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梭菌性肠炎流行、症状及综合防治

2022-05-30陶延玲

畜牧兽医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流行特点综合防治临床症状

陶延玲

摘要:猪梭菌性肠炎是由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引发的一种以剧烈腹泻为主要特征的细菌性传染性疾病,其中仔猪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易感性最强,感染该病原后,发病过程最短,死亡率最高,带来的经济损失最为严重。该文探讨了猪梭菌性肠炎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综合防治措施,希望降低该病发生率,促进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猪梭菌性肠炎;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2096-3637.2022.02.038

Prevalence,Symptoms and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lostridium Enteritis of Swine TAO Yanling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Station of Zhongling Township,Ledu District,Haidong City,Haidong Qinghai 810799,China)

Abstract:Porcine clostridium enteritis is a bacterial infectious disease caused by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infection with severe diarrhea as the main feature. Among them,piglets have the strongest susceptibility to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After infection with this pathogen,the shortest pathogenesis,the highest mortality,and the most serious economic loss. This study discussed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clinical symptoms and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clostridium porcine industry,hoping to better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this disease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pig breeding industry.

Keywords:clostridium enteritis,popular characteristics,clinical symptoms,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0引言

生豬养殖业发展迅速,但在养殖管理中,仔猪很容易受到多种传染性疾病的威胁,表现出复杂的临床症状,给疾病诊断和防控带来极大的困难。梭菌性肠炎是仔猪阶段发生流行率较高的一类细菌性传染性疾病,发病急,发病过程短,死亡率相对较高,一旦出现梭菌性肠炎,如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疾病诊断,不能短时间内控制病情,会造成仔猪全部发病,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饲养管理人员应从梭菌性肠炎的流行特点入手,掌握病原特征,根据临床症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控,确保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避免病原向其他群体传播蔓延,有效控制梭菌性肠炎的传播流行,保证养殖效益。

1流行特点

猪梭菌性肠炎是由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引发的一种细菌性传染性疾病,该致病原革兰氏染色阳性,在厌氧条件下繁殖,不能移动,但会产生大量芽抱。产气荚膜梭菌本身对环境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差,常用消毒剂短时间内能将其杀死,但芽抱在自然环境当中广泛存在,并且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对常用消毒剂抵抗能力相对较强,消毒效果相对较差。根据产毒能力,产气荚膜梭菌可划分为A型、B型、C型、D型、E型、F型等几种血清型。A型产生的制毒素为α毒素,C型产生的为α毒素和β毒素[1]。通常情况下,7日龄以内的新生仔猪腹泻,主要是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引起。产气荚膜梭菌繁殖所产生的β毒素与仔猪肠道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进入体内造成肠道细胞大量破坏,使得肠道出现炎症病变,当毒素进入血液,仔猪会出现严重的毒血症。梭菌性肠炎主要经粪便口腔感染,C型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芽抱广泛存在于母猪肠道中,随粪便排出体外会污染周边环境,仔猪在吮吸乳汁或接触垫料时,很容易将芽抱吞到消化道中。致病性芽抱进入空肠会损害肠黏膜组织上皮细胞的完整性,并在基膜中持续增殖产生大量外毒素,使得组织严重充血坏死,影响猪群对乳汁和饲料的正常消化利用。该病在新生仔猪群体中的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高达50%以上,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流行。

2临床表现

猪年龄不同,抵抗能力也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发病周期也存在很大差异,临床上主要包括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等几种。最急性型发病速度较快,大多数患病猪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仔猪濒临死亡前,后躯肢体被鲜血样粪便完全沾满,有些患病猪甚至没有出现任何腹泻症状,突然倒地死亡[2]。急性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患病猪身体逐渐消瘦,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腹泻症状,先是排出灰白色或黄白色的粥样稀便,然后粪便颜色逐渐加深呈鲜红色,并且粪便中会夹杂大量的肠黏膜组织碎片,往往在发病2~3 d 后衰竭死亡。亚急性型相较于急性型,发病周期相对较长,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采食量逐渐不正常,后躯肢体被粪便严重污染,并出现持续性的腹泻,身体极度消瘦,粪便由黄色转变成清澈水样粪便,且夹杂有大量的组织碎片,一般在发病5~7 d后衰竭死亡[3]。慢性型往往发生在年龄相对较大或抵抗能力相对较强的猪群中,患病猪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腹泻物大多呈灰黄色或灰白色,带有大量黏液,并且在患病猪尾部附着大量结痂组织,患病猪身体逐渐消瘦,精神萎靡不振,生长发育停滞,发病周期相对较长,即便恢复健康,也会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停止生产,使得养殖场的淘汰率显著升高。

