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京津冀都市圈化发展的构想

2022-05-30殷维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24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协同发展新型城镇化

殷维

摘要:新型城镇化促进“双循环”格局最早源于政治经济学,工业化与城镇通过分工得以产生,要素聚集产生供给关系,人口聚集产生需求关系,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这一循环构成的经济活动相统一,实现国内循环升级以及国际循环重塑。此外,新型城镇化促进“双循环”机制形成,结果表现为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形成。三大经济增长极中,相较于珠三角与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仍需升级优化,区域经济协调能力有待提高。基于此,将京津冀城市群进一步划分为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大都市圈,分别分析未来发展方向,并为促进都市圈化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双循环;新型城镇化;都市圈;新发展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引言

自1978年改革开放,我国的发展格局经历了从最初的“国内大循环为主”再到“内外循环联动”的转变。中国加入WTO后,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下,“以国际外循环为主”的出口导向战略极大刺激了经济增长。近年来,内需不足、创新实力不够强劲导致的经济疲软、逆全球化兴起,政治不确定性增加,贸易摩擦频发,国内进入经济新态势。因此需要加快转变发展的步伐以应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2020年5月14日习总书记提出:“为切实发挥我国市场特点,深入挖掘内需潜力,需要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且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当今时代发展趋势下的战略布局,新发展格局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需选择。

经济循环是对经济活动循环往返发展过程的科学总结,而经济活动的核心是生产要素、人、技术等参与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社会活动,是动态的循环过程。为了实现双循环,需要保证这些环节的畅通运行,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快对需求端的适应,关键在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使供给与需求相匹配、实现四大经济活动环节循环运行。

二、新型城镇化构建“双循环” 发展格局的理论机制

首先,城镇化的发展与工业化密不可分,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乡村地区中工业化生产方式的萌芽,使得农业与工业部门日趋分离;城市的壮大导致更多人口向城市聚集,机器工业随之诞生,也是现代大工业城市的雏形。由此可见,经济循环与城市形成的起点是工业化的社会大生产。商品经济的发展催化了城镇发展,城镇化的进程与工业化生产的发展成正相关,这些与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四大经济活动环节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城镇化可以完善并促进各个环节的发展,成为构建“双循环”的内在机理。

其次,可以通过供需关系对城镇化促进双循环的机制进行研究。从供给角度考量,城镇化的发展吸引了更多从农村转移的劳动力,生产要素不断聚集,生产率提高,产业链升级优化为产业集群,强大的溢出效应积累了充足的劳动力并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从需求角度考量,人口的累积不仅刺激了对基础设施如住房、交通等的需求,拉动投资,而且扩大了商品劳务消费的需求,成为产业结构优化的引擎。要素空间转移与专业化分工导致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逐渐替代一味追求增长速度的城镇化,实现“量”到“质”的飞跃。因此,作为沟通供给与需求的桥梁,城镇化促进了供求关系的良性循环。

再次,新型城镇化需要通过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发展形塑国际循环,实现以人为本,大中小城市与城镇协同发展的新局面。它将大都市圈与城市群定位成建设新型城镇化的主力军。聚力促进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使从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转变为人才、技术等先进要素。都市圈决定城市与国家参与一体化的程度。国内大循环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业态发展和产业集聚不断强化,中心城市起到了经济枢纽和支点作用。

三、都市圈在新发展格局构建中的作用

(一)经济运行的重要战略支撑

优势区位的形成离不开都市圈的建设,都市圈涵纳了我国众多省会城市,都市圈间密切交流为城市群形成提供便利条件。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全国19个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占我国总量的83%,人口总量占73%。核心城市均处于运输干道,纵横交错的通道穿过都市圈,构成互通互联交通网,起到重要战略支撑作用。

(二)推动价值链形成

新发展格局要求构建国内需求主导,全面综合利用生产要素的内需型价值链。首先,城镇化激发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都市圈的辐射影响作用拉动周边地区的消费需求,需求不断扩大,成为培育价值链的源泉。作为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圈可以帮助解决产业链不完善的现状,打破行政壁垒,整合各地区的优势,完善分工体系,扩展产业之间的垂直联系。都市圈密集的人口规模,突出的集聚效应促进了产业链的集聚,产生了大量优质企业。全球与国内价值链的衔接,提升了链条广度与深度。不仅如此,都市圈拥有众多口岸,包含海、陆、空的全面运输通道,随着电商兴起,跨境电商成为经济增长新推手,因此享受众多外贸优惠政策。都市圈为要素流动、资源整合提供重要支撑,使其无论是在文化资源、科教资源、矿产资源等方面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如此,基础设施如机场、高铁、港口等地建设水平较发达,为要素自由流动与数字经济下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创造良好条件。

