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富阅读实践提升核心素养

2022-05-30廖清勇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课文语文教师

廖清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抓两头”“促中间”,确保能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师的教主导化,把学生的学主动权最大化,尽量为学生搭建丰富的语文阅读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不断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并让其语言水平得以提升,在推进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实现“以生为本”和“全面发展人”的核心素养目标。

一、巧妙建构语言积淀,促进文本的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最核心的一部分无非就是阅读教学,积淀与理解是阅读的前提,较好地完成这部分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实践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品析、感悟,才能对文本主题、语文的核心要素乃至文体的情感形成与作者的深度共鸣,也才能推进学生把文本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初步认知。

例如,教学部编版语文第5册《秋天的雨》一文时,当同学们初步朗读课文后,能认记生字新词之后,教师可以依学生的现有基础创设情境: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边读边动笔,画出带有“秋天的雨”的句子,并仔细读一读,然后与同桌交流一下,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老师适时出示课文中对应的句子,引导学生开火车式、比赛式、合作式地朗读,再以“钥匙”引出对“五彩缤纷的颜料”“好闻的气味”和“金色的小喇叭”等重点词语的理解,品悟颜色之美、气味之香、音响之多,并让学生从多角度螺旋式地反复朗读。这样,学生在朗朗的读书中,既懂得了“秋天的雨”作为每段话的总起句,起到归纳段意的作用,初步领悟了作者的写作线索——用课题将秋天的景物串联在一起,为读者展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季风景画,又勾起了孩子们欢乐的琴弦,深深地感悟到作者对秋天的雨的赞美之情。

《荷花》一文中,我在引导学生品析课文第二自然段时,发现有不少同学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中的“冒”用得不妥,说是得用“长”字才恰当。其实,作者在这里使用“冒”字作用极妙,它的本意是向外透或往上升(如:冒烟、冒汗),在这个句子中应理解为在一整片的荷花池中,白荷花钻出了水面,形象地表现了荷花的急切、激动、怒放的姿态,将白荷花的勃勃生机展现在读者眼前。虽然作者用词很好、很美,但是至于如何美?美在何处?大部分学生是说不清楚的。这时,教师可以顺着这部分同学的思路,指导学生将“冒”字分别换成“长”“露”“钻”等字,老师利用课件重点标记替换的字,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起读,在比一比中体会其在表达效果上的异同。这样的教学之后,学生在替换词语朗读中,真切地感受用上“冒”字才能使白荷花更形象、更具動感、更具美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更加透彻,学生的语感也就得到较好的锻炼,其“语用”能力也就水涨船高了。

二、适时拓宽朗读形式,增加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朗读固然如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大胆地读,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利用点滴时间,指导学生或结对子读、或赏析着读、或斟酌推敲着读、或小组比赛着读、或摇头晃脑表演着读,教师再适时给予鼓励,如:“读书真是件美好的事”“老师可被大家带动了,也想来读一读”“把故事里的人物给读活了,大家像他这样也来读一读”。这样,孩子们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读书时必然就更生动、更活泼了。国学经典涵盖着中华传统文化亘古不变的核心价值,文言文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我们始终将传统经典奉为立身之本,待以崇尚和敬畏。因此,在小学阶段的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古诗及文言文内容的占比达到了全部课文的30%,教好这部分的内容已经成为老师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例如,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时,教师检查学生利用结合注释、文中插图、联系上下句以及生活实际理解古文的预习情况后,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也为后面讲述故事做铺垫,我们可以利用希沃白板的“课堂活动——知识配对”功能,由浅入深,优化教学设计。首先,在白板的左边随机出示古文的意思,由老师解读,再让学生从右边的古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进行配对;完成一次练习后,我们再引入比赛机制,让男生和女生展开“PK”游戏,白板上随机显示文言文句子,一方读文,一方说意思,进行正确配对,给予表扬,然后交换角色再比赛。让学生在“PK”游戏中朗读与理解,既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更加高涨,又让学生全员参与活动,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巩固所学。当学生乐此不疲,余意未尽之时,教师顺势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知识“PK”游戏的任务。这样下来,老师的课件一物多用,学生又能利用现成的教学设备,完成一种别开生面的作业的同时,也为“双减”背景下的非书面性作业设计另辟渠道,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课后朗读的积极性,加深对文言文意思的理解。

教学低年级《猴子捞月亮》和《小松鼠找花生》之类语言丰富、内容精彩的小童话故事时,文中诸如“月亮为什么会不见”“花生到底去了哪”的这些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在朗读课文中自然而然产生的问题,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同桌的学生一起聊一聊,再分小组读一读,或者发挥低年级学生爱表演的天性,让学生在班里表演着读,再由老师将表演的场景拍摄下来,利用白板的辅助教学功能上传到一体机上,让学生于课内或课外进行交流感受,提高朗诵的兴趣。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中指导学生朗读小蝌蚪群体的姿态时,根据学生对小蝌蚪好奇的生活元素,先要让学生把“大脑袋”读得慢些,“黑灰色的身子”读得惭快些,“甩着长长的尾巴”读得更快更重些,初步感受到小蝌蚪的多姿与好玩,在浮想中形成小蝌蚪的完整形象。学习《去年的树》时,引导学生使用恰当的语气,进行角色扮演读,把鸟儿急切、失望、悲伤的语气和树根、门先生、小姑娘的难过、同情读出来,学生熟练之后还可以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如临其境地走进文本,更好地领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三、灵活创设语言环境,提升语言的运用

