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加强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防控
2022-05-30黄彦菁
黄彦菁
摘要:在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消费金融让人们享受到快捷高效的服务,使得越来越多的客户群体熟悉并认可互联网消费金融。但互联网消费金融在爆发式增长的过程中出现各类风险,影响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有必要理性看待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把握其市场变动、法律及监管、机构流动性、消费者信用等主要风险类型,分析内外部成因,着重从制定市场准入政策、完善法律监管、重视资金运作改革、强化消费者诚信建设和加深技术应用等方面不断加强风险防控,保障互联网消费金融稳健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消费金融;金融风险;风险管理
随着国家监管部门于2017年底展开一系列“现金贷”针对性整治行动以及自2018年以来进一步落实网贷平台合规备案整改工作,互联网消费金融从2015年起快速发展到如今逐渐进入监管越来越严格的新阶段。作为新兴行业,互联网消费金融在参与机构多、发展速度快、人群涉及广等因素的影响下更容易积累风险、滋生乱象,侵害广大消费者的权益,甚至冲击金融市场的正常运作。所以分析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风险及其成因,积极寻求防控之道,对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
从本质上看,互联网消费金融就是信用贷款业务,依托互联网平台减少有关借贷业务的众多中间审批环节,使借贷过程更便捷、更轻松,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资金需求。当下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借款与还款都实行线上一体化,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近年来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迅速,参与主体越来越多,不仅有传统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企业通过改善和升级传统金融产品持续推出线上产品与服务,还有大数据及消费场景等线上优势显著的电商平台纷纷借助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出消费金融服务;也有以大众熟悉的P2P网络借贷平台为主的新兴平台侧重细分人群等,如表1所示。一般情况下将这些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主体分为银行系、非银行系,各类主体的用户体验、获客能力以及风险控制能力等各具特色,丰富消费金融领域的产品和服务,随之而来的负面事件则将其推上风口浪尖,推动监管政策做出调整,市场逐步走向合规发展道路。其实金融本就是脆弱的,风险伴随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不断涌现,加强风险防控势在必行。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
(一)市场变动风险
市场变动风险指的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在市场利率变动、市场汇率变动、商品价格变动等因素的影响下导致金融机构面临诸多损益不确定性,增大经营风险。
(二)法律及监管风险
法律风险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法规不完善造成一些金融机构根据法律漏洞出现违规操作以及消费者恶意拖欠借款引起的风险;监管风险是监管部门没能制定和执行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造成监管职责不明、监管标准不一、监管不严,互联网消费金融缺少发展规范,带来风险。
(三)机构流动性风险
金融机构在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发展中无法融资或者融资渠道不畅造成成本增加带来的风险,直接影响资金的流动性,严重时陷入破产危机。从2019年大量P2P平台集中跑路、破产和倒闭等情况来看,金融机构的主要风险在于提现困难,这正是资金流动性弱引起的。而且为了满足投资者的短期投资喜好,金融机构一般会把长期项目拆分为短期项目,比如1年期投资拆分为12个1月期投资,达到快速融资和提高人气等目的。这样的期限错配很容易发生流动性风险,短期投资者一旦减少或者退出投资,以新偿旧的模式极有可能造成机构资金链断裂,最终破产、倒闭。此外,金融机构因为自身经营理念落后、风险抵御能力弱等容易引起操作风险。
(四)消费者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通常是指借款人在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下没有根据协议按时还款的行为,比如消费者通过虚假资料申请贷款、多头借贷、逾期不还、套现及以贷养贷等失信行为。以蚂蚁花呗为例,它主要依托支付宝,没有独立应用,信用记录没有纳入征信系统,同时缺少线下审核征信报告,审核时消费者的个人信用记录也不完善,很容易在贷后滋生信用风险。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成因分析
(一)外部成因
第一,传统金融风险蔓延到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互联网不断拓展金融业务边界,传统业务、互联网业务持续对接,业务来往日益密切,这决定了两者的风险难免相互传递。与此同时,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利率会影响借贷成本,导致金融主体的筹资成本更低或者更高;借款利率固定,但消费者在还款时遇到的利率波动会影响借贷,一方受益、一方受损,导致双方遭遇金融风险。
第二,金融监管法律和制度缺失会带来风险。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兴起和发展之中,监管法律法规呈现出缺位状态,滞后于其发展。互联网金融监管处于起步阶段,消费金融主体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一些业务的开展以传统金融监管规则为依据,降低监管效率,容易被个别机构、企业抓住漏洞。所以法律建设和监管紧跟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是当务之急,对维护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环境的良性发展有重要价值。