四、京津冀都市圈构建的基础

(一)产业基础

京张、京哈高铁的开通打通了三个枢纽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线路,形成以北京、天津、石家莊为核心的通勤圈。津石高速、京石高速等开通使区域互联水平大幅提升。如今,北京通过推进制造企业的集中退出、大市场疏通任务,有效缓解了其非首都功能。人口结构也得到优化,完成常住人口低于2000万的计划。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速了新动能的发展。天津、河北产业结构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形成“三、二、一”结构布局;北京表现最为突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高达82%,高新技术制造业产值与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均大幅提高,提高了产业贡献率。

(二)空间基础

相较于珠三角与长三角,京津冀发展势头并没有前二者迅猛。京津冀城市群经济总量基数低,密度小,增速缓慢。人均GDP仅约占珠三角的20%和长三角的40%,使得人口流失率较高,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此外,京津冀的产业结构的空间布局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亟待改善。第一,京津冀目前只形成三个核心城市,支撑作用不够;第二,核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不够,增长极效应不够显著。北京的对外影响力低于苏州、上海等城市。第三,京津冀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强度低。珠三角、长三角通过发展都市圈,加强圈内城市的交流联系,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完善产业链培育,已初步具有多核心、强交流的发展格局。然而,京津城市群核心城市与一般城市间存在较大发展“断带”,需要加快缩小差距的步伐,提升区域综合实力。

五、京津冀都市圈化发展的构想

京津冀城市群可划分为西北部生态保护区、南部功能开拓区、东部滨海发展区与中部核心区。根据与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区域联系活动的强度可进行进一步划分,其中,北京、承德、保定、廊坊、张家口为北京都市圈;天津、唐山、沧州、秦皇岛位于东部滨海发展区,可分入天津都市圈;石家庄、衡水、邯郸和邢台由于位于河北区域内中南部地区,成为石家庄都市圈。

(一)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北京作为首都城市,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利用循环累积效应和循环效应积极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秉持共商共建、互利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协调发展。

1. 发展新增长极

中心城市在扩大规模时会产生负外部性,因此需要部分分散中心城市的职能,发展副中心城市予以抵消,提升经济增长力。重视创新的作用。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双循环的持续推进需要科技进步作为增长引擎,补齐技术短板,形成良好循环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2. 大力引进人才

人才是城市持续发展的保证,各地区需出台保护人才、引进人才政策。随着应届毕业生留京比例持续下降,人才外流导致北京经济活力相比上海、天津等科学基金净流入较弱。因此,平衡人口的双向流动问题,提高竞争力与经济活力至关重要。

3. 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产业布局机制仍缺乏一定有效性、供应链条不够稳固等,要加快完善产业分工体系,发挥北京的研发创新优势,实现价值链的有效联结。

4. 加快建设交通设施网络

尽管北京与周边城市的运输交通设施均建设完毕,但同城内的通勤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因此,需要加快构建同城化通勤服务,为与周边城市的交通提供便利,实现各节点的紧密联结。

5. 遵循自然发展观

生态效益的保护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要国家战略,经济增长不能只注重经济“量”的提高,更应注重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使得生态效益水平的提高倒逼产业升级转型。国家可以考虑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律层面,对破坏环境行为予以严惩,实现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环保经济。

(二)天津都市圈发展与演化的方向

天津是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其中汽车、化工、航天等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优势。外围城市中,唐山的重工业发达,被譽为现代工业摇篮;沧州也日渐加快形成绿色产业集群的步伐。天津濒临渤海,享有优越的港口区位优势。但天津近年来经济增速迟缓,甚至跌入全国后位,缺乏经济韧性,其原因在于经济活力的低迷与辐射影响力较弱,难以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发展差距。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 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战略新兴产业与服务业成为未来天津发展的重要支点,要坚持传统制造业的结构优化与升级,强化科技推动增长作用,打造新型现代化产业,提高生产效率,充分挖掘城市潜能。

2. 构建合理科学产业布局

天津应加快建设沿海产业带,提高合作分工水平,如加强沧州与天津在化工方面的工作,不断壮大绿色石化产业。与此同时,唐山拥有众多优质港口,如曹妃甸,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推动要素转移至唐山,推动制造业进步。积极建设以秦皇岛为中心的旅游带,促进医疗资源互助,大力发展养老业。

