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运河奇缘》创作策略研究

2022-05-30陈刘昱安

艺术科技 2022年19期

摘要:影视艺术能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优秀的影视作品则能够更好地从传播的角度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大运河奇缘》是以保护和传承大运河文化为主衍生创作出的系列动画片,并于2020年8月被评为2019年度优秀国产动画片。《大运河奇缘》是保护和传承运河文化的生动实践,文章在叙事理论的基础上,从故事叙事、创作审美、价值导向三个维度分析《大运河奇缘》的创作策略,为长三角大运河文化带传播运河文化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大运河奇缘》;动画叙事;创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9-00-03

《大运河奇缘》是首部聚焦大运河文化带创作的国产动画片,目前已播出两季,平均每集片长约13分钟。该动画通过叙述主人公凌雨菲与运河精灵的奇幻故事,對大运河中的历史人物、功能作用及周边发展进行梳理再现,体现了大运河作为一条文化玉带的时代价值。央视索福瑞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3月2日《大运河奇缘》在北京卡酷少儿频道播出的收视率为0.77%,市场份额占比4.36%,播放量在同类型动画片中排名第三。总体来看,立足于发展大运河文化带这一国家战略,关于大运河发展的文化活动较为丰富,但与其相关的影视题材作品则较为滞后[1]。《大运河奇缘》的优良表现无疑从影视动漫的角度为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以优秀的运河文化孕育运河动漫创作,以运河动漫创作促进运河文化传播,发挥影视艺术的传播作用,用生动丰富的动画语言带领观众了解大运河的文化魅力和历史价值。

1 《大运河奇缘》故事叙事的策略

叙事是动画的基本核心范畴[2]。在剧作上,《大运河奇缘》以两集为一个完整故事的叙事单元,采取图像与声音、时间与空间以及叙述视角与叙事接受不同维度的叙事策略,展现了大运河千百年来的人文图景,让观众看懂、听懂关于大运河的历史故事。

1.1 独具特色的视觉符号

动画片以视觉为第一要素吸引观众的目光,因此只有具有创新性、独特性的人物形象和符号设计,才能引起观众的注意,激发潜在的视觉欲望。在技术手段上,《大运河奇缘》主要采取了3D建模的方式,通过Unity3D技术制作仿真模型,比二维动画更生动。主人翁凌雨菲本身的设定就与大运河息息相关,作为故事主角,在开篇就交代了她的额头上有一个特殊的水形印记,该印记也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凌雨菲的身份设定为京华小学的小学生,多以马尾辫、校服的形象出现,简单大方、青春活力,颇具中国学生的特色。

四个运河精灵分别从自然界中提取灵感元素,分别为雷灵、风灵、雨雪灵、花灵。四个运河精灵的形象设计也是打造运河动漫的关键要素,过于烦琐的精灵形象不利于幼龄观众识别记忆,因此需要在设计上提取关键符号作为区分人物的亮点。例如,雷灵有着标志性的黄色闪电印记,在人物设定上,赋予了雷灵脾气急躁、容易冲动的特点。风灵整体设计采用了黄色和白色的色彩搭配,头上的翅膀装饰象征了风的速度。雨雪灵的设定是双重形态,在不同的场景需求中灵活变化,印记同样对应着雨滴与雪花的元素符号,选取了代表雨水的蓝色和代表雪花的白色作为主体颜色设计。不同形态的雨雪灵性格也有所区分,雨灵的人物性格更偏向雨的柔润温和,雪灵则更加孤傲。花灵以头上与身体上鲜艳的红色花朵为视觉符号,性格相对温柔,往往作为保护凌雨菲的守护者形象出现。

在人物形象设计中,《大运河奇缘》也存在一些不足。动画整体想要达到更加真实美观的效果,无论是在场景模型还是人物模型的设计上都需要进一步细化,特别是在人物动线、转场过程中,要注重叙事流畅和微小细节,如人物走动时神态发丝、衣服褶皱等多方面的细节光影变化。此外,除了区分主要人物,同样应注重配角的视觉形象,《大运河奇缘》在历史人物的建模上有些许雷同,给观众辨识运河的功臣名家带来一定的困难。

1.2 丰富感官的声音元素

动画片中的声音元素主要由语言、音乐、音响三个部分能动组成[3]。动画中声音的叙事功能,不仅能推动动画剧情的发展,也能达到渲染氛围的效果,让观众拥有沉浸式的参与感与互动感。