第三,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和宏观市场经济形势联系密切,经济形势严峻会引发金融风险。消费金融不可能脱离宏观市场,经济环境的好坏决定其发展方向。宏观经济走弱会冲击整个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也因此减少收益,资金来源萎缩,引起流动性风险。而在服务中低收入群体时,市场经济波动影响较大,因为宏观经济走弱会削减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严重时发生事业风险,丧失经济来源,难以偿还借款,引起信用风险。
(二)内部成因
第一,互联网消费金融属于新兴行业,风险防控经验薄弱。当下行业领头企业是互联网企业转变而来,例如京东白条、百度有钱等就是由京东和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创办的,互联网技术过硬毋庸置疑,但防控金融风险的经驗匮乏,防控能力亟待提升。还有一些机构或企业是由和互联网金融没有联系的企业筹资创立的,例如马上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等,互联网技术与风险控制都存在短板。所以大部分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都缺少防控金融风险的原始积累,尚未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程序,应对金融风险时相当棘手,暴露更多风险。
第二,客户信息安全、信息披露还没有在互联网消费金融中形成统一的标准。在互联网金融中,泄露客户信息的问题非常严重,行业间没能认识到维护客户信息安全的迫切性,存在肆意贩卖客户信息的现象,损害客户利益。而且互联网金融服务存在虚拟性特征,一旦金融主体没有充分披露自身信息,发生信用风险的概率就会大幅度提高。但是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的信息披露不规范,客户不清楚金融企业是否隐瞒重要信息,导致客户不信任企业,不利于开展双方业务。
第三,运用互联网技术是新兴消费金融的核心所在,互联网技术安全对防控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有关键性作用。国家对金融机构的技术没有提出硬性要求,目前各个机构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技术薄弱的金融机构面临资金账户安全、数据信息盗用、黑客入侵等问题时会给自己与客户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技术成熟的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方面更得心应手,发生金融风险的概率大大减小。在消费金融领域使用互联网技术是比较晚的,防控金融风险的程序不完善,操作人员在办理贷款业务时容易暴露风险,导致借贷双方都遭受损失,甚至危及机构声誉和社会形象。
四、加强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防控的建议
(一)制定准入政策,严格把控市场
现阶段互联网消费金融呈现出多头崛起的状态,如上所述,参与主体众多,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金融业是神经中枢,是集中各类风险的行业,国家务必要进行更审慎、更严格地监督,进一步提高市场准入的要求和条件,严格限制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准入,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源头防范金融风险。
(二)完善法律体系,加强金融监管
尽快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以此为基础针对互联网消费金融推出法律制度;建立健全个人征信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法律法规,促进金融风险防控的发展,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作为立法部门要和金融机构加强联系,了解行业形势、市场发展动态,吸纳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适时设立有效的法律和政策。针对市场不均衡、不完善的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促进互联网消费金融有序发展,同时避免监管过度增加成本,合理控制金融机构、金融企业的监管压力,激发行业发展活力。为此,要注重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内部监督,加强行业自律,由领头企业以身作则,发挥好带头示范作用,联合行业成员合理平衡各方利益,完善自律协会建设和行业自律标准。
与此同时,构建差异化、多层次的协同监管模式,因为互联网消费金融涵盖金融和互联网、消费三大领域,涉及很多场景,参与主体也来自大量不同派系以及各行各业第三方机构的服务,需要监管部门进一步明确监管层次,按照不同平台与产品、服务的影响程度、风险大小等做出的评估划分监管范围,形成差异化、全覆盖的协同性监管体系。各监管部门还要进一步明晰自身职责,在监管环节重视数据信息共享与协作,减少、消除监管盲区,有效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违规行为,提高监管效率。
(三)重视运作改革,改善资金流动
尽管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为了收回资金经常出现资产证券化操作,想办法拓宽融资渠道,不断扩展业务规模,占领更多市场份额。然而这样的操作会带来极大的风险,只要资产证券化被阻,预估现金流发生偏差,就会影响制定发展方针、战略决策。要想降低这样的风险,融资就不能完全依靠资产证券化,还要主动和市场各大银行、机构、个体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维持资金来源的广泛性、稳定性,保证现金流稳定、健康;提升业务布局的合理性,避免为了得到更多客户、抢占更多市场份额而盲目扩大业务范围,必须在确保谨慎布局、科学发展的前提下扩大业务,提升风险管理的伸缩性、流动性。在经济发展速度逐步放缓的形势下,人民银行实行阶段性降息调准,这一政策影响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再投资,金融企业务必要关注市场形态,科学实施业务扩展战略。
