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每个物种都值得保护

2022-05-30张田勘

百科知识 2022年19期
关键词:白鲟鲟鱼蚯蚓

张田勘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22年7月21日更新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显示,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长江白鲟被誉为“中国淡水鱼之王”,是距今1.5亿年前的白垩纪幸存下来的极少数远古鱼类。长江白鲟體长约3米、体重二三百千克,主要生活于宜宾以下的长江干支流中,性情凶猛、生长迅速,最长体长达7米。

“中国淡水鱼之王”灭绝引发了全国性的怀念和哀悼,人们纷纷反思为何在地球上生活了1.5亿年的“鱼王”会在现代灭绝。不过,当媒体和网友在为长江白鲟送上挽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没有哪一个物种是卑微的,保护每个物种才会有生物多样性,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其网站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于今年12月8日再次更新。在目前已经评估的142577种野生动植物中,有40084种濒危物种。

今年1月,美国和法国的生物学家在《生物学评论》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有人否认生物出现大规模灭绝现象是基于危机的“偏见观点”。因为该观点侧重于哺乳动物和鸟类,而忽视了构成生物多样性的绝大部分无脊椎动物。生物学家通过研究陆地蜗牛和蛞蝓进行估测和推断:自1500年以来,地球可能已经失去了已知物种(约200万种)的7.5%~13%,有15万~26万种物种灭绝。

现在,中国的长江白鲟已经灭绝,长江鲟也已野外灭绝。鲟鱼是“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数量急速下降,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约三分之二的鲟鱼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在全球范围内,鲟鱼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野生鱼子酱和鱼肉的非法贸易带来的非法捕捞;水坝阻断了它们的迁移路线;不可持续的沙石开采破坏了它们的产卵场并导致栖息地消失。

人类不只是对自然界的动植物珍品,如鲟鱼、鲸、大象、红杉林等进行不计后果的捕杀、采集、收割,也对极为常见的动物进行毁灭性的捕杀。例如,在河南、安徽、江苏、广西等地,一些人用一种名为“地龙仪”的设备通过电击捕捉蚯蚓。在有些地方,捕捉3千克蚯蚓只需要20分钟。在尚未被“电”过的土地上,一天能收获100~150千克蚯蚓。蚯蚓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把野生蚯蚓先用“地锅灰”拌匀,放入“开肚机”开肚,再用水冲洗干净,晒干,便可食用。晒干后的蚯蚓还可以卖到中药材市场,在那里它被称为地龙。在《中国药典》中,地龙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的功用。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蚯蚓的肠和体液中有尿激酶样蛋白酶。1984年,中国研究人员从人工饲养的蚯蚓中分离出纤溶酶,即蚓激酶。此后,更多的研究证明,蚓激酶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能有效溶解微血栓,改善微循环,加强心脑血管侧支循环。因此,蚓激酶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也可用于内分泌、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由于有极为广泛的医用价值和食用价值,近20年来,地龙的价格翻了10倍。目前,每500克干蚯蚓的价格为90~120元。巨大的利益诱使越来越多的人捕捉野生蚯蚓,以电击的方式捕捉蚯蚓成为快速致富的一种手段。

人们对蚯蚓的需求比对长江白鲟的需求更为广泛,因为蚯蚓既能食用又可入药、制药。为了生存和繁衍,人类有需求是很正常的,在某种程度上,人类只有依靠野生动植物才能生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最近的一份报告指出,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依靠野生动植物获得收入和食物,三分之一的人口依靠柴火做饭。野生物种广泛用于食物和饲料、材料、医药、能源、娱乐等活动。IPBES的报告收集了6200多项从研究论文、报告中提取的数据,据此计算出人类的生存需要依赖约3.3万种植物和真菌、7500种鱼类和水生无脊椎动物,以及9000种两栖动物、昆虫、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也有研究人员认为,这些数字可能是保守的。仅野生木材广泛用作建材、燃料以及植物、藻类和菌类的国际贸易就是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产业。此外,野生动植物观光旅游也是一个大产业。在新冠疫情前,全球自然保护区每年接待游客80亿人次,创收6000亿美元。更重要的是,在人类经常利用的约1万个物种中,大约三分之一具有稳定的种群,表明它们正在被可持续地利用。其余则显示出种群数量下降的迹象,原因是人类的不可持续性、毁灭性利用。

人类对野生物种的利用比大多数人意识到的更加普遍,不当的利用又使得自然资源逐渐衰退,反而威胁人类的生活和生计。其实,中国人早就在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古人认为“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也提出过对待和利用野生物种的理论和做法,如“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现代生态学和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进一步证明了这种古老观念的现实意义。

一项新研究指出,确保农作物和木材生产的可持续性,是减缓陆生野生动物种群下降最为重要的途径,可以降低两栖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40%的总体灭绝风险。研究人员提出了“物种威胁缓解与恢复指数”(STAR),并且将其应用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全面评估的三个动物类群,分别为两栖类、鸟类和哺乳类。

结果发现,消除农作物生产对野生动物的威胁将使这些物种的全球灭绝风险降低24%。如果全球范围内停止不可持续的砍伐将使全球物种灭绝风险减少16%,控制外来入侵物种将使物种灭绝风险减少10%。STAR还可以用来计算采取栖息地恢复行动的益处。通过全面恢复受威胁物种的栖息地,全球的物种灭绝风险可能会降低56%。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中部有一个占地8.8万公顷的商业橡胶项目。项目地的生物多样性威胁主要来自农作物生产、伐木和狩猎。如果把STAR指数应用于这个项目,采取行动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威胁,可以使苏门答腊岛的物种灭绝风险减少0.2%,也会使印尼的物种灭绝风险减少0.04%。降低的风险部分来自于对该地区的老虎、亚洲象和叶鼻蝠种群的保护。

对于中国来说,应结合本土实际情况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江白鲟的灭绝已经敲响了警钟,而对蚯蚓的毁灭性捕获同样值得警觉。在庞大且复杂的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物种都有其特殊的价值,都值得保护,我们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与野生物种共存。

猜你喜欢

白鲟鲟鱼蚯蚓
长江白鲟(二)
中国淡水鱼之王谢幕长江白鲟灭绝
Chinese Paddlefish in the Yangtze River长江白鲟(一)
历史时期长江上游鲟鱼资源的开发研究
我是白鲟,你不知道我经历过什么
“害羞”的小蚯蚓
挖蚯蚓
挖蚯蚓
100岁的鲟鱼
让鲟鱼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