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整合”思想下《骨骼运动系统》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践

2022-05-30唐华羽李玉芝郭梦凡徐鹏桂世良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21期
关键词:教学方案课程整合教学效果

唐华羽 李玉芝 郭梦凡 徐鹏 桂世良

【摘要】目的:在课程整合思想下设计《骨骼运动系统》课程的教学方案,并对其实践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校2021年3~6月临床医学班的120例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方法,观察组采取课程整合思想下设计的教学方案,展开《骨骼运动系统》课程教学,对比两组学生的临床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学生对所用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更高,理论考核成绩与形成性技能的掌握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教学实践中,观察组学生的积极性更高,课程学习、实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能力更好。结论:课程整合思想下设计《骨骼运动系统》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骨骼运动系统》;课程整合;教学方案;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49(2022)21-0155-04

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案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在医学模式逐步转变的背景下,以新时期医学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创新课程模式,优化课程教学方案,是教学改革的重难点。欧美国家对医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时间较早,通过多角度分析与积极探索,国外学者提出了不少具有创新性与实践意义的课程模式。课程整合是将多个学科融入特定课程中并变革原有课程体系的一种新思想,针对学科课程的割裂、对立问题,“课程整合”思想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器官系统为中心(organ-systems-based curriculum,OSBC)的整合模式是整合思想下医学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成果,相较于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OSBC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充分整合了与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源,将基础课程与临床内容进行重组,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对OSBC的实践路径进行了探索[1-3],依靠分段整合、逐步融合的策略,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思路逐渐清晰。本研究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导向,从相关学科的基础内容到临床实践,探索《骨骼运动系統》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设计课程教学方案,实践反馈教学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本校2021年3~6月临床医学班的120例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49例,女11例,年龄21~24(22.30±0.99)岁;观察组患者中男47例,女13例,年龄21~24(22.77±1.09)岁。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自愿参与;(2)配合度好。

排除标准:(1)中途退出试验;(2)存在其他严重违背教学试验方案的行为。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教学方案,完成骨骼运动系统对应知识的教学工作,并根据临床实习计划完成专科定向实习。

观察组采取整合思想下设计的《骨骼运动系统》教学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筹备阶段:(1)骨科教研室教学主任担任系统课程的负责人,积极组建课程整合教学团队,采取教研室推荐方式,并明确团队的筛选程序,要求所有参与课程整合教学的教师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工作能力,对OSBC的相关理论有正确认识,最终吸收6名优秀教师。(2)为保证课程整合的顺利实施,整合前由负责人进行《骨骼运动系统》课程整合的实践调研与可行性论证,围绕现阶段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需求以及预先制定的课程整合总体目标进行深入分析,提取课程涉及的相关学科的精髓所在,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共通点。(3)以开展课程整合教学为目的,组织教师参与专题培训活动,并鼓励教师利用空闲时间学习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4]、情景模拟训练及教学效果考核指标[5]等相关文献,提高自身执教水平。(4)参考OSBC的教学理念、骨骼运动系统相关基础理论与临床教学经验,在原有教研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整合的目标与内容进行明确化,并分解各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与实施计划。(5)关注课程教材、教学课件等资源的准备进度,以现有教材为基础,围绕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研,选取具有权威性的专业书籍或国内外的文献资料,扩充数据库。

