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

2022-05-30曾权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2年23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初中语文探究

曾权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课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语文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更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个观点现今已经被大量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所认同。新课标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

传统教学中,教学模式为填鸭式,学生被动听老师讲,是个知识的接收器和存储器。而如今,老师是学生的学习合作者和伙伴,是引导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教学策划者。所以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摒弃过去的教教材,变为今天的用教材教,活用教材,注意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能力提高,关注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老师要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这些理念,并在实际教学中身体力行地进行实践探索,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优化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思维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是一项具有目的性与计划性的教学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所以初中语文教学需要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制订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思维能力培养计划。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制订思维能力培养目标。可根据我国教育部门在2011年下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来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目标的制订。课程标准中要求针对初中学生的语文教学要做到让学生能通过语文教学从文章中提炼出主要信息,并且能根据语文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想象力对文章进行扩写。扩写能力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其次,初中语文教师以及学校应明确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制订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并且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再次,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可通过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不同情境下训练的方式进行。

三、重视探究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

只有在探索中,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因此,就有必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思考解决相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升华。对初中语文探究学习而言,探索知识的另一面,至关重要。探索知识的另一面,也就是探索同一现象、同一知识的其他方面,寻找知识的多样性的一面。对知识多样性的探索,也是思维能力得到拓展的必要基础。在素质教育下,知识教育趋于多元化,知识的唯一性,不是教学的主调性,知识的多样化才是教学的根本。而这也正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所关注的。如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篇文章中,关于事物的多面性,关于答案的多样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举个例子,1971年的一天,罗兰·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对同样的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决定了事物的发展。对教师而言,需要引导学生在多个答案下,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寻找。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学生的思考方式进行引导,激发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

四、加强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具体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思维独创性的训练。思维独创性主要指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所拥有的独到的见解、分析、判断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问题、自主探究问题的空间,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在设计问题时,教师既要给学生预留创造思维的空间,又要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范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东京也无非这样,”中“也”是一关联词语,可在前文中又没有句子,那么这一“也”字到底与什么相关联?作者这样写,有何目的?此时,学生陷入一片思考中,片刻后有学生答到:前面省略了某些内容,这句话实际上是一句潜台词。有些学生认为:‘也字实则将作者无比悲愤之情蕴藏其中。教师巧妙设计问题,学生的思维才能得以激发,于无疑处生疑,在问答中授之设疑之法,这样的思维独创性才得以加强。第二,加强思维深刻性的训练。思维深刻性主要指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对问题的认识不满足于表象,能够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特征。其训练方法主要通過抓住矛盾加以展示。在课堂教学中,不管是结构的安排,还是文章的主旨,抑或是具体的细节描写,只要抓住文章的本身矛盾,便容易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孔乙己既穿长衫为何站者喝酒?既穷为何穿长衫?”由这一问题挑起矛盾,进而碰撞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再经过讨论分析,学生真正了解了“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这一描写的用意可谓用心良苦,它实则完全浓缩了孔乙己整个的精神世界和所处的社会地位。这样通过深入探究,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把握,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总之,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把发展学生思维贯穿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初中语文探究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培养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培养思维能力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