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秀“超前”的治理之道

2022-05-30伊溪云

环球人物 2022年18期
关键词:越王功臣范蠡

伊溪云

刘秀的办法,从制度上解决了善待功臣的问题。打天下,主要以武;治天下,则不能用打天下的那一套办法,当然也包括不能全用打天下那一干人。毕竟有的人擅长攻城略地,治理地方并不擅长。治天下,当“文武并用,长久之术”。

如何对待开国功臣,这是历代开国君主都会忖度的一个难题。

在不少君主心里,这道难题往往易走极端:如果搞卸磨杀驴那一套,则士人寒心,最后可能直接影响到人心向背,导致政权倾颓;如果过分优渥宠任,则必擅权乱法,致使规则秩序不彰,甚至可能导致政权更迭。两者之间,君主们往往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只有极少数人能找到两全其美之策。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经过10多年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最终完成逆袭,打败吴王夫差,兴越灭吴。然而,此时的越王已经不是当初的越王了,他变成了一个猜忌乍起的暴君。为了巩固皇位,他伺机对身边的重臣下手。当时,成就越王霸业的有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个是文种,一个是范蠡。

范蠡助勾践兴越,被封为上将军。他本人足智多谋,当然也明白勾践的心思,知道自己危在旦夕,于是趁着功成名就之际急流勇退,辞官而去,一边周游他国,一边靠经商度日。几年下来,他赚得金银满盆、富可敌国,成为当时商界的巨贾。后来,一传十,十传百,就有小人在越王耳边煽风点火。勾践听信谗言,既害怕名震四方的范蠡,又觊觎着他的财富,便一不做二不休,下令追杀范蠡以绝后患。被逼无奈的范蠡,只得偕西施乘一叶扁舟,逃到风光秀丽的东钱湖,隐居于伏牛山下,过起了与世无争、优哉游哉的生活。

范蠡辞官时没忘记文种。文种当年和范蠡一起辅助勾践,立下赫赫战功,后被拜为丞相。范蠡提醒、劝说文种:“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大意是说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野兔死了,狗也没用了,就要被烹煮着吃了。越王这样的君主,可以共患难,但不可共享乐,所以还是赶紧离开吧。

这番话,代表了范蠡的内心想法,本该有醍醐灌顶之效。可惜文种执迷不悟,没听进去,或是贪恋富贵,或是自恃功高,对越王还心存幻想,只是“称病不朝”,未及时离去。结果,有人进谗言说文种要造反作乱,勾践听信谗言,赐给他一把名为“属缕”的剑。文种自刎而死。很显然,谗言作乱只是借口,越王若不想杀他,又怎会轻易相信这种谗言?文种之死,可谓留下千古憾事。

到了汉代,一代雄主刘邦也干过这种事。开国功臣韩信,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攻城略地,无所不能,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同样令人悲叹。刘邦拘韩信时,韩信即感叹:“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后来又有不少功臣亦被诛灭。可以说,尽管刘邦开了有汉一代之雄风,但这一大污点是抹不掉的。

至于朱元璋,更是心狠手辣,干脆把很多开国功臣给杀了,让人凄凉无语。

一般开国君主不能善待功臣,原因无外乎两方面。从君主角度看,“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过河拆桥、胸襟狭窄。诛灭功臣,也为子孙后代消灭了干政等后患。从功臣的角度看,一些功臣自认为江山是自己一道打下来的,甚至心懷坐江山的欲念而成权臣乱政,或位高权重难免顾盼自雄、目无法度、祸乱纲纪。如此,往往便是功臣不得善终。

从历史发展看,功臣不得善终,君主的因素和功臣自身的因素都是关键。但历史往往更多记载的是君主之狠,而忽视了功臣之骄。事实上,功臣之骄也很生猛,姑且不说功臣变权臣进而乱政的事,就说功臣的洋洋自得,其气亦可怖。

比如唐朝开国名将尉迟敬德。此公功勋卓著,对李世民忠心耿耿,但自负其功、恃宠而骄的毛病不小,以致酿出一起事端。

公元632年9月,唐太宗设宴款待朝中功臣。当时,已任同州刺史的尉迟敬德,看见有人的席位居然在他之上,便大怒道“汝何功,坐我上!”这一问,真是居功自傲,足够霸道。恰巧任城王李道宗坐他下方,反复劝他说算了别计较。没想到这位老兄不仅不听劝说,还迁怒于李道宗,挥了一顿乱拳,打得李道宗眼睛差点瞎了一只。

