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类招生+书院制”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

2022-05-30陈春晓尹鹏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8期
关键词:积极分子书院学生党员

陈春晓 尹鹏

[摘           要]  “大类招生+书院制”模式成为近年来诸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选择。大学生党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关键核心,在“大类招生+书院制”模式下,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需要学校、书院、专业院系之间建立有效联动机制:学校层面加强党建工作的顶层设计,书院层面重在为大类培养阶段的学生党建工作创造条件,学院层面重视专业教育期间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作用,最终加强学校、书院、学院党建工作的有效衔接,形成育人合力。

[关    键   词]  大类招生;书院制;大学生党建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8-0169-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本科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在国内高校已成为改革主要趋势。在开展通识教育的有效实践中,书院制建设越来越满足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和学分制选课制等改革的需求,“大类招生+书院制”模式成为诸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选择。但教学培养模式改革在更好地服务于立德树人任务和目标的同时,也带来了学生教育教学体制、机制的深刻变革。尤其是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关键核心部分——大学生党建工作,在“大类招生+书院制”背景下,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与困难。如何以学生党建工作为突破口,探索解决大学生党建工作全过程培养教育中的衔接关键问题,强化大学生党建工作和其他育人工作的互动促进,是高校教育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大類招生+书院制”

(一)大类招生

大类招生是高校为了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与变革,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探索。大类招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破单一学科专业设置模式,实行按学科大类招生,设置柔性专业方向和个性化、定制化培养方案,激发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动力与能力,拓宽基础、发展个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下,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探索“一人一课表”等开放选课、专业分流、育人导师等制度,建立“全校通修课程+学科通修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开放选修课程”的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完善和丰富第二课堂资源[1],建立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教学体系,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学校能更好地统筹协调、合理配置校内各单位师资、资金、设备等教学资源,有利于构建新的学科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

(二)书院制

国内实行书院制的高校大致分为三种管理模式: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代表的住宿制书院模式,以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为代表的通识教育和大类招生模式,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精英教育模式。无论哪种模式,现代大学书院制积极回应了大类招生背景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班级的组建模式、课程教学的组织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大量出现。而书院制直接指向了本科人才培养“专业教育至上”、通识教育弱化、全面素质培养不够等弊端,在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的教学组织中培育出具有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社区班级组织,面向未来、关注个人,推进通识教育、促进师生交流、增强社区文化熏陶,为不同学科交叉融合、跨界培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更好地承接、呼应了大类招生背景下的本科教学组织创新。

“大类招生+书院制”模式下,书院、学院共同育人、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协同工作,同时整合学校其他部门、单位的育人力量,构建“全师育人、全程培养、全校协同”的育人体系,打造以学生为中心,以书院为载体,以学院为主体,相关单位、部门广泛参与的“矩阵式与人共同体”。

二、大学生党建工作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的核心,大学生党建工作凝聚渗透到工作的方方面面,有效凝聚起青年学生的力量与智慧,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青年学生在思想行为上起到目标导向和约束规范的作用。

(一)提升推动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

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已不再停留在党员发展、学生党组织建设等基础工作内容,实质上已覆盖到育人工作的方方面面,并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它强调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将党的教育覆盖面从学生党员扩大到普通高校学生,传播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注重学生思想和行动上的入党。而“互联网+”时代,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2]。对于大类培养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党支部缺乏有力抓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建教育活动吸纳更多的青年学生参与进来,对学生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无形之中增强了党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目标导向作用:理想信念坚定,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00后”大学生是新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思维敏捷、个性突出、独立自信、思想开放,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前沿科技,也更容易受到信息和思潮多元化的影响。作为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共产党,其理想信念指引着中国人民的前进方向。高校在开展学生党建工作过程中,将党的理论知识、价值信仰、思想观念、目标宗旨通过系列党课、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传递给青年学生,从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培养,到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贯穿着理想信念教育。同时,党员发展既坚持基本条件,又结合学生特点制定要求,以思想政治觉悟、综合素质能力和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等为考核重点,对学生思想言行都具有导向和约束作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大类招生+书院制”背景下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不同培养阶段基层党组织之间党建工作的衔接问题

大类招生背景下,随着学生党员、党员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因教育管理单位改变,组织关系也因党员的流动发生变动,进而产生了不同基层党组织之间党建工作的衔接问题,是“大类招生+书院制”背景下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如培养不同书院的党员发展时间、培养内容与具体标准不同势必造成学院党员发展与教育衔接上的困难,对专业院系来说没有参与前期的考察培养,对低年级阶段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满足发展条件的学生前期思想情况了解较少,可能会造成后续发展过程中的偏差;对大类培养阶段,一年级时期年满十八周岁方可递交入党申请书,因此书院党组织中一般没有学生党员,造成在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过程中缺少高年级学生党员作为培养联系人定期开展教育活动,而书院党组织中的入党积极分子体量庞大,无法做到精准教育培养。