语文的学习其实就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学问,其运用的起始阶段在于对语言的认知,认识后再到阅读,它们的最终指向都是表达——写作,而认识、积淀、理解是阅读基础,教师一定要不失时机,努力为学生创设表现欲的机会,让他们能大胆说、有机会说,并且能得到老师和同伴积极应答的宽松氛围,恰当地组织好学生练笔的点,引导孩子们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促进学生对言语的内化与个性表达。

《杨氏之子》一文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白课文内容,感受了杨氏子语言的巧妙后,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情境,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孔君平开完玩笑后,会有什么反应?神情、动作又会是怎样的?还会说些什么呢?再让学生联系文本与插图展开想象,并写在笔记本上。交流评价时,教师可扮演孔君平,作出发愣的样子,继而哈哈大笑起来,竖起大拇指说:“孩子,你真厉害,老夫甘拜下风。”这样,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上,将言语的运用进行灵活的迁移,实现了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双重收获。

教学《燕子》这类状物的文章后,可以让学生仿照作者抓外形或习性的方法,仿写身边的小动物。教学《海底世界》一文,学生学会修辞的妙处——能使描写的事物更生动、具体,能给人更深刻的印象,让语言的表达更形象。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排比、比喻等方法仿写身边的景或物。教学《一分钟》这类与生活联系较融合的课文时,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如何看待一分钟”“我学会珍惜时间”这类问题的看法,然后联系生活练习写话,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四、深度品味文本内涵,培养审美的情趣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课前,教师要“吃透”教材,把握好课文的语言特点和文本内涵,确定阅读的教学要点,即教什么,又要以读者的身份,从欣赏性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出发,找到合适的教学策略,即怎么教。课中,教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品读、积累和运用,努力帮助学生从抽象的语言符号中领悟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学生在情感上得以熏陶,在思想上得以启迪。

教学《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时,结合课文的文字美的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美,再从国(省)测的命题方向——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出示练习题:“熨帖”是一个有着多重意义的形容词,你觉得在文中应该选择哪个意思?A. 贴切、妥帖;B. 心里平静;C. 舒服;D. 完全办妥。并在交流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熨帖”一词形象地将树叶与地面的贴合程度展示出来。这样的练习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以提升。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文本语言用得美,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标注,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与前后桌的同学分享。《画家乡》一课,通过五个孩子画自己的家乡,情景交融,为读者展示一幅独特的人文色彩,把祖国大好河山在图文并茂中展现出来,为一年级学生提供了一次极具欣赏和领悟祖国风光的机会。课文篇幅较长,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由于课文的段落结构相似,根据交流调查了解到的信息,以“我最喜欢的一幅画”为重点指导段落,为后面的课文学习做铺垫。在起始段的引导时,要以朗读体验、激发情感为主,借助课文插图,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朗读体验中,标重点词语,读熟句子,并与大家分享,做好层层有递进,步步有升华。如此一来,学生在读中标,在标中悟,又在读中议,充实了美的感受,有益于写话与习作水平的提高。

五、积极引入课外阅读,丰富文学的底蕴

《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扩大阅读的面,又要增加阅读的量,在“总目标”中就对各学段课外阅读的总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低年段不少于5万字,中年级达到40万字,高年级则应达到百万字。由此可见,拓展学生阅读的面,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已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学生的阅读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课堂40分钟的语文学习是封闭性的,根本完成不了要求,但如果我们能把课内外的阅读结合起来,互补互承,则孩子们的学习空间就能被拓宽,视野就能得到拓展,文学的底蕴自然水到渠成。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课前预习单上,不妨加一项尝试阅读《世说新语》的任务,先让学生认知一下古代名士的智慧。教学《花的学校》时,则引入《新月集》中的《金色花》《云与波》的阅读,让学生体会其写法上的巧妙,并布置阅读诗集的任务,做好记录,用于读书会的交流。《晏子使楚》中的“钻不钻狗洞”与《胯下受辱》中“钻不钻胯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引导学生对比着读,对比着说,晏子的大智慧则跃然纸上,课后再布置读《胯下受辱》的任务,学生就自然不会不以为然。《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中,教师以“预测猜想”为主线,结尾部分的引导,不妨引入《一千零一夜》一书结尾的介绍,让学生感受本文“故事不完,国王就一直想听”的结尾是两两相和的,由此推荐读《一千零一夜》就浑然天成了。

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布置,学生并不能按要求去阅读,所以我们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之后,都有必要利用课堂的时间或课外的交流,召开读书故事会,既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又提升学生阅读交流的兴趣。同时,我们还要结合学校的“第二课堂”,调动其他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着眼小处,着眼常态,立足学生素养有所得,在实效上下功夫。如,开展“传承经典藤云詩韵”为主题的古诗词考级比赛,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颁发过级勋章、证书等;要求学生对《笠翁对韵》《千家诗》《弟子规》《论语》《增广贤文》《鲁滨逊漂流记》《水浒传》及必背课文内容等符合学段特点的材料进行背诵积累;发挥“班级图书角”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阅读,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并在阅读时不忘写写读书笔记;用好午读时间,结合“慧眼智能阅读管理与评价平台”,依据学校分级阅读管理与评价方案,组织学生线下阅读线上考级,在每月完成必须任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多读多考,全面提高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技巧,并在期末表彰时,根据学生的阅读表现,评选“阅读之星”,并结合教师朗读活动,感受汉语的音韵魅力,让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总之,我们在语文的大阅读实践活动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习热情,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全员参与,努力求新。同时,教师还应发挥好自身的榜样作用,带领学生在一个个祥和生动的学习场景中不断积淀、理解、运用,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迈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猜你喜欢

课文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最美教师
背课文的小偷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圆我教师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