一场皆大欢喜的宴席,闹得黯然收场。当时唐太宗很不高兴,罢席后对尉迟敬德说:“朕见汉高祖诛灭功臣,意常尤之,故欲与卿等共保富贵,令子孙不绝。然卿居官数犯法,乃知韩、彭菹醢(音同租海,指古代酷刑,把人剁成肉酱),非高祖之罪也。国家纲纪,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得,勉自修饬,无贻后悔!”意思是说:汉高祖刘邦诛杀功臣韩信、彭越,我之前很看不惯的,而且还常常责怪他。当我当上皇帝后,我很希望和功臣们同享富贵。但是总有一些人屡次犯法,居功自傲。现在我终于明白,刘邦杀那些功臣,并不完全是刘邦的错。朝廷的纲纪法令,无非是赏与罚,非分的恩遇也不能屡次得到,希望你要好自为之,否则到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这话虽有点为汉高祖刘邦开释的意思,但确实道出了功臣目无法纪的实情,亦令功臣们自警自醒。唐太宗李世民是历代君主中能够善待功臣的一位。其对尉迟敬德的敲打还是很严厉的,也算是对功臣们的一个警告。这种敲打也很有效,尉迟敬德见圣上责怪自己,吓得不轻,从此开始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这表明,对功臣不加规矩法纪约束,必致无法无天,唯有申明法令、毫不容情,方能令其知止。

事实上,类似居功自傲、恃宠而骄的情形,在今天并不鲜见。有的人自以为背后有人,有上级领导宠信,就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言语之中高人一等,对他人颐指气使。有的人干出了一点成绩,便翘起尾巴来,觉得自己可以在功劳簿上躺一躺,甚至还要享受一番,乃至逾越底线、红线,干出违法乱纪的事来。凡此种种,最终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处,也是必然的。

相对而言,东汉光武帝刘秀、宋太祖赵匡胤在对待功臣方面值得称道和借鉴。

公元37年,刘秀做了一个如何安置功臣的重要决定。当时,自陇右、蜀郡平定之后,如果不是特别紧急的情况,刘秀就不再谈论军事。刘秀的这一变化,让邓禹、贾复两位功臣敏锐地捕捉到了。两人揣摸刘秀是想“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于是主动交出兵权,潜心研究儒学了。

此举无疑正中刘秀下怀。事实上,刘秀正在考虑这个问题。他想的是,“欲完功臣爵土,不令以吏职为过”,也就是既要保全功臣们的爵位和封地,又不能让他们因为履职出现过失,因此便罢免了左、右将军的官职。这时,耿弇(音同掩)等也交出了大将军、将军的印绶,全都以列侯的身份回家,但都加以特进,参与朝廷议事。

事实证明,刘秀的做法是明智之举。他一方面限制功臣参政,另一方面对他们都很大度包容,“宥其小失”。同时在物质上很是优待他们。从远方进贡来的珍宝与美味,一定要先赏赐给诸侯。所以,功臣得以安享清福,爵位财产得以保全,也没有受到诛杀或贬谪的。

这一做法,实质就是让功臣们去享殊荣、清福,也可以对政事提出建议,但不能掌握实权,也就不能干政、乱政。可以说,这一招,远胜于诛灭功臣,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道理与此相同。

不止于此,刘秀进而在制度上进行了系统性改革。“以吏事责三公,故功臣并不用”,也就是让三公改革官吏制度,不任用功臣。这事实上是重新搞一套官僚选择任用制度,选拔人才。在这套新制度面前,功臣中有治理才能的,可以重新选用。当时,开国将军朱祐等举荐贾复为宰相,这样侯爵功臣中,只有邓禹、李通、贾复三人“与公卿参议国家大事”。而贾复回到自己的府邸后,大门一闭,不出去应酬,也不接待宾客来访。从始至终,贾复一直受到刘秀的特别礼遇,因为他知道,一个人在作战的时候能够勇猛向前非常难,功成名就之后淡然放弃更是难上加难。

劉秀对待功臣的做法属明智之举,值得借鉴。(李云中 /绘)

刘秀的办法,从制度上解决了善待功臣的问题,也合乎“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历史逻辑。打天下,主要以武;治天下,则不能用打天下的那一套办法,当然也包括不能全用打天下那一干人。毕竟有的人擅长攻城略地,治理地方并不擅长。治天下,当“文武并用,长久之术”。

治理国家,不能说所有的武将功臣都不行,毕竟有的人可谓文武兼通,比如邓禹,武功方面其实要弱一点,文治之能才是强项。但若把所有打天下的武将都用在各个权力岗位上,大家“排排坐,分果果”,就在事实上把权力岗位当成了论功行赏的筹码,则国家治理也一定会出问题。因此,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像刘秀这样,建立一套新的官员选用制度,大家一把尺子,合乎条件的功臣同样任用。

不能不说,刘秀的做法在当时是很有超前性、现代性的。

事实上,这样的制度不仅于治国有利,更有助于君主与功臣建立和谐有序的关系。刘秀开创的制度,可惜后代君主采用的较少。说到底,还是君主的“天子”意识浓厚,没能在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

猜你喜欢

越王功臣范蠡
范蠡卖牛
灭害功臣
范蠡还钱
范蠡故里疏议——从三十里屯遗址的发现看范蠡籍里
“扶贫就要扶出个名堂” “扶贫功臣”史军辉的故事
泥土中的功臣
范蠡与西施毫无瓜葛
越王勾践剑真的是兵器吗?
人际博弈
越王古井今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