3病理解剖

感染了产气荚膜梭菌的病死猪,大多表现为肠道病变和腹腔病变,其中小肠病变最为明显,病死猪腹膜出现炎症病变,肠道出现出血性肠炎症状。病死猪胃部存在大量没有完全消化的食物。胃部出现炎性变化水肿,胃壁显著增厚,腹腔积液明显。产气荚膜梭菌侵入到仔猪小肠后造成严重的出血和炎症反应,解剖可发现肠黏膜组织存在大小不一的溃疡病灶或坏死病灶。病死猪的心脏功能不完全,心包积液明显,心肌严重受损,存在散在出血点。深淋巴结出现炎性病变,病死猪的血液聚集,常常从天然孔中流出大量紫红色血液,呈海绵状,有时还能看到大量气泡存在。结合上述多种临床特征及典型的病理变化,能对病情做出进一步诊断,要想确诊还需做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发现革兰氏阳性染色的粗大杆菌,并且杆菌中央发现芽抱存在,能使牛乳异常发酵产酸产气,生化鉴定符合产气荚膜梭菌,由此可判定为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引发的猪梭菌性肠炎。同时,兽医要积极筛选出敏感药物进行对症治疗,确保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

4防控措施

临床上,猪梭菌性肠炎具有发病急、发病过程短的特点,很多患病猪往往来不及治疗就会死亡,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应做好有效的分群处理,将症状较为严重,没有治疗价值的猪立即淘汰处理。发病较为缓慢或处于发病初期的患病猪,应选择敏感药物进行对症治疗,首次用药加倍。在饲料中添加阿莫西林粉剂,按照30 g/kg饲料的比例添加,分两次给药,连续使用5 d。同窝患病猪口服阿莫西林,按照15 mg/kg體重剂量给药,每天服用两次,连续使用3 d。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病猪可肌肉注射头孢噻吠钠,使用剂量为5 mg/kg体重,每天使用1次,连续使用3 d。为加速肠道功能恢复,避免出现严重的腹泻症状,让患病猪口服次硝酸铋和盐酸环丙沙星水溶液,每次服用剂量分别为0.3 g/kg体重和100 mg/kg 体重,每天给药两次,连续使用3 d。如果患病猪存在严重的脱水现象,还需做好补液,让患病猪口服补液盐,可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确保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在日常养殖期间,一定要加强对猪舍和周围环境的卫生管理,经常清扫圈舍和消毒。重点加强产房的卫生消毒,做好猪舍内母猪粪便的清理,选择火焰消毒方式对金属用具进行全面消毒。养殖场也需坚持全进全出封闭化的养殖管理模式,每个批次仔猪出生后都需进行全面的清理消毒,并至少间隔两周以上。另外,仔猪出生后应引导其及时吃上初乳,吃足初乳,同时在母猪产前免疫接种两次产气荚膜梭菌类毒素,这样能增加乳汁中的抗体水平,使仔猪获得母源抗体,有效预防哺乳阶段产气荚膜梭菌的感染。

5结束语

梭菌性肠炎是仔猪阶段发生流行率相对较高的一种剧烈传染性疾病,应做好该病的预防,关键是要加强养殖管理,构建综合性的防控方案,才能为仔猪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生长环境,有效切断产气荚膜梭菌在养殖场中的传播流行途径,减少环境中致病原的数量,推动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德田.猪梭菌性肠炎的诊断及预防[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6(8):97.

[2]覃敬东,吴汉.猪梭菌性肠炎的诊断及防治[J].养猪,2007(1):38.

[3]林永丽.猪梭菌性肠炎的诊断及防治[J].养殖技术顾问,2011(2):107.

猜你喜欢

流行特点综合防治临床症状
山羊痘的流行及防治措施
猪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杨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综采工作面水害分析及防治水实践探析
果木沟泥石流灾害形成条件及运动特征研究
恙虫病60例临床分析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药物治疗临床分析
基于鸡球虫病及防治措施研究
猪轮状病毒病的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