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作品及演奏技法分析
2022-05-30张艾华
张艾华
摘要:基于中西方音乐文化融合的中国小提琴作品,在创作题材和体裁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中国小提琴作品在历史演进中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越发突出,并在演奏技法上逐步形成完善的体系。掌握与灵活运用中国小提琴作品的演奏技法,可充分表现出民族风格作品的精神内涵。本文主要对中国小提琴作品及演奏技法进行阐述,希望对小提琴艺术的现代化及民族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小提琴 作品 演奏技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21-0009-04
中国小提琴作品借鉴了欧洲传统的小提琴技术体系,创造性地融入了民族化的小提琴技法。要想深入把握民族风格的演奏法,还需在节奏及音腔处理等艺术构成要素的研究上下功夫。加强实践经验总结与积累,让民族音乐在小提琴艺术发展中实现有效的传承,放大中国小提琴作品的艺术特性,促进我国的音乐文化市场繁荣发展。
一、中国小提琴作品的创作特征
(一)多样性的创作题材
其一,从创作题材入手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民间音乐资源丰富,加上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背景不同,也为中国小提琴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灵感及素材,促使作品题材的深刻性及多样性等特点越发突出。主要分类如下:1.抒发作曲家思想情感的作品。如《谷》和《土韵》及《西藏音诗》等作品,整合了作曲家对宗教和历史及社会与人生等方面的深层感悟、深刻思考。作曲家将作品创作当作是情感的宣泄口,也是作曲家内心体验的充分反映。2.取材于民歌的作品。此类中国小提琴作品的创作主题旋律,主要以民间音调素材和民歌原型为主,如司徒华城基于蒙古族民歌为素材改编的《草原新牧民》、基于土家族民歌为素材改编的《闹元宵》;马思聪基于绥远小调民歌曲调《叫大娘》为素材改编的《塞外舞曲》主题作品;陆培基于蒙古民歌《嘎达梅林》与新疆民歌《送我一枝玫瑰花》的主题旋律进行改编的《两首中国探戈》。3.以赞美新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如《瑞丽江边》和《红河山歌》等赞美祖国自然风光为题材的作品;如《月夜歌》和《丰收渔歌》等描绘生活新气象和歌颂社会新生活的作品。4.传承红色文化的作品。包括《壮锦献给毛主席》和《恩情》及《满怀深情望北京》等作品,是对军队和领袖及共产党的歌颂,表达群众对毛主席和共产党的爱戴;包括《我们是青年突击队》和《千年的铁树开了花》及《哈尼心向北京城》等基于革命歌曲或当代歌曲进行改编的作品。5.基于传统文化的作品。包括基于舞剧和戏剧及地方戏曲创作的改编作品,如基于《智取威虎山》京剧创作的《迎来春色换人间》改编曲;基于湘北花鼓调创作的《夏夜》和基于《红色娘子军》舞剧音乐创作的《快乐的女战士》改编曲等,此类作品的群众基数大,音乐形式及艺术魅力等方面,契合基层群众的审美情趣及精神追求;包括从民族乐器演奏法或民族器乐曲中获得启发,对其模仿和移植及改编的小提琴作品,如《良宵》和《翻身情》及《十面埋伏》等作品,主要通过改编民族器乐曲、模仿传统乐器的音色及民族音乐的音腔等手段,进一步突出小提琴的民族化特点。包括在传统文学作品中获得创作灵感的作品,如以屈原《山鬼》为创作灵感的《山之女》;以屈原《离骚》诗句为创作灵感的《路》等。
其二,从作品分类入手分析,分类如下:1.在音乐语言及传统民族音乐的关联方面,分为非民族化和民族化的作品。非民族化的小提琴作品在音乐语言上,与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几乎无关联。2.从作品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联系方式入手分析,分成以下几类:第一类是《二泉映月》等改编运用或直接引用传统器乐曲的作品。第二类是《庆丰收》和《梁祝》等以民族器乐曲调和曲艺及民歌与戏曲为主要创作素材来源的乐曲。第三类是《游击队歌》和《洪湖赤卫队随想曲》等民族音乐丰富突出的影视音乐及歌曲为主要创作素材的乐曲。第四类是《戏韵》等音乐语言新颖,并在创作理念上深挖传统音乐文化的作品。
(二)民族化的创作技法
