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导生制”运用于中职学校技能教学的作用及评价方法研究
2022-05-30陈慧
陈慧
摘 要:采用“分组导生制”教学法,能有效地缓解目前中职学校技能教学中生均师资不足的矛盾,而全面、科学的评价是“分组导生制”技能教学模式良性循环的基础。本文就“分组导生制”运用于中职学校酒店服务专业技能教学的作用及如何开展科学评价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分组导生制 技能教学 评价
大量实践表明,师徒模式是技能培养最有效的模式。中职学校的技能教学以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就会呈现一个阶段性成果。成果的质量好坏和任务的完成程度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检查和评价。然而,目前中职学校班级人数普遍偏多,而实训设备数量有限,大班制教学必然导致生均设备和师资不足,加上设备工位会呈现一定程度的布局分散,教师难以全面、有序地组织开展技能教学。同时,由于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和技能水平差异较大,对教师指导的需求也不一样,统一施教与个别指导之间的矛盾突出。另外,教师在组织教学的同时还需要管理课堂纪律,关注每名学生的学习过程,并给予及时、客观评价。若采用抽查的方式或延时评价,则会给部分学生投机取巧和偷懒拖沓的机会。
19 世纪初,为了解决“教师少、学生多”的教学难题,英国的贝尔和兰卡斯特均采用了“学生教学生”的模式,即教师提前教会相对年长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然后这些学生作为“导生”,把学过的内容教给一组学生。“导生”不但辅助教师教学,同时肩负评价和测试的任务。有了“导生”的协助,教师的工作强度大大降低,可以腾出部分精力专注于教学方法的设计,相应地也能教育更多的学生。“导生制”经过西方教育界的不断传承和创新,衍生出了诸如“同辈教学”等模式,并形成了相应的教育理论体系。
中国教育史上没有直接的关于“导生制”的论述,但其实这种教学模式曾经数次在我国教育历史长河中出现。20世纪20年代,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晏阳初试行“导生制”;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在全民普及教育运动中提出“小先生制”,其中儿童是知识的主要传授者。而在中职学校的技能教学中,由教师挑选技能相对优秀的学生对其进行提前培训,将其分配到各组做导生,协助教师进行教学和评价的“分组导生制”,构建形成了由主讲教师和导生助教组成的教学共同体,能够有效地缓解大班制技能教学中生均师资不足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技能教学的效率。主讲教师从多维角度考虑评价体系的构建,在设计评价标准时,重点突出实用性、可行性和导向性。导生在定组指导的同时,根据教师设计的评价标准和讲授的评价方法,对组内每位成员的学习情况给出及时的过程性评价,并定期向教师汇报,以便教师集体指导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个别指导特殊性问题,大大提升了技能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为“分组导生制”技能教学模式的运用打下良性发展的基础。
一、制定教学评价制度
技能教学评价制度的制定,必须以专业岗位技术标准和职业能力要求为基础,传统的以卷面分数判定一切的评价模式,明显不适合技能教学的考核评价。技能考核的内容既要体现相关主管部门人才培养方案和该门课程的大纲要求,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中职学校专业技能课的主要学习任务,大致可分为基本操作规范和情景模拟操作两大类,每个学习任务可根据情况适当细分为不同子任务。结合岗位工作要求和职业资格考试标准,主讲教师可根据该门技能课程的特点,编写相应的技能训练考核手册,针对不同学习任务设计出相应的过程性评价表,使“导生”在评价组员学习表现时有据可依,使学生學习有的放矢。同时,可以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添加到技能教学中,在教学中渗透行业标准,避免授课内容脱离行业实际。
二、实行过程跟踪评价
(一)课前
教师在班内遴选出技能优秀的学生提前进行培训,检查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告知他们学习任务的评价标准,并教会他们用过程性评价表对组内成员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此外,主讲教师还需向“导生”介绍在教学中可能会碰到的难题和解决对策,以便“导生”能够顺利开展工作。教师按学生认知水平或接受能力等因素,提前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尽量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每组配备一个“导生”。“导生”根据教师的教学安排,提前做好实训课程的准备工作,如准备实训器具、发放实训耗材等。此外,每个导生要提前了解自己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特点,以便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二)课中
