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类校企协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2-05-30邓亚琦李稳国李加升
邓亚琦 李稳国 李加升
摘要:针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现状,结合校企合作优势和时代特征,对电子信息类校企协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首先在优化教学资源上,从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和共建实验平台三方面展开思考;其次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上,从实践教学、学科竞赛和校企项目三方面进行探索;最后提出综合校内评价和校外检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以此持续改进校企协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构建校企协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新路径。
关键词:校企协同;应用型人才;创新人才;学科竞赛
中图分类号:U4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21-0132-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 引言
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提出,产业结构调整大大改变了社会劳动力的需求,电子信息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教育改革发展方向[1-2]。然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学校教育评价落后于时代发展,导致高校人才输出难以对接现代产业结构和企业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和科技优势,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特点,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突出自身“应用型”特色,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3]。因此顺应时代发展,为社会培养出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企业实践经验的创新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校企合作成为当前高校本科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议题。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明确指出“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同年,湖南省政府发布《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构建湖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将学校、企业以及社会各方面资源高效整合的新型合作模式,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推动社会经济建设和促进学校发展,是一种有效提升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4-8]。
因此,本文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观点,结合电子信息专业特点和时代特征,对电子信息类应用型创新人才校企协同培养模式进行思考和探索。该研究可为各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校企协同培养体系提供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2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课程体系中理论多实践少
我国基础教育一般以认知为导向,缺乏工程的创造性教育空间。很多高校在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比重低,大部分课程以理论课为主,并且在已开设的实践课中,基础验证性实验占多数,缺少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环节[9]。容易忽略实践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的兴趣较低,实践创新能力相对不强。进而导致学科竞赛以及创新训练项目中存在被动选拔培训以及教师包办等问题,严重偏离了教学目标。
2.2教师指导实践能力相对不强
就目前来看,高校教师一般来源于博士和博士后,有助于提升高校科研和综合实力。但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和真实项目的实战经验,知识体系不够全面,使得这部分教师的实践教学效果较差[10]。同时,本科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在职称评定、科研奖励、人才计划等方面,科研项目和论文专利的比重明显高于学科竞赛和创新项目的指导,导致青年教师极少参加学科竞赛辅导,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2.3学校实践场所设备存在差距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技术性与应用性都比较高的专业,技术产品更新速度快。高校的经费不足等原因导致实验设备更新速度落后于时代发展,实验课程内容与当前先进的企业技术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创新性人才培养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同时,以往的校企合作只停留在企业实习这一层面,并未引进企业教学资源进行深度合作,不利于电子信息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 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探究
针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现状,结合电子信息类的专业特点,拟从优化教学资源,强化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个性化发展、完善教学评价,促进良性循环三方面展开对应用型创新人才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研究,总体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3.1 优化教学资源,强化校企合作
通过坚持以产出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校企优势互补,强化师资队伍;校企资源共享,共建实验平台等方式优化教学资源,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优化课程体系。邀请企业专家共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新工科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将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等教育内容纳入培养目标,依托校企项目和学科竞赛设置学科交叉的选修课程群和专业特色课程;结合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积极将本专业先进技术带进课程,校企双方共同完善、更新教学内容,从而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二是强化师资队伍。通过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和师资培训、参与创新研究更新理论知识等方式,完善教师知识结构、丰富教师实践经验、提高教师教研教改能力和智慧教学能力;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兼任导师,企业工程师和学校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等實践教学,共同提供学生的学习资源;企业工程师在工作领域中突出学科交叉和协作精神,而学校教师在科学研究中强调理论严谨和知识前沿,组建电子技术类、数据科学类、移动开发类等创新团队。
三是共建实验平台。企业投入先进的设备及技术,学校投入雄厚的师资力量,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共同打造实践教学环境,包括综合实训、产学研创新实验中心、创新创业实验基地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基地。给学生提供一个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践环境。校企共建实验平台可有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师教学科研水平,为企业培养高素质后备人才提供了条件,目的是把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共同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3.2 优化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基于“以赛促学、全程育人”的培养思想,通过校企合作实验班、学科竞赛、参与项目等方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求。
首先,校企合作优化实践教学。以新兴产业技术为引领,采用“产学沿用”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深化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艾华集团和奥士康等企业合作,充分利用湖南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艾华学院和科瑞特实验班强化实践教学。此外,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完善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成绩的考核标准,旨在全面反映学生的实习和毕设情况。在答辩成绩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实习报告、选题难度、方法创新度以及软硬件设计水平,量化考核方式并加大过程评价的比重,这体现了转型背景下对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要求,可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积极性。
其次,校企合作助力学科竞赛。对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竞赛内容更偏向于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学科竞赛有助于全面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在竞赛内容的设计上,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根据电子应用背景和专业特点,结合教师科研课题与企业工程经验,校企双方联合设计递进式的竞赛培养任务,重在培养学生的硬件研制能力和软件编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把竞赛机制和创新训练相结合,定期进行实践内容的专项指导和专题研讨,并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合理调整。企业工程师的加入,有效克服了教师知识体系的片面性和竞赛训练的局限性等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科竞赛所需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为参加专业相关的国家级、省级竞赛打下基础,更有利于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最后,基于项目驱动拓展学生创新能力。依托企业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校企双方组成的教师团队共同指导学生,以科研论文、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工程技能证书等方式培养学生学术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企业工程师、高校教师与学生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企业获得科技服务,促进生产实际中的技术创新、教师探索新的科研方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学生激发创新思维,拓展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企业、教师、学生三方共赢。
3.3 完善教学评价,持续改进培养模式
首先,为了完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联合校内和校外评价进行综合检验。其中校内检验学生各类学科竞赛获奖情况、企业实习评价、毕业设计质量,以及实践创新过程中包括学术论文、知识产权等各类科研产出;校外检验包括毕业生的社会问卷、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用人单位实地走访、毕业生工作业绩、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校内监控和毕业生反馈加权计算,以客观、全面、系统地评价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能力。
其次,从评价结果中分析校企协同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以问题为导向持续改进和完善教育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提高学生实践创新成效,达到人才培养良性循环。因此,科学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可保障校企协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有效设计和精准实施,有效提高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
4 结语
针对目前电子信息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现状,本文对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通过引进企业资源完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共同建设实验平台优化教学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基于实践导向的实验教学、基于层层递进的学科竞赛、基于项目驱动的能力拓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综合校内评价和校外检验完善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以此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这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也为构建校企协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李稳国,肖卫初,胡赛纯,等.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角色定位和内涵特性解析与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20):188-190.
[2] 常建华,张秀再.基于OBE理念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以电子信息工程專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1(S1):87-92,111.
[3] 华臻,王昕,魏广芬.电子信息类一流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47):108-111.
[4] 刘会衡.“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人才校企协同培养与实践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1):6-11.
[5] 李公法,陶波,周兴林,等.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机械类专业硕士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21(6):90-93.
[6] 黄风立,钟美鹏,鹿业波,等.地方高校机电类应用型人才的校企协同分类拓展培养体系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8,5(45):5-7,10.
[7] 叶时平,陈超祥,徐萍,等.面向能力需求的应用型计算机软件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7(4):70-73.
[8] 万家山,陈蕾,戴平,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新范式探索[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2):87-93.
[9] 许晓冬,崔艳娟.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12):40-42.
[10] 田晶.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探究[J].高教探索,2015(9):125-128.
【通联编辑: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