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05-30李梦丹
李梦丹
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重对健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提出了迫切要求。“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鼓励低龄老年人和志愿者为高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为缓解养老压力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结合问卷调查法了解我国“时间银行”的运行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优化对策,为应对养老问题提供应对方案。
“时间银行”概念最早在1980年由埃德加·卡恩提出,指通过支付时间来换取别人帮助的设想。黄少宽(2014)提出参与者把服务时长存入银行,交由“时间银行”管理,未来可以从中兑换时间或服务。刘雪成(2013)等人认为“时间银行”的本质是量化、存储和流通服务,延期消费劳动成果。老年人口数量急剧增长使得传统养老无法满足需要。“时间银行”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发展。因此,研究“时间银行”的意义、运行现状、问题与对策是很有必要的。
一、“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意义
“时间银行”不仅交换服务,还有价值和社会关系。刘媛(2009)等人认为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是“价值的相互让渡”,人际交往的过程即为价值的让渡过程。杨勇(2015)认为“时间银行”通过老人们互相帮助实现自我服务与管理,在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同时,实现其价值。李明(2019)等人认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为开展活动提供了平台,促进互相了解,满足精神需求。
(一)满足多层次需求,缓解供需不平衡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可以是一对一的形式,或者一对多、多对多的形式。以低龄志愿者的社会参与的方式提供社会服务对养老问题进行有效供给,使得老年人可以就实际意愿和需求来挑选对象,满足多层次需求,缓解供需不平衡。
(二)帮助降低养老成本
Lukas(2014)认为“时间银行”具备低成本、高效益的特点,可以应对人口老龄化、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我国当下的养老方式主要有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理财养老。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均寿命延长使得养老成本攀升。“时间银行”在实现节约社会成本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三)有利于开发老年人资源
祁峰(2018)等人认为,以往的养老模式缺少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关注,“时间银行”有利于开发老年人资源,老年人能够利用闲暇时间提升价值。设法让老人发挥余热,不仅有利于缓解孤独,也为自身养老提供保障。
二、我国“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运行现状
(一)“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问卷调查
为了解不同年龄的人对养老现状以及“时间银行”的看法,通过线上大规模发放问卷收集数据,了解对养老的态度与对“时间银行”及相关问题的看法。问卷内容涉及年龄、学历、性别,和对我国养老现状的看法、对“时间银行”的了解和接受度、“时间银行”客户所需服务以及服务者所能提供的服务、“时间银行”可换取的服务、问题与建议。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6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数据覆盖范围广,可信度较高。
(二)“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运行现状
表1显示,18-30岁的人占比81.68%,表明参加此次问卷调查的多为年轻人,老人占比较少;在学历方面,本科学历占比73.27%,高于研究生学历;在性别上,女性人数远远多于男性,占比63.37%。
表1 样本分布情况(N=202)
1.我国养老问题现状、对“时间银行”的了解和接受度及服务问题
67.82%的人担心养老问题,表明我国现阶段的养老问题十分严峻,养老压力很大。看病费用、寂寞无聊、家务劳动、外出活动成为大多数人担心的养老问题,生活来源无保障、住房紧张、买粮买菜难等也成为隐患。调查表明选择家庭养老的人数最多,其次为机构和社区养老,极少数选择旅居式养老。这说明多数老人倾向子女照料,侧面反映人们对除了家庭养老之外的养老方式认可度不高。
在接受调查的202人中,只有13人很了解“时间银行”,90人略有耳闻,99人从未听过。因此,即使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大部分人仍旧不尝试新型养老,造成我国“时间银行”发展缓慢。71.78%的人愿意成为储户,说明大部分人愿意尝试新型互助养老模式;仅有28.5%的人不愿接受,原因在于对“时间银行”经办主体缺乏信任、“时间银行”的功能体系制度不够成熟、“时间银行”抗风险能力较差、与被服务方产生摩擦与纠纷、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时间银行”存在不长久等。
