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无逸”思想对我校德育校本课程的影响
2022-05-30张青周志强
张青 周志强
摘 要:周公是我国三千多年前的大思想家、政治家,他在还政成王时,著《无逸》,劝诫成王要勤政无逸、体察民情,敬德保民、修身齐家,以史为鉴、尚勤尚俭,心胸宽广、居安思危,以人为本、和谐理念……这些共同构成了周公“无逸”思想的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学校构建和实施德育校本课程,让“无逸”思想在我校生根发芽,传承和发扬“无逸”精神,让“无逸”思想在我校开花结果。
关键词:“无逸”;传统思想;现代意义
基金项目: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无逸德育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课题批准号:192304608)。
作者简介:张 青(1988—),女,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花桥徐公桥小学。
周志强(1972—),男,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花桥徐公桥小学。
周公是我国三千多年前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是中国礼乐的创建者,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无逸》是周公在周王朝执政初期还政给成王时写下的重要文章,文章通过举例子摆事实,从正反两个方面告诉成王勤勉无逸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了君子无逸、明德慎罚、居安思危、尚勤尚俭等优秀传统思想。
一、“无逸”思想基本内涵
(一)勤政无逸,体察民情
周公在《无逸》开头写道:“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开门见山,君子要无逸,在知道种庄稼的辛苦后,就能明白那些小人心里的痛苦了。这些小人,他们的父母辛辛苦苦在田地里劳作、种庄稼,而他们的孩子却不知道其中的艰难,享乐安逸,居然还侮辱自己的父母说:“上一辈的人什么都不知道。”总述“君子,所其无逸”,要知“稼穑艰难”“小人之依”,希望成王要勤于政务,不要像那些小人一样,不体察百姓疾苦[1]。
同时第一段中还反映出周王朝以农业为本,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的情况,并且通过对比和比喻来说明稼穑与创业的艰难、执政者的不易,旨在要求成王多关心体察民情,了解民众疾苦。
(二)敬德保民,修身齐家
周公在《无逸》第二段中列举殷王朝中宗、高宗和祖甲三位贤王,他们明德慎罚、修身齐家,使得王朝长治久安。周公认为,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治民祗惧,弗敢荒宁”,他严肃谨慎,不敢荒废,因此才能在位七十五年;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他小时候就在外,和小人们在一起,当他即位后,不轻易发言,但说出来的话让人喜悦,他不敢荒废、不贪图安逸,臣民都很信服他,因此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所以他在位五十九年。祖甲“不义惟王,旧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他认为代替兄长成王不仁义,就逃亡民间,与百姓们生活在一起,等他即位后,就知道老百姓的痛苦,能够安定和爱护众民,对于鳏寡无依的人也不敢轻慢,所以祖甲在位三十三年。这一系列的例子都从正面说明作为君王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做到明德、敬德、修德,并在此基础上治理国家。
随后,又紧接着进行对比,列举反面事例,那些生下来就只知道安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勞”,“惟耽乐之从”之人,走向失德,失民,最终亡国的道路。
(三)以史为鉴,尚勤尚俭
“呜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周公以周朝太王、王季为例,他们事必躬亲,每天忙碌,体察民情,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共”,才能“享国五十年”。通过这些话,周公想让成王以史为鉴,学习先贤的优点,能够做到身体力行,做到勤政、节俭。
(四)心胸宽广,居安思危
“呜呼!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周公直接告诫成王今后不可沉迷在观赏、安逸、嬉游和田猎之中。不然就像殷王商纣那样了。并接着列举,听说古代有德先王君臣之间劝导、教诲,则“民无或胥譸张为幻”,反之则会出现“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厥口诅祝”的现象。虽文字不多,但委婉地告诉成王要心胸宽广、广开言路,要有居安思危的思想,明白开国难,守国更难。
(五)以人为本,和谐理念
纵观《无逸》全篇,周公多次提到“小人”“民”等以人为中心的词语,并明确提出要“知小人之依”,“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文王“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等等[2]。这些充分说明了周公治理周王朝时以人为本、与民和谐的理念,这种理念在文中的含义大概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作为君王要关心体察人民,特别是一些普通的百姓,要走进百姓生活,了解民间疾苦,勤政无逸,这样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第二层,君王要广开言路,君臣之间要相互探讨、关心,对于错的行为和思想能够知错就改,及时检讨,做到自省。
二、周公“无逸”思想的现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纪念孔子诞辰研讨会上就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如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不难看出这些内容基本是我国儒家思想的传承,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仁”学思想是对周公“敬德保民”“以人为本”和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周公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弘扬和继承周公无逸思想仍具有价值和意义。
当今社会,仍然存在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部分学生自律能力差,自我教育和道德修养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淡薄,缺乏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师要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宣传力度,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生心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根据《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学校要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分学段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教材。
三、周公“无逸”思想在我校生根发芽
我校是“无逸堂”的旧址,无逸堂是我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黄炎培先生创建的。1928年4月,江苏省昆山县境内的徐公桥乡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乡村改进实验区(简称徐公桥乡村改进实验区),并在试验区建盖大礼堂。关于大礼堂的题名,黄炎培先生考虑再三,多次征求职教社同仁的意见,集思广益,深思熟虑后,欣然提笔,大笔一挥,亲自写下了“无逸堂”三个大字。这三个字含义精深,用心良苦,黄炎培先生希望这个民众大礼堂讲座、开会时,一直座无虚席,没有空逸的时候。又希望在这里工作的每一位改进会工作人员,一心一意搞好改革试验,决不允许休逸无作为,平平庸庸消磨时光。无论是徐公桥乡村改进试验区,还是他的“职业教育”“劳动教育”理念,都是黄炎培先生立足基层开展调查后进行的,这些都是周公“无逸”思想的体现与传承。