新中国成立前的《西藏音诗》等中国小提琴作品的创作技法相对单调,主要以西方传统曲式结构、和声与中国民歌音调素材的整合为主。新中国成立后的《庆丰收》等中国小提琴作品的创作技法更加丰富,深受民歌音调和戏曲节奏及器乐的启发,作曲家在创作上,传承民族音调特性的同时,创编原材料的节奏及和声功能等,促使表现社会生活等现象的音乐画面感更强。在20世纪50年代,多声织体与交响乐队和协奏曲等欧洲音乐表现形式,与古筝和板腔及戏曲音乐音调、民间故事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整合越发深入。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小提琴协奏曲,作曲家灵活运用西方传统奏鸣曲式结构演绎中国动人传统文化的故事剧情,借鉴越剧唱腔进行乐曲主题的改编,并利用越剧的嚣板和京剧的导板等音乐形式,模仿琵琶和古筝等器乐的滑音等演奏法,演绎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改革开放后,作曲家在运用民族音调素材手法的基础上,借助人工调式和节奏数列及十二音序列等西方近现代作曲技法,深层次地解读民族音乐韵味,赋予作品浓厚的民族气质及鲜明的时代感。
(三)多元化的体裁形式
小提琴作品从早期的小型独奏曲形式,逐步向齐奏曲及协奏曲等多样化的体裁形式过渡,如齐奏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陈钢、何占豪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赵季平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等。随着当代作曲技法运用的成熟自如,各种风格及体裁的中型和大型作品数量不断增多,海外华人作曲家的作品也是重要的分支,如周龙的《太平鼓》等。而各类重奏作品、改编作品也逐渐增多,如丁芷诺改编的弦乐四重奏《情深意长》,根据管弦乐或小提琴独奏曲改编的弦乐四重奏《苗岭的早晨》《瑶族舞曲》,盛宗亮根據民歌谱写的《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重奏》等。为中国小提琴的艺术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典作品。
二、中国小提琴作品的演奏技法分析
(一)滑音
作为民族拉弦乐器的常见左手技巧,滑音是指体现音与音之间线性运动的重要技巧。灵活运用滑音的演奏技巧,可促使乐曲的情感与韵味及风格的表现更加细致和到位,但前提是充分把控技术技巧中手指滑动的速度和距离及力度等要求。在滑音演奏技巧的训练中,还需充分把控各作品中的滑音风格及种类。首先,在乐音形态上加强训练。手指滑动的方向方面,涉及往返滑音和回转音及上下滑音等。手指滑动的距离方面,涉及大滑音大三度及以上、小滑音小三度以内等。手指滑动的速度方面,包括慢滑和中滑及快滑。除此之外,也涉及到颤弓联合颤音的滑音。在音乐处理及音腔形态分析中,需充分把控与参照这些元素。头、腹、尾阶段的不同滑音的过程,也涉及到乐音腔体的变化。滑音过程的形态变化形式丰富,包括全头全尾或虎头蛇尾及藏头露尾等,需根据滑音处理的标准及要求,在右手运弓中力度和音色及音量等方面,在左手揉弦的频率和幅度等方面的变化需加强对手的控制。发挥左右手演奏技法的优势协同效应,灵活组合各元素,促使各音乐意境和风格中的滑音得以到位呈现。其次,从演奏实践入手分析。把位分布方面涉及换把或同把位的滑音。手指运动方面分为异指或同指的滑音。滑音滑动的音程距离方面,又分为手指带动或手臂带动及手腕带动等。要想达到理想的音效,还需加强对演奏动作的控制,将演奏动作、良好乐感及技术要点的联动效应发挥到位。欧洲音乐体系中音与音之间处于一种点和点的“直线性”状态,对于小提琴演奏技法的练习,更侧重训练垂直于琴弦方向的落指动作,左手的按指动作垂直于琴弦上方,要求动作干净利落并富有力量感及弹性。在中国音乐体系中,用“腔”连接各音之间的两个点,使其处于一种“曲线性”状态,所以在民族拉弦乐器的演奏技法练习中,应设置系统性的滑音训练体系。但在训练中,需注重音乐风格表现和手指滑动动作等演奏技法训练的协同进行。尤其是对于中国小提琴作品技法结构的演奏,需补充种类丰富的滑音演奏技术结构,充分展现出作品中的滑音部分,确保手指滑动动作和音腔表现到位。
(二)装饰音
