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在研究生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2022-05-30祝桂花钟新梅曾智王绪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8期
关键词:病理学研究生微课

祝桂花 钟新梅 曾智 王绪明

[摘           要]  病理学作为基础与临床联系的纽带,是重要的基础医学学科之一。研究生如何熟练掌握病理学相关知识并合理运用到临床工作中,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并亟待解决的教学关键问题。新时代,在培养素质化、高质量科研创新型、应用型杰出医学人才的要求下,新的教学手段层出不穷。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应运而生,其应用于研究生病理学教学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以及研究生课程的开展。

[关    键   词]  微课;病理学教学;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2)28-0049-03

病理学作为临床医学生均应掌握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是一门探究疾病病因、发生发展、病理变化和疾病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是基础知识向临床技能转变的源动力,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及实践、技能,并将其所学知识合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仍是病理学教学的主要目标[1-2]。目前,大多数院校对研究生病理学教学的主要方式仍是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着重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却忽视了研究生实践操作、技能、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3]。微课,一种内容“短小精悍”、简洁明了的新型教育形式[4],“课微而效不薄”,它可将重点、难点、疑点和拓展内容制作成3~5分钟的微视频课程,与线下面授课程相结合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时间、地点的教学限制,能够提高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5]。微课能够反复学习,课时短但效果佳,不仅能有效提升病理学的教学效率,因其内容多样、主题突出,还有助于研究生个性化、综合性发展。

一、研究生病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重复、滞后

病理学作为医学课程中的中间层次学科,是紧密衔接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理论知识的重要学科,其内容不仅以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等基础学科为基础,还同内科学、外科学、诊断学等专业医学学科相联系,涵盖了人体各大系统庞大的知识量,内容相对空洞,想要将其学好、学透,做到融会贯通并不容易[5]。目前,各大院校仍缺乏统一的研究生病理学教学用书,教学大纲也暂无统一要求。教学内容因各任课教师的主观因素影响缺乏系统性、完整性,或因各任课教师的侧重点不同,造成知识点分散,相互之间缺乏联系[6]。更甚者,病理学教学内容滞后,授课内容未进行更新,知识点陈旧,只是对本科病理课堂知识的横向拓展,不仅不利于研究生及时掌握相关学科学术及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还将导致研究生的实际教学内容落后于其高质量、综合型的人才培养要求[7-8]。

研究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作为研究生培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研究生的教学课程中至关重要。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实验课时较少,实验环节薄弱,实验内容老旧,不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病理学的知识、疾病的病理变化及病理实验技术操作等[3]。研究生实验课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在于不同专业研究生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参差不齐,对于一些非临床专业的研究生,基础知识更是薄弱,缺乏对相应基础课程及实验技术的了解[9]。学生面对相同的实验内容及要求,要达到同样熟练的掌握水平,对于非临床专业的学生来说更加困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也很难消除这种差距。这种差距长期存在将导致研究生对所学实验技术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学习状态,不利于研究生实践及科研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式单一、乏味

目前,研究生病理学教学虽结合使用了图片、视频、动画、雨课堂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但作为辅助手段,并没有解决教学方式单一的实际问题,且教学的侧重点仍是理论知识讲授,本质上还是以教师为主的“倾倒式”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改革不彻底,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10-11],无法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形成被动依赖性的惯性思维,严重影响学生发散性及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师、生之间缺乏沟通,课堂气氛枯燥、沉闷,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3]。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虽是一种使用长久、有效的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能满足研究生知识储备的基本需求,但在资源共享、课时限制、学生参与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12]。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在面对庞大的知识体系时,课程内容经过有限授课时间的压缩,即使教师将各知识点紧密衔接,也很难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学生难以理解并掌握课程中的易混淆点、易错点及难点,教师也难以获得准确的教学反馈,无法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作出调整,从而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13],单一、无趣的传统教学方式急需革新。

