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之人物传记
2022-05-30李代明张勇
李代明 张勇
解题技巧
人物传记类文章一般选择古今中外那些内容丰富且思想性强、反映社会时代风貌特点、体现人类精神品格的人物传记、回忆文章、悼词、墓志铭、评传等现代文传记类作品作为阅读文本。其传记主人公大多为中外历史名人,如著名政治人物、科学家、艺术家等。在阅读时,应该注意三看:
一、看传主经历,概括传主精神品质
人物是构成人物传记的主体,如果没有人物也就不成传记,所以人物是传记类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把握人物形象是接近传记文章主旨的一条必经之路。在阅读过程中,应该抓住传主做了什么事情、为何做,以及做事过程中的细节,进而概括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精神品质体现在传主所言、所思、所行,以及他人的评价,因此我们应密切关注传主的言行,通过言行概括传主经历和品质,即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体现了他什么品格、作者有什么评价、这事产生了什么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启迪。常见的传主品质有:(学识)学贯古今、知识渊博;(品质)诚实谦虚、严谨执着、超凡脱俗、精益求精、专心致志、淡泊名利、友善他人,等等。
二、看传记语言,品味语言表达魅力
语言是文本的核心,没有了语言,文本也就无法存在。不同类别的传记具有不同的语言特点,我们应该总结和分析这些特点,并且結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具体题型有字句含义题:解释字词、回归原文是否有特定意思、情感把握;语句理解题:理解句子的表层和深层含义、作者引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语言赏析题,等等。
三、看传记手法,领悟作品艺术特色
写作手法可分为修辞手法、表达技巧、表达方式三大类。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表达技巧有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传记采用的写作手法有时空顺序、类比对比、抓住人物特点描写、首尾照应、妙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模拟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蔡元培: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1916年,蔡元培是应教育总长范源濂的电报回国的。这位他当年的旧部言辞恳切:“国事渐平,教育宜急。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当时的北大还是老样子,是个“臭虫窝”“大染缸”。对于北大这种状态,几任校长都无能为力。或许是“国事渐平,教育宜急”打动了蔡元培,这与他这么多年来教育救国的奋斗历程不谋而合。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踏入北大。从此,北大这一潭死水掀起大波澜。蔡元培开始了他一生最为辉煌和伟大的教育改革。先生在此,北大重生。他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术为天责的前提下,他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随后,陈独秀来了,胡适来了,梁漱溟来了……一时间,北京大学集合了当时最优秀的学术头脑。
蔡元培留学德国,发现德国的大学管理十分民主,而且,他发现学校不会因为校长的去留而出现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大的波动,因为学校是由教授来管理的,校长和各学科长由教授会公选出来。
早在1912年,蔡元培起草颁布的《大学令》中就提出教授治校的相关内容,如第十六条提出:“大学设评议会,以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互选若干人为会员,大学校长可随时召集评议会,自为议长。”
蔡元培来到北大当校长时,北大仍没有评议会,因为当时的教育部始终不允许成立。这次蔡元培据理力争,得到当局的同意。在北大的第一年,蔡元培就制定了《北京大学评议会规则》,组建了大学评议会,作为学校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以让更多的教授议决立法方面的事。随后,北大评议会决定在北大各学科(系)设立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工作。
从此,旧北大官僚衙门般的管理体制被教授治校的体制取代。经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的洗礼,北京大学脱胎换骨。蔡元培被誉为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蔡元培成功地革新了北大,他的办学理念深得高等教育界的认同和效仿。蔡元培之后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在任期间始终奉行蔡先生的办学理念和主张。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抗战后期筹划复校时重温蔡元培的经验,刻意模仿。
直至今日,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往事仍被反复提起,后人渴望予以复制甚至超越,但人们往往失望地发现,有很多无法复制的东西,比如先生的人格魅力。
他是一位谦谦君子,但仍时有金刚怒目的一面。1922年10月,北大发生了“讲义风潮”,蔡元培的校长室外聚集了几百名学生,起哄呐喊,要求废除收取讲义费的决定,蔡元培对学生破坏纪律十分生气,他向学生吼道:“我跟你们决斗。”直到逼得学生慢慢散去。
更多时候,先生是个“老好人”,冯友兰、罗家伦在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到聆听先生的教诲时如沐春风的感觉。蔡元培经常写介绍信,哪怕只有一面之缘,只要有一技之长无不相助,其提携后辈之心让人为之动容。
在混乱的民国时代,争名逐利、爱财弄权是时代的底色。蔡元培是开国功臣,是教育总长,是北大校长,是中央研究院院长,足可谓位高权重,但大先生蔡元培竟没有自己的房子。
从绍兴山阴县笔飞弄走出来,求学、入仕、从教、革命、游学,到回到教育,蔡元培怀着救治病中之家国的热切,努力培养大写的人,为时代营造风气。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相关链接:
①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教育领域。孙中山先生也从北大改革中受到巨大启发,认识到思想学术带动社会政治变革的内在规律,于是他后来大力改组国民党,采取切实举措,为国民党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见,北大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改革影响到中国社会层面的变化。
(摘自《我们怎样才能更靠近蔡元培》)
②在北大改革中,祖父遵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他主张,“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任他们自由发展”。为了扭转北大的学术风气,祖父凭借其渊博的学识,融合中西文化的眼界,以兼容并包的用人方针,使北大聚拢了一批学有专长的教授。
(摘自蔡磊砢《我是祖父的追随者》)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蔡元培一直渴望“教育救国”。1916年,教育总长范源濂邀请蔡元培回国主持北大,这与蔡元培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欣然应邀。
B.蔡元培努力改革学校的管理方式。他起草《大学令》提出设立大学评议会;任职北大时,不顾教育部反对,组建了大学评议会。
C.在北大改革中,蔡元培主张的开放、包容,并非没有限制。各种学派首先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才听任它们自由发展。
D.蔡元培治理北大,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他借鉴德国民主管理大学的经验,由教授管理学校,大学评议会规划各学科的工作。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元培是一位谦谦君子,但在处理特殊情况时,也有自己的底线。他面对不守纪律的学生,毫不退缩,最终使“讲义风潮”平息。
B.蔡元培为了让北大获得“重生”,在治校理念上,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更重视教授治校,因此延揽积学与热心的教员。
C.蔡元培通过改革,改变旧北大官僚衙门般的管理体制,使北京大学脱胎换骨,进而也影响到中国社会层面的变化。
D.蔡元培的治校理念深受同仁赞许,北大校长蒋梦麟,在任期间始终奉行蔡先生的办学理念和主张。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抗战后期筹划复校时重温蔡元培的经验,刻意模仿。
3.蔡元培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见本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