在《大运河奇缘》中,语言对剧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主人翁通过时空隧道回到过去,语言解说补充了画面上未曾出现的信息,包括所在的地点、朝代、人物等。雷灵也是通过语言直接描绘了玉象爷爷“入水则活、出水成玉”的形象特点,间接丰富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同样,配音也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动画中往往采取夸张和变形的方式,细化处理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以凌雨菲为代表的正派人物配音更加干脆利落,反派人物黑沙的声音往往更加粗糙沙哑。

一首出彩的片头曲或片尾曲,也能为动画的成功锦上添花,产生有效的传播效果。《大运河奇缘》的主题曲节奏明快强烈,给人以振奋人心的热血快感。主题曲的最后一句歌词“故事中有我”,这句象征性的音调不仅表达出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心,而且在每一集动画片头中出现,反复强调,使观众对动画产生新的记忆点。

音响也在《大运河奇缘》中的运用丰富了动画效果,常见的如动作音响、自然音响、背景音响等的配合运用,进一步丰富了观众的听觉感官,营造出真实的感觉。动画中运用最多的是自然音响,基于运河故事的设定,水声最为常见,有运河上船过水流的声效,也有雨水滴落在运河上的声音等。在动画场景转场时,有趣的提示音效不仅能够提醒观众故事开始新的发展,也能使视觉画面更加活泼,为观众拓宽了视觉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1.3 别具匠心的时空叙事

与文本叙事的不同之处在于,动画的幻想性往往带来了叙事时空的畸变,叙事时空畸变又给动画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4]。由于动画片的虚拟特性,《大运河奇缘》整体时间叙事是立足于穿梭古今的,但从总体的创作思路来看,仍然保留了传统的线性时间叙事方式。采取传统的线性时间叙事策略,对于历史题材的动画来说,能够更清晰地讲述故事的来龙去脉,也方便受众了解与接受故事情节的设定与发展。

在空间叙事中,《大运河奇缘》大致划分为三个主体空间的场景建构,分别是运河边的北京现代生活场景、大运河的场景建构以及历史空间场景的建构。首先是运河边的北京现代生活场景,主要展现了现代都市的高楼大厦、具有北京特色的炸酱面馆以及主人公凌雨菲的家庭环境等,呈现出一幅小康生活的画面。贴近生活的场景设定往往会使受众产生代入感,代入主角视角与其共情,在潜移默化中继承主角的意志,共同承担保护大运河的使命和职责。其次是大运河的场景建构。在动画中,大运河发挥了贯通古今的作用。在场景建构中,大运河波光粼粼,一片生机。运河沿岸风景秀丽,水面光影流转变化。主人公凌雨菲通过时空隧道穿梭于大运河的各个时期,见证了大运河如何开凿、疏浚,如何流通、货运,这些又进而影响沿岸城市的经济发展。最后在历史空间场景的建构中,设计了以木质结构为主的古代建筑,市井街道也出现了牌匾等具有历史元素的符号,通过这些符号元素与其他空间场景加以区分,形成历史的空间叙事。

2 《大运河奇缘》创作审美的表现

动画剧本的创作奠定了动画的审美基调。一部优秀的中国动画需要以民族化、国际化、人性化为创作的目标与基础,展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审美趣味[5]。“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动漫作品只有立足于中华文化,才能深刻反映中华民族的社会风貌与精神面貌,向世界展示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大运河奇缘》创作定位精准,在创作过程中立足运河文化,在叙事题材、故事情节、人物设计等方面都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1 审美主体与动画情感的统一

2.1.1 把握道德与情感的统一

纵观优秀的动漫作品,引起反响、打动人心的优秀作品都需要观众与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即实现观众情感与动画情感的统一。《大运河奇缘》的创作立足于中国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在道德上把握了审美主体与动画情感的统一,将善与恶、是与非的二元对立价值观融入创作中。在故事开篇,将保护大运河作为善良、正面的依据,反之将破坏大运河的行为视作反面。通过全知视角的干预,使观众一开始就与主角产生情感联结,将守护大运河作为自己的使命和担当。除了塑造出以守护大运河为使命的主角团外,也正面肯定了历史上保护大运河的人物,如体恤百姓、爱民如子的郭守敬,实地调研、亲历亲为的宋礼等。从剧本创作中内化道德品质,通过动画表达是非价值,达到道德与情感的统一。