超过一半的人希望得到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家电维修或疏通下水道、陪同聊天、看病等服务,部分希望得到陪同购物、按摩护理照料,人们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多元。服务者大多愿意提供陪同聊天、看病、购物等服务,少于一半的人愿意提供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按摩护理或是家电维修服务。多数人希望每周提供一次或多次服务,考虑到服务次数过多会对其自身造成困扰,应合理安排服务次数。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养老问题现状、
对“时间银行”的了解和接受度及服务问题
2.“时间银行”可换取的服务及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大多数人选择用储蓄时间兑换服务时间、医疗费用抵减及商超消费抵扣,小部分会选择换取书籍、美容美发、高校志愿时长等。由此表明,更多的人希望多换取服务、医疗费用和消费抵扣。绝大多数人认为参加“时间银行”都可有效解决老后失能时照料问题。“时间银行”不仅可以给予物质和精神的支持,也可有效缓解子女的养老压力。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时间银行”服务换取及问题与建议
三、“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公众认知度不足。“时间银行”在我国起步较晚,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其服务对象老年人因为年龄等原因对“时间银行”的接受度有限,缺乏了解。造成社会公众认知度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宣傳推广力度不足,缺乏官方机构的支持和政策的有力引导,发展受限。相关主体加大推广力度,纠正社会公众的认知偏差。
(二)社会服务队伍建设不足。作为一种公益志愿事业,“时间银行”运行离不开团队建设。调查发现,部分老年人担忧“时间银行”人员的服务能力和质量。这是阻碍“时间银行”发展的一大问题,而缺少专业培训、志愿者年纪偏大、人员流动幅度大等会影响服务团队的质量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活动的开展。
(三)统一计量标准缺乏。“时间银行”存在交换活动的价值不平等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时间货币计量标准不统一。在“时间银行”互助服务中,相等时间的劳动成果有不同强度和技术含量,而计量标准的不统一会导致价值不对等,造成服务者更倾向于提供低强度的服务,服务的专业化、公平性将遭到质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四)“通兑通存”难以实现。“时间银行”未建立通存通兑机制,服务信息难以共享。调查发现,服务对象希望存储时间可以跨地区使用,当下志愿服务时间只能在当地的志愿服务系统内兑换,无法实现服务时间跨机构、跨地区的兑换,也无法在更大范围内实现通存通兑和服务信息共享。这就需要政府制定统一的时间货币兑换规则,制定统一的换算标准,实现“时间银行”的信息化与透明化。
四、“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优化对策
(一)加强社会宣传。设立相关宣传点,加大宣传力度。根据各地实际,建立沟通体系,用行动获取人们的信任,提高认可度。同时与高校合作,将学生第二课堂的学分与“时间银行”志愿服务时间接轨,鼓励大学生走进社区,高校对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表彰。同时允许居民参加“时间银行”服务的时长能够实现跨地区、多人使用。
(二)完善队伍管理。重视内部管理,将社区作为第三方监督机构,提高团队成员质量;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对业绩良好的志愿者进行奖励完成结业的志愿者给予证明,保障服务水平,调动积极性。此外,建立志愿者匹配与考核机制,在系统中录入志愿者信息,老年人可根据自身需求匹配适合自己的志愿者。志愿服务完成后,老年人对志愿者的服务进行评分,“时间银行”将此评分纳入考核体系中。
(三)统一计量标准。充分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加强社区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制定统一的、跨地区时间兑换标准,避免因兑换标准不一致出现问题,以此来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保障志愿服务的公平性;建立信息共享库,将志愿者个人信息录入数据库,实现信息在不同地区的移动与长时间留存,各地社区都享有查阅人员信息的权利,实现人员信息的公开与透明。
(四)实现通存通兑。完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信息化建设,统一管理,让时间既可以存储又可以流通,加强各“时间银行”之间的联系,实现国内“时间银行”社区互助模式的信息共享及通存通兑,提高服务效率。政府通过制定时间货币兑换标准,促进“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通存通兑。
尽管“时间银行”的发展存在问题,但契合了我国的养老需求,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社会公众认知度不足、服务队伍建设不足、缺乏统一的计量标准、通兑通存难以实现等都阻碍了“时间银行”发展,对此可以从宣传力度、队伍管理、统一计量标准、实现通存通兑等方面进行改善,优化“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在我国的应用,推动积极老龄化進程。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