装饰音在音乐作品中广泛存在,西方小提琴音乐装饰音的表现范围较广,包括回音与波音和颤音等。中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的装饰音可灵活运用,与固定运用的欧洲古典音乐不同,时常处于一种即兴发挥的状态,如江南丝竹音乐中的“指花装饰”,促使音乐的地域风格更加浓厚。尤其是创作或演奏民族化的小提琴作品,装饰音的风格及形态与西方音乐作品存在明显的差异。装饰音的类型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复倚音。中西方小提琴作品的倚音不同,中国音乐的创作及演奏,常在本音前运用双倚音或多倚音,单个倚音的复倚音应用相对较少。复倚音在《渔舟唱晚》的开头处和《喜相逢》的结尾处等民族化的小提琴作品中常见。复倚音的演奏难度较大,需充分把控指序排列和节奏等技术难点,要求手指的指根关节动作灵活且轻盈,达到“指花装饰”的胡琴演奏效果。二是波音与短颤音。波音与短颤音通常位于《送春肥》和《庆丰收》等作品的弱位或弱拍。三是后倚音和后颤音,通常位于骨干音的后半部分,如《关山月》第22小节出现的后颤音,《红军哥哥回来了》第55小节出现的后倚音。
(三)节奏
西方音乐善于利用逻辑性和严谨性的节奏,中国音乐善于利用弹性节奏,借助伸缩性的速度要求,呈现出乐曲抑扬顿挫的旋律。需要演奏者根据情绪及旋律的变化等,合理掌控节奏要素的张弛变化。如《二泉映月》的小提琴改编曲,音乐动静结合的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情绪变化,得益于变奏体的曲式结构及附点节奏和弱拍起句。要求演奏者对乐曲进行再度创作,避免按照谱面时值形式化的演奏,深入了解音乐情绪的变化,根据情绪的发展合理调控节奏伸缩,与旋律等艺术构成要素,共同展现出音乐的韵味和内涵。中国小提琴作品的演奏难度较大的原因之一,是需要充分把握散板乐段速度等演奏要求。中国传统音乐常利用“板”强拍与“眼”弱拍的节奏组织形式,涉及一板一眼和一板三眼及流水板与散板等基本板式。散板是指打散原板的节拍,摆脱板的束缚,节奏的自由度更强。
演奏效果受多种艺术构成要素的控制及协同影响,包括音乐的旋律与情绪及节奏等,在演奏中需贯彻落实优势互补的节奏弹性处理原则,合理控制音乐节奏的迟速缓急和音乐情绪的张弛有度及旋律的律动起伏,轻松自如地完成音乐表达,这也是作曲家需注意的。在创作和演奏中国小提琴作品时,不能为了追求个性的强拍重音和繁琐的韵律音效而破坏节奏平衡,需根据音乐的情绪和主题及形象去把控,如乐曲《火天堂》运用的9/8和14/8及16/8等灵活多样的节奏型,将遇难者在火灾中挣扎及渴望生命的音乐画面充分体现出来。复杂多变的音乐节奏,促使乐曲的动感更强,更利于塑造音乐形象。
节奏为乐曲演奏赋予了灵魂,演奏中国小提琴作品时,需根据乐曲节奏的速度、力度和旋律的连续性要求等,合理控制交替出现的“板”和“眼”。演奏速度的处理方式涉及以下几方面:一是中间紧两头松。利用这种节奏控制方式划分整个音乐的乐曲形象及表现,开头部分的节奏舒缓,逐步向紧凑节奏型过渡,向高潮部分推进,再恢复舒缓向结尾过渡。乐曲演奏的节奏强,更利于将观众带入到演奏者营造的情感氛围中;二是支点音式。在演奏中利用该种速度处理方式强调某个音,将整个乐谱中的某个和弦组成部分当作重音部分,让乐曲恢弘壮丽的气势感具有更强烈的冲击力。
(四)特殊律制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民族音乐的地域性特点突出,也衍生了极具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特殊音乐节奏或特性的声音。现代乐器常用的律制包括十二平均律和五音相生律及纯律等,需根据中国小提琴演奏的需求合理选用,如纯律适用于双音及和弦演奏或乐队演奏中;五音相生律适用于多变旋律风格的音乐演奏;十二平均律适用于小提琴与钢琴等固定音高的乐器和谐合奏。
(五)民族乐器
在小提琴音乐的创作及演奏中,作曲家通常会借鉴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以此放大作品的音乐表现力,如下所示:一是民族打击乐器演奏法的借鉴。如借鉴京剧打击乐中的“急急风”节奏创编的《西皮散板与赋格·工上尺》中散板至赋格段的乐句,烘托出了急行军及打斗场面的音效。如借鉴东北鼓打击乐创编的《太平鼓》曲目,利用钢琴和小提琴模仿打击乐器的音效,为乐曲赋予浓厚的鼓韵色彩。二是吹管乐器演奏法的借鉴。如借鉴唢呐演奏技法创编的《庆丰收》,营造了丰收庆祝的音乐画面。如模仿吹树叶与口笛的音效,主题部分用双泛音变奏的《幻想曲》乐曲。如利用跳弓等弓法及复滑音等滑音技巧,模拟笛子的花舌和双吐及单吐等技巧的《喜相逢》。三是弹拨乐器演奏法的借鉴。右手拨奏模拟弹拨乐器,利用拍重音与切分节奏呈现热瓦甫及冬不拉新疆乐器节奏风格的《新疆之春》。利用人工泛音模拟古琴高音区音效的《广陵散》。四是拉弦樂器演奏法的借鉴。将板胡的演奏手法与小提琴的回滑音和回旋音及上下滑音演奏法结合,赋予《送春肥》浓厚的民族风味。利用小提琴纯八度和纯五度的和声及低音区与小三度颤音,模拟马头琴音效的《那达慕盛会》。
三、完整呈现中国小提琴作品演奏艺术特征的方法
(一)把握创新性