(四)强化诚信建设,培育良好习惯
互联网消费金融迅猛发展,但消费者信用水平不一,金融消费观念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需要针对普通消费者加强金融消费教育、诚信教育,扩大诚信宣传范围,提高诚信建设水平。尤其要培育消费者的理性消费观念,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倡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基于实际经济水平进行金融消费,消除攀比或从众的消费心理,拒绝过度消费,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保持理性;大力宣传金融信用违约的严重后果,即全面公开金融知识、信用风险,促使消费者意识到违约的后果,预防发生违约行为,例如一部分用户因为违约在信用报告系统留底,直接影响个人信用,让消费者从主观上避免发生信用风险;增大教育力度,因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网络电子化特性使得高龄消费者面临较高的学习成本、接受成本,使用金融产品或服务以后缺少还款操作能力,需要普及互联网教育,降低成本,让更多人学会安全便捷地使用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
(五)加深技术应用,提高防控效果
对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创新发展,技术是核心,但金融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较低,软硬件革新速度慢,很容易发生网络安全风险。所以金融企业要专门设置安全技术部门,增加互联网技术创新投入,超前分析并科学预判网络安全风险,完善规避策略。同时增加互联网技术硬件投入,逐步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安全技术及防御体系,和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等有机整合,加深技术应用,提高监控和预警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的能力,降低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
一方面,大数据捕获与处理。大数据技术是消费金融系统的基础,通过使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互联网数据、企业数据、合作数据以及历史数据的综合处理,形成多级风险控制模型,促成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的量化。即利用大數据技术的整合、预处理、校准等功能将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通过提取、擦除和转换等操作变成必要数据,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现在的“白名单”审查和信用评分、防篡改模型、其他链接等包含大量数据捕获技术、处理技术的应用程序。
另一方面,借助大数据技术产生用户画像,防范金融风险。在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中针对每一个用户制作标签化的、抽象的模型,包括社会属性和生活习惯、消费行为。模型创建核心在于添加用户特定标签,每一个标签都是指定的明显而特殊的标记,表明用户的基本信息和爱好等,凝聚特定类型的人群。特性标签不同的人通过结构化大数据进行系统性整合,可以在互联网消费金融中组合多种用户角色,从金融企业的角度进行用户大数据分析,明确用户特点,及时发现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挖掘目标客户。考虑到收集数据是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大数据控制的基础所在,收集途径以非官方途径为主,公共部门还没有开放数据查询,应借鉴国外成熟的数据体系,共享资源,进一步完善失信名单,使“老赖”的生活和工作受到更大的限制,自觉消除违法违规行为。
五、结语
在互联网消费金融持续发展的进程之中,线上线下消费场景不断融合,消费场景的多样化使广大消费者获得更多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由此产生的风险不容忽视,必须依托政府监管、机构改革、消费者诚信建设等全面加强风险管理,保证实现对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的分析和防控,利用先进技术手段的深度应用有效控制风险,从而引导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充分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为互联网消费金融乃至整个互联网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艺润.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的风险管理[J].产业创新研究,2020(13):54-55.
[2]霍亮.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因素探析[J].营销界,2019(34):138-139+196.
[3]程雪军,王刚.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监管建构[J].电子政务,2020(05):80-90.
[4]冯娟.互联网消费金融创新发展模式及其风险管理探析[J].时代经贸,2020(12):10-11.
[5]張畅.关于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困境分析与路径探索[J].知识经济,2019(22):54+56.
[6]程雪军.互联网消费金融:科技应用、问题与监管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20(07):83-91.
[7]边雅翠.大数据视角下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0(04):98-99.
(作者单位:上海电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