主讲教师用提前设计好的过程性评价表对“导生”提前学习的情况进行检验评价,确保所有“导生”达到教学指导的水平要求,同时告知“导生”学习任务的评价标准和依据。在“分组导生制”技能教学中,学生分组练习、“导生”定组指导、教师巡回指导是主要环节,“导生”的作用重点体现在定组指导,尤其是基本动作、手法的指导。“导生”与小组成员在年龄、心理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学生遇到学习困难后往往先找“导生”,同伴之间的交流没有师生交流那么拘束。每组有一名“导生”独立工作,“导生”在对本组学生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抓住组员在技能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面对面指导、手把手帮教,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差异化且有针对性地辅导,协助教师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及时评价组员的学习态度、遵守纪律情况等,并记录小组学习情况,及时报告异常情况。教师在各学习小组间查看,解决“导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帮助指导技能水平特别差的学生。教学内容通过“导生”快速辐射到组内学生,操作要领得到及时的巩固,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及时、客观的评价,技能水平得到较快提升,切实解决了实训指导教师不足的问题,降低了教学成本,“导生”的组织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各组“导生”也可以进行交叉检查和评价,促进组间成员创优争先。这样避免了教师抽查或延时评价的弊端,学生可以收到及时反馈,知识、技能能得到及时巩固,学习也会更积极、主动。“导生”评价与教师点评可以结合起来,二者占比可根据课程实际情况进行调节,以此综合评价学生的上课纪律、学习态度和任务完成情况等。
(三)课后
技能课后,“导生”分别总结本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总,集体汇报给教师,以便教师把握全体学生的学习状况,跟踪教学效果,并对下一步的教学进行调整和优化。同时,“导生”协助检查设备、设施,清点、整理实训器材或耗材,发现、上报损坏异常情况,清洁、整理实训场地。
此外,为了巩固“分组导生制”的教学效果,课后要对“导生”的工作进行检验评价。可以先让“导生”对自身实际工作情况进行打分或自我总结。之后由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对本组“导生”的日常工作表现有最直接的感受,教师可设计带分值的相关问卷,内容包括责任心、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指导效果、在组员中的影响等,学生通过填写带分值的问卷来评价“导生”的教学表现。最后是教师考评,教师根据巡回指导过程中观察到的“导生”教学情况给出相应评价。主讲教师从以上三个方面综合考量,对表现优秀的“导生”可适当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以表达教师的肯定,同时也通过树立优秀的榜样,调动其他“导生”的积极性。
三、采取多种评价方法
(一)学生个人评价
对学生个人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个人平时表现。“导生”从学习态度、组间合作、问题讨论、技能练习等方面,对成员个体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反馈给教师。经过教师同意的评分结果,可酌情折算成分数,并且在期末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第二,学生个人平时作业。“导生”以是否按时、保质完成作业作为评价依据,将考评结果及时反馈给小组成员和教师。教师汇总考评的结果,对于作业优秀的学生提出公开表扬和经验推广,对作业相对较差的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第三,学生个人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在个人成绩中的占比相对较大。
(二)学习小组评价
团结协作、成果质量、学习纪律是小组评价的主要内容。教师及时表扬先进团队,并组织未达标的小组纠正反思、查缺补漏。学生个人成绩与小组成绩挂钩。对于学习任务完成率高的小组,小组成员可得到相应的加分,以此激励学生互助互学,为集体荣誉奋斗。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不但可以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驱力,提升技能课程的教学效果。依据職业岗位能力要求,中职学校通过实施“分组导生制”技能教学的评价,可改变原有单一、片面的考核办法,灵活运用理论考试、实践操作、现场解决问题、实训日志等多种考核方式结合的形式,完成对学生的全面评价。理论考试和实训日志主要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基础的、重要的理论知识点;由“导生”协助完成的实践操作过程性评价,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现场解决问题则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内化程度和迁移能力。每种考核方式所占比例可根据不同的课程要求进行相应调整,同时还要考虑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完成任务时的参与状态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等,将其纳入作为附加分本门课程的考核中。通过以上诸多考核形式结合的模式,教师综合考量,给出此门课的最终成绩。
当然,在“分组导生制”技能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此外,教师要加强对“导生”的管理,在适当下放权力、帮助“导生”树立威信的同时,也要约束“导生”的日常行为,及时肯定其优秀表现,同时指出其工作中的不足,使“导生”更好地为技能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况鹏鸣.中职实训课合作学习的小组构建策略与评价机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2).
[2]汤桂海.车工实训教学中实施导生制的探索[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4(5).
[3]覃俊清.中职电子专业实训课运用“导生制”教学模式探索[J].学园(教育科研),2012(10).
(作者单位:南通市旅游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