二、微课应用于病理学教学中的优势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俨然已经成为当代学生获取知识的百宝书,人们习惯在碎片化时间里通过电子设备获取信息,随着生活条件的提升,手机、平板等设备逐渐运用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这无形中为微课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10,14],为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创造了条件。微课具有课时短、受地理位置限制少、方便在移动设备上反复观看、可应用性强等优点,其应用于研究生病理学教学中能有效提高研究生日常生活中碎片化时间的使用率[4,15]。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有利于研究生病理学课程的开展,提升学生学习的质与量。

教师可将微课视为是理论课与实验课课时的一种延伸和补充。在研究生日常生活中大量的碎片化时间里,允许学生相对自由地掌握学习进度,学生在课前可以自定步调进行学习,从而给予教学过程最大的灵活性[13]。在理论课程教学时,微课的应用有助于将教师为主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生生互动、研讨的互动课堂,教师作为引导的角色,确保各知识点相互联系的同时,着重为学生梳理难点、易错点、易混淆点、疑点和重点等难理解的部分,这种教学模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以达到复习、巩固、扩展和实践应用的教学目的[16]。在实验课程教学时,微课的应用可让教师转变为指导、启发的角色,保证了学生更多操作练习的时间,以便教师能及时纠正学生的不当操作和错误手法,致力于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及技能水平,毕竟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关键,加强实践、技能培养,有助于塑造高质量应用型医学人才。

微课的内容具有可控性,其内容依托于书本却不局限于书本,教师可根据专业型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的不同,制作具有指向性的教学课程。也可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将微视频课程分为基础知识、重点及难点知识、引申知识三种类型[13],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选择合适的课程学习,循序渐进,避免无效用功。这种分层次的教学课程设置使研究生的培养更个性化,富有针对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专硕、学硕或其他医学人才不同的培养要求,使各种类型学生的教学具有专业倾向性,为研究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微课复杂的制作过程需要收集、整理大量资料,筛选合适的主题及内容,运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处理教学图片及视频等,为了完成一个满意的微课,需要经过精细的打磨。所以说,微课的制作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综合实力的过程,有益于提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4]。

微课以短视频为主,主题明确,知识点突出且趣味性强,相较于枯燥的书本和45分钟的课程时长,大部分学生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高涨的学习热情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4,17]。微课学习时间灵活,内容形式多样,涵盖的知识类型广泛[17],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通过反复多次的学习,日积月累,所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可以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让学生觉得学习并不是一件难事,能够提高学生对疑难知识的掌握度,也有利于学生较快获取各方面、各领域的最新知识。微课做到资源共享后,学生也可在各学习网站上根据各自的需要、专长和喜好自主选择额外更深层次的课程学习,利用微课长效性、可重复性的特点,学生能够反复学习并达到相应水平[5,18],既增加了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度,也增加了所学知识的广度。微课的资源共享,也为较难接触病理专业知识的学生提高了一个学习及了解病理学的机会,有利于病理知识的普及。

三、微課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的不足

对研究生教学来说,为贴合更高标准的培养要求,微视频课程的制作应该更加精良,但微课作为事先录播的课程,在教学开展中具有很多不稳定因素,也有很多无法忽视的问题存在。微课与所有非面对面授课模式都存在共同的问题——诚信问题,如何杜绝作弊、作假现象,如何确保相关考核成绩的可信度及含金量,仍是教学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之一,也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众所周知,微课作为一种碎片化获取知识的手段,最是考验学生的自制力,学生使用电子设备学习时很容易被一些娱乐性的事情吸引,关注点不在学习上,易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10]。这无疑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大因素,这要求教师在合理把握学生学习自由度和灵活度的同时,采取一些方法来减少类似情况的发生,不然移动学习很容易就会变成休闲娱乐的时间。比如,在学生观看微课视频的过程中,设置自动弹出的测试题,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还能通过答题正确率的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17]。不然,过于自由、松弛的学习环境很容易滋生学生倦怠、懒散、烦躁、含糊等负面思想,学习热情不足,将严重影响学习效果[11]。