在演奏基于古曲进行创编的中国小提琴作品时,利用小提琴各种演奏技法模拟演奏原有歌曲,借助小提琴独特的音色,促使古曲的表达方式更加新颖独特。如中国古典乐曲《梅花三弄》,原曲使用古筝或古琴进行演奏,有音色深沉和音域宽广等特点,音乐的悠然之感扑面而来。利用小提琴进行演奏,会赋予乐曲更多的律动感和新颖感,与传统器乐演奏的音乐气质明显不同,尤其是在结尾处巧妙创新的运用小提琴颤音演奏法,促使乐曲的明亮感突出,更利于带动听众的情绪和情感共鸣。演奏者在再度創作的过程中,需在继承传统演奏技巧的同时进行大胆创新,寻求新的演奏方式,促使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及时代性更加丰富,积极顺应现代音乐作品夸张的艺术特征。
(二)把握意境感
在演奏中国小提琴作品时,需注重旋律线性美和抑扬顿挫情绪变化及自由音乐节奏的掌握,打破固有旋律的束缚,让观众在欣赏中能够发现音乐的艺术美,从而产生无限美好的想象。中国小提琴作品通常具有极强的画面感,或质朴幽远,或热烈欢快,或宁静祥和,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如杨善乐的《夏夜》,清脆的颤音如啾啾虫鸣,俏皮的滑音如儿童的嬉戏。黎国荃根据古筝古曲改编的《渔舟唱晚》等,描写了傍晚时分,霞光满天的江上美景和丰收渔船的喜人景象。连续不断的琶音如粼粼的波光,重复轻盈的节奏如流动的江水,快速的经过句如活泼的鱼儿一般跳跃。灵巧的琶音,灵活的装饰和灵动的节奏结合起来,用时而悠长,时而活泼俏皮的旋律表现出富有画面感的景象。又如在《庆丰收》这首作品中,根据作曲家张靖平本人的叙述,开头的和弦正如一个人打开屋门,看见了漫山遍野的麦浪的惊喜。同样是张靖平教授的作品,《慢诉》则用悠长缓慢的旋律,表达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景象和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张靖平教授在另一首作品《马头琴之歌》里,运用了低音琴弦和慢速频繁的滑音,模仿了马头琴深沉悠扬的音色,表现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草原之美。这些贴近中国人生活的优美意境,是中国小提琴曲中最能够引起中国人共鸣的元素之一。
(三)强调民族性
能够使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艺术特质放大的因素较多,包括作品的民族文化艺术氛围和艺术形式等,加上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色彩多有不同,促使中国小提琴作品的民族化特性更加丰富。在小提琴音乐作品融入民族音乐创新的演奏方式及多样的艺术风格,或创意性地改编民族戏曲中的音乐曲调,使其成为新颖独特的小提琴作品主题。也可以将民族音乐风格作品的特色曲调融入到新的小提琴音乐作品中。如基于苗族音乐进行改编的中国小提琴作品,作品的民俗氛围和民族气质浓厚,结合自由编曲节奏和滑音等演奏技法的演绎,可放大苗族飞歌独有的艺术魅力。又如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作曲家运用了越剧的音调来表达江南水乡女子祝英台的温婉动人,也模仿了中国民族乐器古筝的“扫弦”等技法来表现激烈的冲突和强烈的情绪,极大地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富有浓厚的民族气息。作曲家在向着西方高难度和高质量小提琴演奏技术靠近的同时,在作品的立意及意境等方面,保留和传播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结语
音乐艺术紧跟时代潮流向前发展,将小提琴的演奏技法与本土的音乐特色有机整合,创作及演奏契合时代特点和广大人民群众审美情趣的中国小提琴作品,是新时期音乐家的历史责任。中国小提琴作品的类型和演奏技法丰富,分析中国小提琴作品的艺术特质及演奏技术难度要点,能够为更多优秀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演奏带来启示,彰显中国优秀文化和西方乐器及技法结合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侯潜草.中国小提琴作品及演奏技法探究[J].艺术评鉴,2021(09):65-67.
[2]奚临临.中国当代小提琴独奏作品演奏技法研究[J].艺术教育,2019(11):70-71.
[3]陆斌.中国当代小提琴独奏作品演奏技法研究[J].北方音乐,2018(20):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