(二)学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问题

目前,大一新生中极少有学生党员,绝大多数学生到大学二年级即专业分流之后才能发展入党。大类招生背景下,“一人一课表”使得传统的年级和专业班级的概念被模糊,同一支部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可能来自不同的大类行政班级。缺少了前期的集体生活,党支部或党小组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被极大削弱,支部成员之间缺乏充分的信任关系,归属感不强、担当协作精神不足。此外,在专业分流过程中,由于专业建设水平、冷热程度不均、学生选择意向不定等因素,客观上导致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在不同学院、专业之间的不平衡,造成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三)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问题

1.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和管理的连续性问题。专业分流必然导致培养教育主体的转变,但在已经实行“大类招生+书院制”的高校中,专业院系与书院制建在党员培养、教育和管理尤其是组织关系转接过程中容易出现相互配合不默契、职责不明、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给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和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2.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充分。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所在大类行政班级因专业分流而散开,前期阶段的班团概念和意义被淡化,党、团、班建设相对分离,学生党支部建设在团支部和班级的引领作用不强,学生党员在班级、团支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影响良好班级氛围的营造。

四、“大类招生+书院制”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途径

(一)学校层面:加强党建工作的顶层设计

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学方向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面临国家发展新形势、新阶段下促进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大类招生背景下,无论是书院还是学院,都承担起育人工作的具体环节,学校的顶层设计与规划更显重要。做好学生党建工作和党员发展规划,厘清各教育单位职责定位,已经实行大类招生的一些高校都对此进行了实践探索,形成了制度性文件措施。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台了《书院和学院共同育人实施细则(试行)》《九支队伍进书院实施方案》《大类招生背景下“双院”大学生党建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厘清了书院和学院党组织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的职责定位和工作衔接问題。

(二)书院层面:为大类培养阶段的学生党建工作创造条件

大类培养阶段,书院党建和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它是学校学生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的基础。除了学校提供财力、物力和政策上的支持,书院可依托学生社区开展系统化社区党团工作,加强思想引领、服务学习生活、助力社区治理。

1.书院成立功能性社区党组织,社区范围内建立跨支部、跨学院、跨专业的党建活动阵地,依托辅导员工作开展教育活动,并为学生党员开展活动提供必需的场所、设施、物资保障等。

2.发挥书院团工委、基层团组织和青年团员的作用,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实现引领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的作用。

3.书院做好培养记录,从思想觉悟、理论学习、专业知识、作用发挥等方面全面记录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学生党员的培养成长情况,方便学院更为深入、全面地掌握学生转入前和培养过程中的政治、思想及各方面表现。

(三)学院层面:重视专业教育期间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作用

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关键在专业学习阶段,且学生发展入党大多在专业学习阶段,因此,必须加强专业教育阶段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党支部建设。大类招生条件下,专业院系负责高年级学生入党申请、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所有预备党员的接收与教育管理,缺乏低年级阶段的教育主体作用发挥。因此,专业院系基层党组织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在大类培养阶段提前介入开展工作,可利用专业导学、党员领航、主题党日活动等有效吸纳低年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参加,能掌控其不同发展培养阶段的情况。

2.在大类培养阶段学生党建工作的基础上,结合专业院系的学科特色与优势,进一步加强学生党员的业务和专业素质培养,结合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组织开展党内生活、理论学习和主题教育活动。

(四)加强书院学院党建工作的有效衔接

“大类培养+书院制”条件下,由大类培养到专业教育,由书院到学院,学生基层党组织之间关于学生党员教育、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和发展过程的对接,组织关系、党建材料的转接,以及保持信息和沟通渠道有效连接[3]是学生党建工作的关键步骤,需要学校、书院、学院的协调合作共同完成。

1.学校需要统一培养内容与标准、发展流程与时间,规范党员发展过程中的档案归档和管理,以保证在转移过程中造成标准、时间上的不一致。

2.书院做好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全过程的记录。大类培养阶段,书院要做好学生申请入党、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与考察等具体工作的落实与记录,并将入党志愿书、谈话记录、推优材料、会议记录、培训情况、思想汇报等材料进行归档,并与专业院系通过辅导员进行逐一对接与关系转移。

3.书院、学院协同育人共同做好学生党建工作。专业培养阶段,学院党组织要加强与书院党组织的沟通协作,将学生党建工作纳入单位工作计划和进度安排中,书院要加强社区党建对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做到双院育人的有效协同。

参考文献:

[1]张美玲,李晓书,赵子涵冰.大类招生模式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与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2):86-90.

[2]余应坤.“六个为什么”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11.

[3]雷凯,丁金凤,周轶峰,等.大类招生模式下加强本科生党建工作的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17(5):90-92.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积极分子书院学生党员
朵云书院黄岩店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确定发展对象必须听取哪些人的意见?
白鹿洞书院记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你合格吗?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你合格吗?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浅谈做好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几点认识
新形势下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标准及其衡量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