2.1.2 把握教育与情感的统一

作为面向幼儿的动画片,其教育与引导功能不可忽视。《大运河奇缘》把握了教育与情感的统一,体现为在动画中融入知识、融入品格、融入审美三个方面。在动画单元中,每一集都围绕着运河故事科普自然、人文知识,涉及地理、历史、人文等各个方面。在“七分天子三江南”的故事中,运用图画解释如何利用鱼嘴分水解决洪涝问题。在“南曲北艺聚都京”的故事中,介绍了徽班与汉班取长补短形成京剧等,彰显了传统文化的审美魅力。在各个章节中,运河精灵总是互相配合,最大限度发挥团队作用。除此之外,通过展现运河沿岸的自然风光,将我国的自然风光寓于孩童的审美教育中,在精致的技术手段及自然资源的有力支撑下,达到理想的美育效果。

2.2 大运河文化的审美魅力

大运河两岸流域孕育的运河文化是动画呈现的灵魂根基。在《大运河奇缘》的故事中,充满了独具魅力的中华民族元素,深刻体现了我国的自然风光、民族习惯、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性格。例如,动画中有大量船只航行的场景,展现了运河沿岸的自然风光,不仅有现代运河沿岸的都市生活,也有古代瓜洲良田百顷的农家风光。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一章中,介绍了贺知章的故乡——山阴,通过山阴特色的花雕酒、茴香豆介绍江南文化,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习惯和运河沿岸的居民生活方式。利用独具民族魅力的说书这一娱乐项目,加以别具心裁的想象力,融合了《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故事于动画场景中。在汴京虹桥相遇的两队人马,由于双方各退一步,诚实守信,最终互相礼让通过桥面,体现了属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礼待人、诚实守信的民族性格。通过剧情设定,深度挖掘以运河为中心的民族文化,用民族语言表现出民族文化的审美价值。

3 《大运河奇缘》创作的价值导向

3.1 突出大运河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对运河精神的提炼,是运河动画创作中的灵魂。《大运河奇缘》创作的价值导向在于面对困难永不屈服、艰苦奋斗的精神。从“鬼斧神工开通惠”一章中,可以看到作为运河之父的郭守敬开凿通惠河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主人公凌雨菲在面对黑沙带来的困境时,凭借着自己的才智和运河精灵团队的通力合作,在一次次危机中化险为夷,守护运河。

大运河精神也在于接受挑战并且能够战胜困难的创造精神。在“七分天子三江南”的故事中,明代工部尚书宋礼面对河道淤积的问题,从当地农民处吸取经验,建设分水鱼嘴使南北分水,通過监修水利解除淤塞问题。对大运河精神的提炼使《大运河奇缘》在创作上继往开来,从民族历史中提取精华,在新的时代不断传承与发扬。

3.2 强化真、善、美的价值引导

“立文之道,惟字与义。”一部优秀的动画离不开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价值导向,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在动画剧情中,处处能看见创作团队对真、善、美的价值引导。从最开始凌雨菲帮助雷灵与运河精灵结缘,到凌雨菲每次从时空隧道落入水中都能得到人物的救助,到最终解释凌雨菲额头印记的来源,是由于沙灵帮助了年幼落水的凌雨菲上岸,运河奇缘的故事在一次次人们的互相帮助中,展现出跨越阶级、性别、年龄的善意,传达了具有人类共识的善与美的价值导向。《大运河奇缘》追求人类共通的情感,通过动画语言使观众沉浸其中,引发观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之情,也启发更多观众对运河文化的思考。

4 结语

从收视表现来看,《大运河奇缘》最终取得了不错的口碑成绩,是一部精彩的以运河文化为故事核心的动画作品,虽然存在一定的技术细节问题,但仍然瑕不掩瑜。总体来说,《大运河奇缘》充分挖掘了大运河文化,对运河精神的提炼、宣传、发扬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故事、审美、价值导向的创作策略选择,为其后续开展运河影视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地区运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借鉴与参考,使大运河成为一条真正流淌着的文化玉带。

参考文献:

[1] 唐宁.大运河题材影视作品的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4):98-102.

[2] 陈晓云.动画电影:叙事与意识形态[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5):54-60.

[3] 路盛章.关于动画创作中民族化、国际化和人性化的思考[J].装饰,2007(4):12-15.

[4] 曹亚丽.动画影像理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5] 张岳.浅谈动画片的声音元素及创作手法[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2):49-53.

作者简介:陈刘昱安(1998—),女,安徽合肥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