方案设计阶段:从教学目标、学科知识的整合、方法优化以及课程考核四个层面进行分析,完善了教学设计方案。(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技能、综合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四个层面,均围绕《骨骼运动系统》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具体内容如下。认知层面,要求学生在完成相应课时的学习任务后,全面了解骨骼运动系统的正常解剖知识、生理及病理机制,熟练掌握骨骼运动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与康复等知识;技能层面,指导学生学习骨骼运动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技能与相关检查结果的判读方法,常见多发疾病的病例分析和基本处理原则,要求学生能够在实践演练过程中熟练应用,侧重教授石膏固定、关节囊穿刺、牵引技术等基础技能;综合能力层面,按临床工作对医护人员综合能力的实际需求,制定各项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包括突发情况的处置能力、抗压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素养层面,要求将医德医风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树立人文意识、服务意识。(2)学科知识的整合。总体划分为骨科-康复医疗、骨科-病理生理、骨科-药理、骨科-其他学科三个模块,各模块的整合内容不一。骨科-康复医疗的整合重点为各类骨科疾病的康复治疗方法及整体医疗观念的塑造,骨科学多涉及常见病的诊治方法,而骨科患者的临床转归不仅取决于明确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术后的康复锻炼也具有重要价值,康复医疗理论的整合,可补齐骨外科在损伤康复治疗方面的短板,促进学生整体医疗理念的形成。骨科-药理的整合重点为镇痛药物的应用,骨科患者普遍存在疼痛症状,由此带来的应激反应会对机体的身心健康构成影响,既往常用镇痛药物来改善骨科患者的舒适度,但药物镇痛也存在局限性与风险,如患者对镇痛药物的依赖性增强、药品副作用增加等,药理学科与骨科的整合,有助于更新学生对骨科患者用药的理念。(3)方法优化。主要围绕教学方法改革、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的比重等展开,除继承传统授课方式的有益经验外,着重强调PBL、情景教学等模式的应用。例如,以理论知识的整合为基础,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为目标,适当简化课程内容,提高学习任务的针对性;调整课时安排,减少课堂教学的课时,占比维持在50%~60%,适当增加专业技能、病案小组讨论等相关内容的课程比重,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能力培养需求。(4)课程考核。以课程原有的评价机制为基础,仍从理论、技能两个方面设计评价方案。其中,理论考核采取闭卷笔试考核方式,根据整合后的课程内容编写期末考核的大纲,设计笔试题目,考试成绩按60%记分,纳入学生的课程总评分;形成性技能考核分床旁技能、骨关节模块基于患者和问题的学习(patient and problem based learning,PPBL)测试、文献翻译、同学互评等多个部分,除床旁技能考核按得分的20%记分外,其余模块按5%计入总分。教学方案的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

1.3 观察指标

(1)有形教学成果,采取自拟调查问卷,就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进行评价;以《骨骼运动系统》课程教学要求为主线命题,两组采用统一试题,试题内容分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含整合学科内容),总分分别为30、70分;参考课程的技能教学目标,设计形成性技能的考核题目,满分100分。(2)无形教学成果,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综合能力的变化情况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学生反馈满意度

观察组学生对所用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更高(P<0.05),见表1。

2.2 理论考核

观察组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实践考核

观察组学生的实践考核成绩为(84.10±4.27)分,对照组为(72.23±4.0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727,P<0.001)。

2.4 无形成果

教学过程中发现,观察组学生的积极性更高,课程学习、实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更好,尤其是在参与团队协作类学习任务或实习安排时,观察组的团队协作意识及综合分析能力具有明显优势。

3 讨论

《骨骼运动系统》是OSBC课程主要的整合模块之一,该课程以现有的外科医学理论为核心,融合了包括人体解剖学、康复医疗等在内的多个学科,由于课程的综合性较强,存在高度分化特征,各个学科的界限相对清晰,整合难度较大。相较于“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OSBC解决了学科横向联系不足以及综合能力培养效果不佳等问题,并且能够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供重要帮助,探索《骨骼运动系统》的课程教学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回顾既往文献,赵志等[6]将骨科手术与局部解剖学进行整合,杜志才等[7]围绕骨科医学教改中课程整合模式的实践路径进行分析,此类文献为《骨骼运动系统》的整合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而我国OSBC教学实践起步较晚,各个系统融合教学仍然存在较多需要解决的难题,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策略,整个过程中教学质量的动态评估等各项工作都缺乏经验,既定整合思路是否可行,教学单位是否具备课程整合所需的各项基础条件,均是值得商榷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可行的融合路径,从内容、方法以及课程评价等多个角度入手进行改革,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并为今后医学课程的整合提供参考经验。