3. 建设滨海新区,推动区域发展

滨海新区拥有北方重要的港口以及大型油田等企业,但目前功能区众多,协调效应较差,教育、医疗资源不够充足,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需要对滨海新区重新进行功能定位,优化资源配置,引进人才,推动区域发展。

(三)石家庄都市圈发展与演化的方向

石家庄都市圈是河北省发展的重要组成成分,由于石家庄的GDP总量较小,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低于其他城市,因此对该都市圈而言,当务之急是要缩小圈内各城市的发展差距,结合自身地区发展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发展的规划,不可盲目跟风。例如石家庄是我国重要的交通干线枢纽,拥有良好的工业区位优势,可以抓住机遇,加强科研投入,促进跨区合作,实现经济发展融合。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双循环背景下的经济处于循环往复的流转过程,满足供给与需求相匹配的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是重要推手,与经济的循环过程紧密相关。农业与工业相分离是城镇开始出现的前提,工业化的推进依赖城镇,城镇需要工业化推动,彼此相互配合作用形成循环过程,构成循环底层。在供需背景下,城镇化建设创造有效需求,对工业生产提出充足供给要求,推动了供给与需求有效互动。城镇化通过循环累积效应和集聚效应提高了双循环水平,建设形成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了产业升级、要素流动、分配关系优化、消费得以满足的循环流程。换言之,都市圈和城市群重塑了国内国际大循环,制度与规章促进了“双循环”。在国际竞争条件下,更需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完善多边贸易机制,化机遇为动力,迎难而上以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落实新发展理念。

(二)政策建议

由于存在区域中人、物、资金在流通方面的障碍,提高了不必要的劳动成本,因此需要双循环的运行打破壁垒。北京、天津、石家庄都市圈是重要战略支点,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市场体系。

1. 加快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

落实市场准入规则,营造公平、平等、和谐的良好竞争环境。一方面,政府要保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在出现问题时依靠市场机制自身解决问题,政府为其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保证政策的连续性、严谨性。另一方面,政府需要转变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在充分发挥市场“无为之手”的作用时搭配政府的“有为之手”,使“两只手”的效应正向叠加,发挥更大作用。要优化市场环境,对主体的经济行为加以约束和规范,实现主体良性竞争,对于违反市场规则的行为严肃处理。加强市场监管,打造地方服务型政府,落实监管职能,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提高信用意识。

2. 加强各都市圈的交流合作

持续满足内部通勤需求,提升一体化程度,建设多层次、宽领域的交通体系。尽管互联互通网络格局已基本形成,但网络内部的交流沟通不够紧密,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与联系,促进产品与要素流动,形成高效循环体系。由于过于关注以北京、天津、石家庄为核心的都市圈,导致增长极内人口比例大幅提高,各种“城市病”亟待解决。因此,京津冀城市群应该加快发展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以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优化产业和人口布局,完善城市职能,加快城市发展。

3. 加强总体全面规划

第一,在都市圈的空间领域内进行科学界定,选择核心城市时要充分考量城市内人口规模、辐射效应、影响力与经济总量、发展潜力、供需关系。第二,从国家角度出发,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发展竞争优势,实现升级转型,根据京津冀发展现状与优劣势,针对具体情况、结合实际进行总体方案的规划与落实,发展有特色的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张明,魏伟,陈骁.五大增长极:双循环格局下的城市群与一体化[J].中国图书评论,2021(07):129.

[2]孙久文,高宇杰.新发展格局与京津冀都市圈化发展的构想[J].北京社会科学,2021(06):95-106.

[3]孙久文,宋准.双循环背景下都市圈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山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03):179-188.

[4]贺灿飞,王文宇,朱晟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产业空间布局优化[J].区域经济评论,2021(04):54-63.

[5]焦方义,张东超.新型城镇化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机制与路径[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9(04):1-7.

[6]周玲玲,潘晨,何建武,李善同.透视中国双循环发展格局[J].上海经济研究,2021(06):49-61.

[7]李鸿阶,张元钊.全球经济形势新变化与中国新发展格局构建[J].当代世界,2021(06):11-16.

[8]张明,魏伟,陈骁.五大增长极:双循环格局下的城市群与一体化[J].中国图书评论,2021(07):129.

(作者简介:天津商业大学)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协同发展新型城镇化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