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BL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2022-05-30周怡

求知导刊 2022年22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师教学

摘 要:PBL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在核心素养背景下,PBL教学模式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文章简单分析了PBL教学模式的内涵,就如何应用PBL教学模式开展高中地理教学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借助PBL教学模式优化高中地理教学。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高中;地理;教学

作者简介:周怡(1984—),女,江苏省徐州市徐州中学。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PBL教学模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因此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那么,什么是PBL教学模式?教师要如何借助PBL教学模式进行高中地理教学呢?本文对此做出了分析。

一、PBL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意义

PBL是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简称,PBL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最早由美国精神病学家Howard Barrows提出。1969年,Howard Barrows基于信息加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心理学提出了PBL教学法。如今,PBL教学模式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国部分学校成功引进了PBL教学法,学界对PBL教学模式的关注度不断提高。PBL教学模式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影响学习的四大要素,只有将学习者置于复杂、特定的问题情境中,让他们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真实的问题,学习者才能学习到深层次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1]。简单来说,PBL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它主张以教师为引导者,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知识。

在PBL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要贴近生活,发现真实社会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学习知识;其二,问题的设计和解决是PBL教学模式的重中之重,在问题设计中要讲究技巧,任课教师要研究问题设计方法,将问题分解,让学生通过解决子问题和中心问题构建知识体系;其三,在PBL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收集资料,让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小组讨论发展学以致用的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在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尤为如此。在灌输式教学模式下,课堂的“教”和“练”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协作、互动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协作意识的培养。教师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有新的突破,还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实现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

二、PBL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一)紧贴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PBL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但是,想要发挥PBL教学模式应有的作用,教师需要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为核心,以探究和引导为主线,为學生提供分析、探究、总结的机会,让学生获得知识。在PBL教学模式中,问题是知识的载体,也是师生互动的桥梁和纽带,更是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去发掘和设计问题。为了确保问题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教师要做好材料的搜集和整理、信息发掘和利用工作,获得充足而必要的教学素材,再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科学地设置问题,有意识地抛出问题,利用问题串联重要的知识点,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2]。如在学习“地质灾害——地震”的相关知识时,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地震的视频来导入课堂,结合视频提问,借助问题让学生思考地震的危害、原因,以问题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在讲述地震的破坏力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联系学校曾经举办的消防和自救演习,谈谈地震来临时我们该如何自救、自保,并探讨地震的危害。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明确教学目标,巧妙导入问题

教学目标具有引导作用,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地理理论与技能,还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PBL教学模式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自主探究。在PBL教学模式下,教师指导学生围绕问题的逻辑线索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形成清晰有序的知识脉络。传统的讲授式课堂缺乏激发学生思考的契机,学生只单纯聆听教师讲解,并未进行深入思考,在此情况下,学生较易遗忘所学知识。PBL教学模式下,教师以问题形式呈现地理知识,能够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并在情境中深入领会知识,逐渐强化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学生能在此过程中发现知识间的联系,强化知识迁移能力,实现综合发展目标。在PBL教学模式中,地理教师也要紧贴教学目标,即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确保问题指向明确、目的清晰。此外,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巧妙导入问题,创新教学手法,让课堂变得妙趣横生,学生变得兴趣盎然。如在学习“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一课时,结合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科技研究热情”,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教学。首先,让学生观看某省直机关的“防灾减灾”宣传视频,借助视频宣传避险自救与互救技能,展示高新防灾减灾新装备和新产品,如应急装备车、无人机、单兵装备、应急照明、消防空气呼吸器等。其次,让学生从社会、科学等角度思考如下问题: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有什么?为什么说发展高新科技是进行防灾减灾的必由之路?你了解哪些高新防灾减灾技术?雷达生命探测仪、红外热成像仪等遥感测绘高新技术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最后,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建议,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与防灾减灾的关系,使学生体会科学创造的伟大之处,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无论是“教”还是“问”,都以教师为主导,而且在课堂提问环节中,部分教师对问题的难度和内涵把握不足,提出的问题要么过于简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么非常复杂,使得学生思维被标准答案束缚,不利于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改要求增强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是启发思维和智慧的源泉,教师需要通过问题启发和活跃学生思维。PBL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弊端,在一连串待解决的问题中引入知识,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此过程中,师生从单向的知识灌输转为双向互动,课堂气氛热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让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借助自己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合理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升思维层次。鉴于此,在PBL教学模式下借助问题开展教学时,教师要增强问题的开放性,给予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分层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促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能力。如在学习“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时,在教师没有详细讲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的情况下,部分学生片面地认为人口迁移就是人口流动,他们对人口迁移的规模、特征等缺乏了解。对此,教师可以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接着,教师可以播放人口大规模迁徙的录像,结合录像引出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春节期间农民工从城市返回农村,国庆期间人们进行短期旅行,这些现象属不属于人口迁移?并让学生观看近现代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共同探讨近现代引起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因素。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借助合作学习解决具有开放性、争议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锻炼其辩证思维[3]。