微课的使用,要求教师尽可能做到微课内容与相应线下授课内容紧密衔接,两者在内容上形成一个闭环式、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避免知识点的遗漏,以免出现学生对知识理解有误的现象。这不仅要求授课教师拥有庞大的知识储备,还要求教师有一定的临床实践经历,对年轻的教师而言,单独完成这项工作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这也说明微课应用对教师的高要求。同时微课教学对人员调配、资源配置、教学硬性条件等要求较高,教师要花费更多的课余时间去了解并掌握微课的整体规划、细节设计、实施、制作等技术,同时要考虑微课内容与其他模块的衔接性,准备多元化的学习资源[1,17]。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微课教学法未能全面开展、广泛普及的问题所在。

四、结论

基于微课的特点及其在教学中的确切优势,微课应用于研究生病理学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微课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课时不足、教学任务不能保质完成的困局[1],很大程度上也有助于研究生教学课程的实施,是提升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微课的碎片化学习方式更能满足研究生的学习需求,也有助于完成新时代背景下对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对提升学生及教师的综合实力均有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秀莲,富青,尹漾阳,等.微课在中医院校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21(8):113-115.

[2]张晨丽,张煦,胡燕.基于微课模式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2021(16):57-58.

[3]胡敏,韩要武,张道芹,等.基于学生素质培养的中医院校研究生《病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3):95-97.

[4]李欢玉,雷群泌.“微课”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J].经济师,2022(1):221-222,224.

[5]邢磊,甘宜军.利用微课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策略[J].吉林教育,2016(17):60.

[6]杜庆红,汤轶波,储著朗.关于提高中医学专业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20):324-326.

[7]关硕,齐超,刘洪臣,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31):78-79.

[8]叶晓力.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困境省思与进路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9(7):134-138.

[9]孙艳芹,叶瑞芳,李洪梅,等.病理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2):9-10.

[10]唐群,张熙,佘颜,等.移动微课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7):113-115.

[11]梁华,张娇娇,南鹏飞,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26):13-16.

[12]印媛君,陈勍,方燕,等.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生理学同步课堂的构建:创建传统课堂与网络教学同步化的新型课堂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5):68-69.

[13]石义鹭,康健,李馨,等.基于程序式教学理论的微课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在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1,35(6):758-762.

[14]李永泉,李彩丽,辛英.移动终端的“微课”在民族院校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初探[J].高教学刊,2021,7(34):116-119.

[15]吴耀松,莫赛军,陈玉龙,等.基于研究生微课的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的教学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22):41-43.

[16]祝丽玲,李兴洲,李杰.微课与翻转课堂自主学习模式在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21, 23(11):819-821.

[17]文剑辉.高校微课建设策略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16,37(11):123-125.

[18]林旭阳.基于微课的中职“三阶段七步骤”混合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观察,2021,10(46):77-79.

编辑 郑晓燕

①基金项目:2021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微课介导的肿瘤病理学研究生课程建设”(課题编号:JGY2021131;未结题,结题时间:2023.4);2021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病理数字化虚拟切片结合案例分析教学改革”(课题编号:2021 JGB290;未结题,结题时间:2023.6);2019年桂林医学院校级教改课题“临床案例引导式病理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JG201935;已经结题,结题时间:2021.12);2020年度武汉大学医学部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字化组织芯片在消化系统病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20025;未结题,结题时间:2022.8)。

作者简介:祝桂花(1997—),女,汉族,贵州六盘水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医学教育。

钟新梅(1995—),女,汉族,广西玉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医学教育。

曾智(1982—),男,汉族,湖北武汉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医学教育。

通讯作者:王绪明(1978—),男,汉族,湖北武汉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医学教育。

猜你喜欢

病理学研究生微课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WST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实施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