在情境之外发展职业能力,形成核心素养。脱离了情境,再完美的流程也不过是个形式,并不能真正让学生能力得到发展,素养得到提升。

“真实产品”的完成过程就是对知识的情境化改造。基于学生认知基础、实际能力,“真实产品”的完成由浅入深可以由“实例、实验、实训、实践”四个步骤组成,让学生够得着、用得上、完得成。

三、基于“真实产品”的“三教改革”创新价值

(一)“真实产品”让教学目标具象化

传统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目标是抽象的,其中关于能力、素养、技能的表述过于笼统而无法检验,或者只有等学生真正就业以后才能得到反馈,但那个时候学校教育已经结束,不能及时让教学得到持续改进。基于“真实产品”的教学,其最终结果是要学生完成一件真实的产品、一个实际的项目,教学目标具象、可见。学生工作(学习)过程围绕真项目进行,产品(项目)成功了、被认可了,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就实现了,也就意味着学生掌握了真本领。

(二)“真实产品”让教学内容项目化

笔者所在学校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并本着“带着任务下企业、带着项目回课堂”的原则,组建教改项目团队。一方面,基于校企合作平台,教师团队赴企业实施真实的工程项目,教学团队负责人为项目负责人,年轻教师为普通的技术人员,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完成一个企业项目。另一方面,面对小微企业,笔者所在学校组织具有较高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带领教师与学生组成项目团队,完成企业交予的研发任务。在项目完成以后,教师团队将工程项目分解成若干单一任务,再将任务加工成能够连接专业理论知识、技能、能力目标的教学项目,并开发配套的活页式、手册式校本讲义、工作页和校本教材等教学资源,打造一个可以承载教学内容的真实项目。

(三)“真实产品”让教学实施真实化

依托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坚持以“真实案例、真实业务、真实流程”等“真实产品”为载体,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兴趣,提升了师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也得到企业认可,获得海尔物联网工程师、华为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认证。在真实化的教学环境下,教学实施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努力成为真正的“雙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学生改变了学习的方式,也能获得真正的工程技术能力。

(四)“真实产品”让教学评价多元化

通常的教学评价以考试为主,评价的依据是考试成绩,评价方式单一,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学业水平、综合素质与核心能力。“真实产品”可以让教学评价多元化。一方面,评价主体由单一的教师转变为教师、企业人员、团队成员以及客户等,各方从不同角度对产品本身、工作过程、成果应用等方面做出评价;另一方面,评价的指标与标准也变得多元,从单纯的知识性指标转向能力、技能、素养等方面的指标。

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基于“真实产品”的开发与实施,立足真项目,面向真过程,瞄准真本领,使得教师全程参与,教学内容全面优化,教师的能力与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教学方法得到了极大改变。以后将不断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不断推进“依托真项目、贯穿全过程、练就真本领”的专业课教学改革,摸索出“一载体二联动三转变”整体解决方案,进行一定范围的应用推广。

(作者单位: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技能教材产品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新产品
下一个酷产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