(四)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

新课改明确指出,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成为有思想、有自主意识的创新型人才是教学的主要任务。PBL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有效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成为自主学习型人才打好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忽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引导、启发和帮助作用。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任课教师要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参与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少讲多练,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展示自己的机会,还要给学生以引导和启发,疏通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如在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相关资料和话题,提出以下问题:三峡大坝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之一,其从1994年开始兴建,直到2020年完成整体竣工验收程序,三峡大坝在荣誉和国人的自豪中走过了二十多年。但是三峡的兴建却伴随着各种非议,有人说,三峡水电站的修建引发了地震,也有人说,三峡大坝改变了局部地区气候,三峡大坝的修建弊大于利。那么,三峡大坝是否真的引发了地震?是否弊大于利呢?教师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结合已学知识去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学生在讨论问题时,可能会因为观点不同产生分歧,教师要及时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整理思路,解决问题。

再以“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一课为例,该课的信息含量相对丰富,并具有一系列进阶问题链,再加上其内容涵盖农业区域因素,教师需将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相关知识点融入教学中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知识体系[4]。地理教师可将思维起点设置为亚洲水稻,搜集与其相关的时事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水稻种植区区位因素变化的关联性情境。海水稻研制与生产等一系列工作是中国在推进世界粮食安全方面的重大科研进展,教师可将此作为关联性主题,再整合相关材料形成完整的水稻种植情境主题脉络。教师需结合实际情境内容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在进阶学习中不断提升核心素养。具体教学设计如下。首先,为学生提供三段情境材料,材料一为袁隆平院士荣获“共和国勋章”的视频,并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袁隆平院士能荣获“共和国勋章”?他与其科研团队对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材料二为亚洲季风区水田农业分布图、亚洲水田农业形成主要区位因素图、亚洲不同城市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图。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以下問题:描述亚洲水稻主要分布区域范围;分析亚洲水稻主要分布区域地形、气候以及人口的特征;分析哪些因素影响了亚洲水田农业;等等。材料三为海水稻生长习性与海水稻播种、收割的相关介绍视频,同时教师为学生展示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的海水稻研究成果,并提出问题:新疆地区进行海水稻大面积种植会受哪些区位因素变化影响?盐碱地种植海水稻对我国粮食安全有哪些重要意义和影响?通过主题式问题教学,引导学生在“直观感知—综合分析—归纳总结—拓展延伸”等一系列活动中理解知识,提升地理核心素养[5]。

结语

综上所述,PBL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使地理教学有新的突破。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在教学中合理导入PBL教学模式,借助PBL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6]。

[参考文献]

吴亮,郭明强,谢忠.基于创设项目的PBL模式在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2018,27(10):76-80.

徐向科.PBL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人教版必修1为例[D].郑州:河南大学,2018.

张彦晓,梁彦庆.PBL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5(9):115-117.

胡红林.由现象到本质:谈PBL教学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8):29-30.

宋方静.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地理PBL教学初探:以“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第一课时)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4):54-56.

沈宇清. PBL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华夏教师,2020(11):91-92.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教师教学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