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读古诗促思维提升

2022-05-30杨琳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归类古诗关联

杨琳

古诗是文学中的经典,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我们当今学校阅读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篇目大幅度提高,仅第三学段就选入47篇古诗,题材也更为丰富。针对每个学段孩子的特点,老师在古诗词教学上理应提高要求因材施教,各有侧重。目前教授中小学低年级的老师更多地妙用书中插图激发学生兴趣阅读背诵古诗,感受诗歌的节奏音韵美。中年级学生较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上有了提升,教师可带领学生结合注释译文侧重古诗词的基础知识学习,多进行语言训练。

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教师适时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品味赏析古诗词方法,形成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建构学生古诗文学习体系,以便日后和中学的学习能更快更好地衔接。笔者在平时古诗文教学中尝试着用以下四个阅读策略指导高学段孩子:关联策略;归类策略;对比策略;积累策略。

一、关联策略

阅读古诗词,首先强调的是要读懂,也就是读完后要能够弄清作品写的是什么内容,对作品要整体解读。很多古诗词的内涵重心,常常落在诗词中重要的词、句上,这就要求我们在诗词学习中运用前后关联策略。先学会采摘这些重要词句,以顺势而下理清前后关系,全诗的脉络内容尽显。古诗讲究凝练,往往能从一词、一句观全篇。一般可抓住诗中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动词或形容词去理解分析,如喜、惜、悲、痛、怒、哀、愤、怨、叹、笑、愁、乐、冷、凉、闲等。五上《枫桥夜泊》中,借助“愁”字想象诗人当时心境感受就是忧愁、有愁绪,进而从逻辑思维上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愁?将诗歌的前后内容关联起来我们可从两个维度综合考虑:诗歌内部文本信息——标题、正文;诗歌外部信息——作者生平,诗歌创作背景等。《枫桥夜泊》这首诗正文末尾 “客船”二字解释了“愁”的原因,客就是客人,客居他乡。诗中“愁”乃是“乡愁”。顺着这个“愁”,诗中“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城、寺、船、钟声”便都成了情中之景,诗歌前后关联,此景此境读来别有一番韵味。

诗词中还有一类词也应引起同学们的重视,体现冷、热色调的词如暗、灰、黑、明、亮、红、绿等去把握分析,古诗中颜色词常活用作动词,六下《泊船瓜洲》中的“绿”就属于这类关键词,这里是“染绿”之意。我们在读诗的过程中,试着以这样的关键词为线索去寻找发现文本内容之间的关联,整体解读诗歌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

每一首诗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作品中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社会的体察,有独特的认知与思考,时而寓情于景,时而托物言志。这种感知并不能靠教师课堂上逐字逐句分析,机械讲授传递。需要让学生在品味赏析中独立学习,思考解读诗歌,并在内容前后架起桥梁,将景与情关联,从而与诗人共情。在想象、联想中培养学生阅读思维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方法的指导,以一篇带一类,重在平时诵读点滴积累中,让学生在读懂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润物细无声”地领悟诗歌独特魅力。

二、归类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对诗歌归类,这样有利于学生建构诗歌学习的体系,由分散性思维到聚合性思维。古诗可从不同角度分类:音律上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句数上有绝句和律诗之分;在教学中笔者从赏析角度考虑将诗歌内容归类为: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羁旅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诗、爱国诗、哲理诗、儿童诗……有了这样的归类便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总结每类诗中常见的意象有哪些,多用什么样的手法,常抒发什么具体的情感。

古代由于交通的不便,文人间饯行赠诗风气盛行,送别时常见的活动是喝酒、折柳。或抒发友情感伤、或激励劝勉。部编版教材高学段这样的诗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些的诗从题目中就有所体现。

王昌龄的《从军行》、王之涣的《凉州词》是典型的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有王维的《山居秋暝》《鸟鸣涧》、孟浩然的《过故人莊》、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诗人们表达对自己笔下田园风光的喜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文字勾画了理想中的生活。这类诗歌与《枫桥夜泊》中的羁旅愁情风格迥异。在归类时可借助具体诗歌适时加入历史背景介绍,辅以问题引导,让学生自行讨论表达总结。由表及里,思维向纵深处发展。

六下第一单元将《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编排同一课中,第四单元编者将《马诗》《石灰吟》《竹石》编排在一课中,其意图也是很明确地在引导我们对所学诗歌归类,搭建诗歌框架形成聚合。第一单元以中国传统节日编排让我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马、蝉、梅、石灰、竹、菊等都是常见意象,这类诗都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如,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常用象征、比拟等手法托物言志,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诗歌的归类就如搭建大楼外的“脚手架”,框架搭好了,学生在古诗词学习道路上不迷茫,会越学越清晰,越学越轻松。诗歌的学习靠积累,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归类显得尤为重要。

三、对比策略

对于同一类型诗歌依据共性进行归类去求同,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对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不同作家同一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对比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培养学生鉴赏评价的能力。如五上陆游的《示儿》和五下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从题材上都属于爱国诗,一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一因“收蓟北”而“喜”,悲喜中爱国情尽现。一个是宋代绝句,一个是唐代律诗。体裁上的不同直接关系到创作手法差异,相较于绝句的直抒胸臆我们会发现律诗更加注重人物的细节描写:“涕泪”“卷诗书”“放歌”“纵酒”,阅读时脑海中一位因收复失地而喜不自狂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对比阅读有助于学生体悟诗歌不同的创作方法。

对比策略的优势还在于老师课外拓展,例如,在五上《己亥杂诗》学习中,就可引入《己亥杂诗(其五)》。两首诗同题同一个作者,阅读后引导学生寻找二者的不同之处?教材编者为什么选择这一首,是不是教材中这首写得更好呢?在阅读教学中寻找异同,不仅可深入了解文本,而且在探究分析过程中还可培养学生的思辨力,让思维有了广度的同时有了深度。

四、积累策略

古诗词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文化。任何技巧方法都有助于理解,但要想在古诗词阅读中水平稳步提升,须树立正确的阅读鉴赏观,不能机械传授与训练,平时在诵读积累中多了解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典故,是不可或缺的。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六下第一单元有三首古诗《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学生若对传统文化中的节日及习俗熟知的话,那么诗歌的理解就会事半功倍。

《寒食》中“传蜡烛”“五侯”怎么理解?这就要从寒食的由来,在这一天有什么样的习俗说起。相传在晋文公重耳逃亡期间没有粮食吃,介子便推“割股奉君”。后来晋文公为他立庙祭祀,以此来纪念他。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那么诗中为什么“传蜡烛” “五候家怎么有轻烟”?学生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思考,理解的深度就大不一样了。刘禹锡《浪淘沙(其一)》诗歌前两句写黄河景色,怎么后两句“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又写“银河”了?原来古人认为黄河与天河是相通的,到了银河后就来到了织女家做客,这样的想象着实很浪漫。

综上,古诗词的阅读教学方法不是单一的,只要教师巧妙运用统编教材,关注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指导,关注文本内容之间的关联及前后篇章之间的联系,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定能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猜你喜欢

归类古诗关联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电表“对”与“错”归类巧掌握
“拟古诗”之我见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Happiness through honorable actions
品读古诗
奇趣搭配
分式方程应用题归类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