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毅:在一针一线之间传递大明风华
2022-05-30
从设计一块布料开始,“85后” 中国香港设计师钟毅考证大量资料,希望把从明末以来遭受中断的汉服接续传承下去。2017年时,由他设计的汉服,代表着中国制造的复古时尚,登上了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
作品登上纽约时代广场
2017年5月,身着一件松花色明代汉服的林志玲登上了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在这个年均客流量1亿人次的“世界十字路口”,钟毅团队的原创汉服展现出了华夏民族服饰文化的精巧与雅致。“并不是特别设计的,就是我们在售的一款常规的明代女性服装。” 受到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邀请,这是钟毅的作品和创业经历第一次为人所知,那时距离他创立汉服工作室明华堂,已经过去了10个年头。
作为《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的分享人,林志玲在节目中讲述着汉服文化的精妙所在:“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服饰和礼仪,历来是一个民族最外在的文化传承。汉服,不是停留在明代王朝的旧衣,而是沿袭传统的时代正装。”
汉服的复兴分成两种模式,有的团队着重考证“历代服饰中一脉相承的逻辑”,复原历朝历代的经典服饰;也有的团队仅深挖一个朝代服饰的流变。钟毅团队就属于后者,他们对服饰的考证和制作聚焦于明代。
在今天,市场上对汉服的理解仍然存在着普遍误区,钟毅表示,首先汉服并非是“汉朝人”的服饰,而是跟随着中华文明从原始时代便开始不断延续与发展至明代的中国服饰,在对外与对内的文化交流之间,华夏服饰也经历着不断的传承与演变。
在钟毅看来,明代是汉服在历史中被迫画上休止符的所在。自明以降,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紧接着,随着西方列强的炮声,西方流行的服饰文化也开始影响着此后中国人衣着的方方面面,甚至直至今日。钟毅希望在断掉的地方接续上,把珍贵的汉服传下去。同时,由于明代距今较近,丰富的考古成果、文献资料和写实性绘画,都使得对汉服形制的考证与重拾完全可能。
专注于汉服15年,钟毅觉得“汉服不应该是陈列在博物馆中遥不可及的文物, 而是现代人能按自己身材定制,能穿在自己身上的服饰”。
努力钻研断代的汉服文化
彼时是2007年, 互联网还不太发达,找资料存在着不小的难度。泡博物馆、逛图书馆,钟毅尽可能地搜罗资料。学习积累到一定的量,他开始手绘衣服的纹饰图样,之后再把它们重新用电脑绘制出来,成为后续面料生产的素材。
除了服装的形制外, 钟毅把大量的心思花在布料选择与纹饰设计上。团队首先考虑当时的人用什么样的材料制作衣服,例如,在山东济南的孔府,就保存着明代纱罗面料的衣服,借由文物,他们判断出古人在面料选择上的偏好。团队先后选用过暗花绸、棉麻纱、织金缎、妆花缎、暗花纱和织金妆花纱等不同的材质进行制衣。其次,钟毅最关注布料上的纹样,纹样考证不周,制作出来的汉服就如同没有灵魂,经不起细看一般。
在钟毅看来,汉服面料上的纹饰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对应着当时的社会发展形态。例如,明代龙袍上的龙,流行四合如意云纹样,它在明初和明末存在着不同的形态。“明初王朝初建,百废待兴,反映在服装上,花纹就显得不那么精美。随着时代发展,明中期的纹样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及至明末,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服装上的图样越发饱满奢华。”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汉服成为王朝的兴衰与变革的缩影。
