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AHK理念的机电专业“1+3+N”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2-05-30吴樱樱

职业 2022年18期
关键词:培养质量机电专业人才培养

吴樱樱

摘 要:机电专业作为职业院校的传统重点专业,其教学目标是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机电类人才。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职业院校机电专业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基于AHK理念的“1+3+N”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创新与优化。

关键词:机电专业    人才培养    AHK    培养质量

一、基于AHK理念的机电专业“1+3+N”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背景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进入抓落实的攻坚克难阶段,有一系列问题亟须深入研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中关注的焦点之一。AHK中德合作项目作为德国双元制模式进入中国的典型,在中国发展迅速,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设立代表处,推动该项目在中国的发展,统筹引进德国职业标准进行中国本土化设计,对教学过程开展质量管理,并建立考试委员会来指导考核。

二、基于AHK理念的机电专业“1+3+N”人才培养模式界域指向

将德国职业教育体系“跨企业、跨学校”的“双元制”培养模式本土化,借鉴AHK职业认证体系与德国职业资格体系,以五年制高职机电类人才为培养对象,构建独有的 “1+3+N”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机电一体化AHK项目学生毕业后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保驾护航。

(一)“1”即一个核心

一个核心即“以生为本”、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航标,突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精神品位、思想能力和综合素质,厚植爱国情怀,培育工匠精神,锚定人生方向,把好选拔关、培养关、输送关,培养出爱岗敬业、刻苦学习、奋力拼搏、具有国际视野与水平的机电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中国制造、中国智造、中国创造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

(二)“3”即三大支撑

一是课程体系。借鉴AHK职业认证体系与德国职业资格体系,将德国项目化的课程体系与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有机融合,研发适合本土的项目课程体系,采取小班化授课方式,突出职业发展主线和人生发展主线,搭建认知层级、实践层级、选择发展层级的逻辑递升课程台阶。

二是授课团队。组建由AHK指导专家、本校精英教师、企业行业专家等组成的授课团队,运用“六步教学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精英化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学生。

三是考培基地。以“学习情景、职业场景”双景融通为要领,建设高品质考培基地,包括校内AHK专用考培实训基地及校企合作的高品质合作企业,这两个场域相互作用、共同发力。

(三)“N”即人才培养实践路径

“N”即学生成长成才路径体系。这是一种开放的、生长的而不是封闭的、静止的体系,包括动态的项目课程体系(铸魂工程)、生长的师资保障体系(润物工程)、生态的考培体系(构景工程)、多样的企业实践基地(职守工程)、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体系(培土工程)、多元的评价体系(增值工程)等。

三、基于AHK理念的机电专业“1+3+N”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指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对于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旺盛,职业教育驶上快车道。其中,德国以其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而闻名。“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制度是德国工业的支柱,也是德国经济实力和社会福利的基础。“双元制”模式是获得德国国家立法支持的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模式。一元是指通过职业学校传授相关职业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通过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让学生接受职业技能技术培训。

2022年4月,我国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并于5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因此,职业教育的育人模式更要聚焦理念更新和模式变革,推动“课堂革命”,采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多种办学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重构教学理念、综合素质、能力结构等,深化“三教”改革,完善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创新教材内容,推进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开发。

四、基于AHK理念的機电专业“1+3+N”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

面向国际、面向未来,对机电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包括校企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先进的考培实训基地、稳定的校外教学实训基地等,打造机电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独特模式,为其他专业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一)制定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

锚定紧缺领域,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方面将德国成熟的双元制AHK育人理念与中国实际相对照、相结合,关注学生选拔、培养培训、就业发展整个过程,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思想发展、心理发展等全方位、全过程;另一方面,通过走访地方政府、企业行业,了解毕业生的实际工作情况,探索人才培养的不足和短板。通过对毕业生开展回访、家访等,倾听学生职场发展的困惑,了解家长、学生对于工作环境、成长空间的意见建议,修订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诉求,为学生终身学习规划提供方向。

(二)构建高标准的课程体系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策略,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教育平台,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知识迁移等方法开展学习。通过智慧课堂及信息平台,营造互动的教学生态圈,学校与高质量机电相关企业紧密合作,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提取典型工作任务,依托生产项目同步设计开发教学内容及配套的学习资源,携手建立课程开发工作小组。以教学平台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开发企业岗位及岗位群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的活页式教材,开发适合AHK机电专业学生工作能力提升的学材和教学资源。校企和衷共济,为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三)创新高水平的评价机制

利用教育大数据,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将行业规范、岗位标准和校内教学标准融入评价标准,教学实践评价与AHK认证考核相统一,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定量评价(校内学业考核)与定性评价(企业综合技能素养)有机结合,师生评价主体与客体良性互动、整合,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形成了多维度、过程性、增值性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创新学习实效的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成长方案。

(四)打造高规格的师资队伍

打造“双师型”高素质教学团队。依托校企合作项目,实施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定期接受企业技术培训、参加生产实践,委派教师参加AHK上海代表处组织开展的专业教师培训,获取AHK颁发的培训师资格证书。制定校外兼职教师聘用制度,邀请企业技师、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来校授课,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实习指导等,让师资队伍建设与时俱进,实现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与企业生产实际“无缝对接”。

(五)建设高配置的考培基地

以“学习情景、职业场景”双景融通为要领,建成了融考证、培训为一体的区域AHK高品质考培基地。以AHK专业考培标准设立四大功能区,各功能区设施齐全。校企合作的优质企业与校内基地相互作用、共同发力,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致力于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教学创新。

五、基于AHK理念的机电专业“1+3+N”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预期成效

(一)聚焦机电类教育改革新方向

在新的职教发展历史背景下,机电类专业也必须有所作为,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要求,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提高育人质量,着眼学生未来发展,探索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并举的教学改革,在教育理念、教师能力、教学场景、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积极变革,深入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打造机电类专业建设新样本

《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中强调,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机电类专业是笔者所在学校办学历史悠久的主打专业,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与诸多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固有效的合作关系,在新时期、新形势之下,要抓住新风口、新机遇,进一步打造独具特色的机电类专业建设新样本。

(三)催生機电类人才培养新模式

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出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标志着职业教育按下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快进键,吹响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号角。笔者所在学校始终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办学的灵魂和生命,积极响应国家需求、呼应社会需求、回应人才自身发展需求,探索高质量育人新路径,将德国职业教育体系“跨企业、跨学校”的“双元制”培养模式本土化,借鉴AHK职业认证体系与德国职业资格体系,构建独有的 “1+3+N”人才培养模式,架设机电类人才发展新桥梁。

参考文献:

[1]李博,房颖.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及其核心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8(12).

[2]刘兆义,夏苇.国有企业所属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实践探索:以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30(3).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培养质量机电专业人才培养
慕课理念下研究生培养过程控制体系构建
分层教学在职校机电专业课堂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