本研究在整合思想下对《骨骼运动系统》的整合教学进行分析,通过设计教学方案以及两种不同教学模式的对比,探讨拟定教学方案的实际价值。为确保整合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前期筹备阶段,由骨科教研室的领导牵头,组建专业整合教学团队,并围绕OSBC相关理念进行专题培训,教学团队内部商讨确定课程教学方案。根据教学团队的综合分析,前期的调研工作与教学资源的整合对课程教学方案的拟定与体系建设有重要意义,参考侯国进等[8]提出的研究成果,拟整合课程相关经典教材、专业书籍以及国内外近5年的优质文献,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素材;带教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成效有密切关联,PBL教学是近年来临床带教研究的热门话题,相关报道指出,该教学方法对学生临床思维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帮助,能够提升临床带教的质量;内容整合方面,综合考虑《骨骼运动系统》关联学科的整合难度以及可操作性,拟重点整合骨科与康复医学、药理等[9-10]。除上述设计要点,课程评价也是方案设计的重难点,常规期末评价难以准确反映学生的基本学情以及课程质量,对课程体系改进与后续教学改革工作的指导作用并不显著,故教学团队考虑采取全过程评价策略,增加了mini-CEX[11]、微信聊天讨论[12]以及课程学习期间的综合测验等多种评价策略。本方案的实践结果显示,在有形成果方面,学生对整合教学模式的接受度较好,有96.67%的学生拟定的教学方案感到满意;课程结束后,观察组的理论考核成绩为(81.43±1.73)分,对照组为(65.57±2.07)分,且观察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得分均优于对照组,提示整合教学在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以及构建专业知识体系等方面有重要帮助;观察组的实践考核成绩为(84.10±4.27)分,对照组为(72.23±4.09)分,即整合教學有助于培养形成性技能。本研究提出的课程教学方案可为《骨骼运动系统》模块的整合提供一定的参考,但研究过程也存在局限性,如纳入整合教学的关联学科内容较少,内容整合的标准尚未统一,课程评价体系并不完善等,仍需后续研究的进一步优化。

综上所述,课程整合思想下设计《骨骼运动系统》课程,有助于学生临床思维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朱淑娟,贺桂琼,徐进,等.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基础与临床全线整合”教学模式解剖学知识点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 解剖学杂志,2020,43(1):70-71.

[2] 彭新桂,赵振,卢瞳,等.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在培养医学影像专业岗位胜任力中的应用[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1,20(9):961-964.

[3] 魏璐,沈理,高艳虹.器官系统整合课程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中的教学效果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2,21(1):34-38.

[4] 杜少严,王子鑫,尹硕,等. PBL教学模式在河北医科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20,41(12):1476-1479.

[5] 郭焱,周敏,商干伟,等. PBL与LBL教学法在皮肤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比较研究[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3):183,186.

[6] 赵志,官建中,陈传好,等.整合骨科手术学教学模式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 45(12):1704-1707.

[7] 杜志才,孙嘉阳.课程整合模式在骨科医学教改实践中的思考与探索[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21,43(S01):41-42.

[8] 侯国进,周方,田耘,等. 经典教材晨读汇报对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影响[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0,40(7):561-563.

[9] 罗翼,姜明言,方建国,等.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联合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骨肿瘤临床见习中的应用[J].华西医学,2020,35(10):1235-1238.

[10] 徐俊昌,吴桂华.情景体验式教学结合PBL教学模式在骨科临床带教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药房,2016,27(9):1288-1290.

[11] 付明倜,徐海莉,徐宏蕊,等. 多站式Mini-CEX在骨科护理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28):3982-3985.

[12] 邬亭亭. 微信平台下的CBL教学法应用于呼吸科临床教学的效果研究[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4):195-196.

猜你喜欢

教学方案课程整合教学效果
现代中药制药工艺学的教学方法探索
O2O模式下电子商务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浅谈"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电子商务O2O模式的实践教学方案及应用考核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浅析
浅谈关于服装局部工艺制作的教学方案设计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课程整合的探索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