钟毅每年都亲自和团队一起参与设计工作。说起令他满意的一款,他选择了新近完成的一件晚明风格“富贵蟒·云肩通袖·妆花织金纱袍”, 解读一件衣服中蕴藏着的文化巧思。“晚明时期的蟒袍,蟒头体积巨大,巨蟒从肩膀横跨至几乎腹部位置追逐龙珠而去,呈泰山压顶、翻江倒海之势,气势恢宏,视觉冲击力强烈。”
孤注一掷,为心中所爱花费时间精力
也许每一个坚持心中所爱的创业人士,都有着心酸的过往,钟毅的创业经历也并不顺利。回忆起10多年前的艰苦时期, 他淡然表示:“就是随随便便,一日三餐,把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研究和设计上。”复原汉服,有人按照古画或文献中的服装做仿制,也有人在面料纹饰设计以及色彩搭配上创新,意在美观好看。钟毅的做法属于后者,因而设计是工作流程的重中之重。
大学毕业没找工作,钟毅开始全身心做汉服。“第一笔启动资金靠家人和朋友赞助;妈妈在精神上支持我,爸爸并不看好,但给我打了5万元,凑起来总共6万元。” 他记得自己曾经孤注一掷的勇气,却无法将艰苦岁月的细节还原出来。
起初,钟毅自己剪裁制版,经朋友“汉阿姨”介绍,请来资深裁缝薛师傅夫妇,专攻裁剪和缝制,汉服以平面大片剪裁为主,一刀不慎,则整片面料全毁。如今,薛夫妇依然是主刀师傅。让钟毅印象特别深刻的,当时他接到的第一份汉服订单, 是来自于北京的一位女顾客, 之后又有一对新加坡的华人夫妻,专门定制了两套大红色的汉服作为婚礼服,这都让他倍受鼓舞。
2020年开始,疫情的蔓延也给服装的设计和制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批量制衣的成衣工厂,工人师傅流水线作业,只需要按照标准缝纫。然而手工定制的汉服,每位客人的身材、款式要求都有所不同,工人师傅不仅要掌握缝纫技巧, 更需要有不同形制服装时的应对。钟毅觉得能作出专业的衣服,就必须花心思培养专业的师傅。“最久的一次,工人培训了半年才上岗,其间工资照发。”钟毅觉得在现在浮躁的社会中,敢于承受经济风险,肯舍弃惯有的流水线作业习惯,埋下头来重新钻研一门新手艺,首先已经非常值得尊重。
手工设计一款衣服需要不断测试打版,推倒重来。一个设计方案推出后,反复修改七八次,調整色彩搭配,对钟毅团队来说是家常便饭。随着团队对明代服饰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除了每年雷打不动设计新款服装外,钟毅也将心思放在了配饰上,试图还原出古人发饰妆面、穿搭配饰的完整风貌。
打造原创纪录片,科普大明衣冠
如今, 钟毅的团队已经形成了规模,钟毅在网站上开辟了一块独特的视频展示专区, 想通过团队多年的积累,希望借由多媒体影音手段,提高汉服文化在人群中, 特别是年轻人中的触及度。由钟毅团队原创的纪录片《大明衣冠》已经在官网上更新了四集。钟毅邀请了大学时期就已结识的老朋友、明代服饰研究员董进老师做解说嘉宾,董进老师不收分文, 全凭热心奉献。“天微亮, 一位大明官员按制度穿戴起朝服。作为衣冠上国的一员,这必定是不平凡的一天。”纪录片的第一集《朝服》,在画面中还原着一位明代万历年间的官员从晨起梳妆开始的故事。
在前两期的视频中,钟毅选择了明代服饰中具备代表性的朝服和命妇礼服作为开端, 以生活化的场景展示,介绍明代人的服饰文化。为了能更好地传达出主题与情感,钟毅亲自为每一期都专门制作一首原创音乐作为配乐。钟毅不仅是导演、编剧,一期8分钟的纪录片,他亲自承担了拍摄、剪辑、后期、布景设计、作曲等多方面工作。
通过钟毅和团队的努力,他们将每期视频的制作成本控制到最低,即便如此,仍造价不菲,耗时数月至半年的筹备才能完成。“我们希望能为汉服的推广和普及,发挥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