无逸堂是黄炎培先生继承周公无逸思想的体现,后来无逸堂拆除,在其旁创建大年堂,设立黄炎培纪念馆暨徐公桥小学校史馆,现已成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无逸”思想和黄炎培精神在我校生根,学校以此为教育阵地,组织学生走进大年堂校史室,开展“认名人、学名言”“争做四好少年”“少先队宣誓”等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大年堂被昆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确认命名为“昆山市未成年人校外德育实践基地”。
四、开展校本德育课程,践行“无逸”思想
(一)渗透“无逸”思想,设立育人目标
将“无逸”思想内涵与我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开展校本德育课程,努力培养师生勤劳务实、尚俭戒奢、积极进取的传统美德和民族文化精神。学校通过校本课程,让学生们了解和认识“无逸”思想,了解黄炎培先生的伟大事迹,开展学习黄炎培思想、黄炎培家训等活动。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缅怀和学习黄炎培,学校选择了黄炎培一生中十二个动人的故事和二十八句经典名言,汇编成《黄炎培爷爷的故事》一书,并通过学校电视台《无逸之声》每周四进行宣讲;编写《黄炎培在徐公桥》校本教材,每周进行授课;学校德育处还定期举行“我心中的黄炎培爷爷”故事比赛,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黄炎培陈列馆。我们相信通过一系列活动,“无逸”思想已经在学生心里生根。
(二)践行“无逸”思想,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1.学榜样、做榜样
现阶段,部分学生的榜样意识淡薄,觉得别人好、榜样好,跟他没有关系,久而久之,更加漠视向榜样学习。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積极、自发地学习榜样,树立正确的榜样观。学校定期开展“学榜样、做榜样”活动,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激发和引导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但学习榜样的过程中,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且要结合自身的情况。
“身正为范”,教师首先要做好示范,为学生做好榜样,说话算话,公平处理班级事务,严于律己。其次,可以定期开展“夸夸你”或“你真棒”这样的主题班会。除了寻找班级中的榜样,学校还开展了“寻找身边的榜样”活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寻访身边的战疫英雄,给他们写信,感谢他们的付出;寻访身边的老红军,让他们给我们讲讲红色故事;走进消防队,向烈火英雄致敬……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榜样的力量得到积极的传递。
2.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部分学生存在劳动机会少、不会劳动、不劳动等现象,有的甚至不尊重劳动和劳动者,不能体会劳动者辛苦劳作的艰辛,从而出现很多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因此,社会对劳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和引导学生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美丽的道理。
学校德育处在2020年度开展“绿色蔬菜进校园 劳动教育进课堂”的主题劳动教育活动,在学校校园一角开辟科学种植基地,由各班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种下蔬菜种子,并插上班级标签。学生们通过班会学习有关蔬菜种植的知识,并利用课余时间给蔬菜定时浇水、松土,同时写下观察日记和植物生长记录表。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实践,真正明白蔬菜是怎么长成的、蔬菜的营养价值以及如何种植等。蔬菜长大后,学生们一起采摘,在家长和食堂阿姨的帮助下,学生清洗、切碎,加入猪肉做成饺子馅。学生们和家长一起包水饺,虽然形状各异,但学生们很享受这个过程,自己动手煮水饺,与家长一起品尝,享受亲情、享受快乐、享受劳动。通过种蔬菜、收蔬菜、品蔬菜的过程,学生们既体验了劳动的艰辛,又品尝了丰收的快乐。
3.学会感恩
尊老爱老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在重阳节前夕,学校开展了“爱在重阳”系列活动。进行主题为“尊老敬老 爱老助老”的活动,倡议并鼓励学生们看望一下或者打个电话给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把我们的微笑送到他们身边,作为孝敬他们最好的礼物。通过红领巾书香广播,为全体师生介绍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了解中国的节日和民族的文化,告诫大家要牢记中国的节日,了解中华民族历史,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同时用行动践行感恩之心,学生亲手制作点心,并将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包装,带着最真挚的祝福,去看望敬老院的老人们,为他们洗头、剪指甲、表演节目。通过重阳节系列活动,传递了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4.分析实施情况,完善评价制度
在我校“无逸”德育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对个案的研究,采用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对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现状进行研究。教师践行“无逸”思想,强调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多元评价,以观察记录、作业、书面或口头测试、竞赛活动、成果展示等多种手段进行评价。在实际教学中,融入少先队“争章”行动,该活动融学校、家庭评价为一体,重在奖励,是符合低、中、高年级不同年龄学生需要的新型评价模式。学校在此基础上设立“‘无逸好少年”,获得该奖项的学生不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在践行“无逸”精神中有自己的作为,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
五、总结
以人为本,做到明德、敬德、修德,是“无逸”思想的重要内容。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学校教育上,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德育教育水平,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完善其人格。学校德育要通过联系实际有效开展德育活动和教育,学校、社会、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是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刘新生.《尚书》思想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J]. 齐鲁学刊. 2010,(1):5-12.
李德龙.试论西周初期的“德”观念:以今文《周书》为中心的考察[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7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