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地融合加深背景下的厂办大集体企业战略价值
2022-05-30杨宁
杨宁
摘要:央企与属地区域经济的融合不断加深,使得央企厂办大集体企业(往往进行了改制)因其特殊属性而在企地融合中具有难以替代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赋予该类企业发展潜能,也对地方经济和央企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以鞍山市、鞍钢集团及其厂办大集体企业(辽宁双鞍集团)为例,在系统梳理企地融合需求表现的基础上,结合央企厂办大集体企业的特殊属性对厂办大集体企业的价值进行了界定和识别,并提出了实现这些价值的有效路径建议。
关键词:厂办大集体;企地融合;价值
一、引言
厂办大集体企业是中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类型企业。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厂办大集体企业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转型,既取得了一些成效,也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厂办大集体企业的改制和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相关研究比较丰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厂办大集体企业本身出发,探讨向不同所有制形式改革的问题、转变战略方向及发展的具体措施等,如梁汝明(2018)探讨了收归国有、整体转让、混改、清算关闭四种改革去向的优缺点,张建起(2020)认为厂办大集体企业应突出思想意识和文化理念,谢冀馨、张萌(2017)提出改革后发展的核心是技术更新;另一类是从厂办大集体企业的外部条件出发,研究改革中的困难,提出国家、主办企业及市场等方面可以给予的支持条件等,如袁三亮(2015)分析了厂办大集体企业发展中的困难、问题和条件及影响其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秦岩(2016)分析了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中金融债务、成本等问题,并提出国家资金支持、拓宽融资渠道等建议,杜诚(2019)分析了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中主办单位的作用。尽管现有研究给予了厂办大集体企业足够重视,也对企业发展提出了各种建议,但对这类企业本身的价值尤其是积极性的价值还缺少足够关注。
事实上,央企厂办大集体企业无论其改制情况如何(本研究侧重研究已改制的央企厂办大集体企业),从其规模、历史贡献以及社会责任来看都是中国不容忽视的重要企业力量,需要从更加积极的角度对其发展价值以及实现路径进行考察和审视;国务院也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同意东北地区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批复》、《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来指导厂办大集体改革。新时期,央企和所在地方经济融合不断深化和强化,这为央企厂办大集体企业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本研究从企地融合的需求表现出发,立足于央企厂办大集体企业的特殊属性,对已改制央企厂办大集体企业的价值进行了界定和识别,并提出实现价值的路径建议,不仅对央企厂办大集体企业自身的发展赋能,也对区域经济增长和主体企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央企与所在地方区域经济融合加深的需求表现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央派驻地方企业(央企)由于所有制、隶属关系等原因形成了自身的“域”,导致其与地方相对隔离。但是,这种企地相隔的格局正在不斷打破,央企和地方区域经济的融合深化。中国经济的发展逻辑正在由追求效率向注重平衡转变、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由点的突破向全面协同转变、由倚重外贸向双循环模式转变;同时,中国经济处于产业结构扩张、产业链延伸、市场一体化、社会化大分工的发展阶段。各个市场主体和区域经济之间都在加强彼此的联系,努力形成集聚和协同的发展状态。这种大格局变化要求央企与地方区域经济破除“域”的限制,建立健全沟通合作机制,进而形成一体化、融合发展。在可配置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企地融合后整体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得到了扩大,提高了资源利用水平,产生“1+1>2”的效果,具有强大的发展潜能和活力。辽宁省鞍山市和其辖区的央企—鞍钢集团近几年提出并着力发展“双鞍融合”战略;本研究以“双鞍融合”战略为例,分析央企与所在地方区域经济在企地融合中的需求及其表现。
(一)央企对所在地方区域经济的融合需求表现
1. 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是地方区域经济基本要素之一,企业的生产建设也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支撑。随着央企与地方融合的加深,央企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会表现得越来越迫切。鞍山市已探明的铁矿储量在100亿吨以上,约占全国铁矿石储量的四分之一,巨大的铁矿资源储量支撑了鞍钢集团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铁矿石生产企业和原料成本最低的钢铁企业。
2. 对接所在地方企业的需求。长期以来,由于体制机制不同、隶属关系界限等客观原因,央企形成了一个飞地,与所在区域的其他企事业单位存在不同程度的对接不充分现象,导致其在本地的供需通道并未完全打开,市场未得到充分的开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深化,央企供应链和产品市场的很多环节需要当地企业的支持。疫情期间,由于海外钢铁需求骤减,鞍钢集团产品出口下滑,而另一方面,鞍山市本地的一些企业却因为原材料受阻而被迫停产;鞍山市政府从中协调,疏通了受阻的购销渠道,促成了鞍钢向本地企业的原材料供应,既满足了地方企业的原材料供应需求,更是帮助鞍钢开拓了本地市场。
3. 当地化产业配套功能。央企产业配套当地化的好处在于可以依托与当地企业的协作,提高自身的运行效率;同时,央企与当地企业分工,也有利于自身专注于主营业务,进一步节约成本。在鞍山市,大批钢铁原料企业、用钢企业、物流运输企业、钢铁贸易企业和亿元以上规模的钢材市场在钢铁产业链中与鞍钢集团环环相接、紧密关联。从专业化、提高效率、节约成本角度考虑,这些环节都由鞍钢集团自身来完成可能是非常不经济的,一些配套产业由本地企业市场化提供反而可能是最佳选择。
4. 满足职工社会服务需求。央企采取全国性的人力资源配置,若本地缺乏稳定和重要的社会服务,人力资源再生产的当地化会相对困难,影响职工的发展预期、归属感和企业人才的可持续性。央企职工加上相关的直系亲属数量庞大,对社会服务的需求量大,质量要求高。近年来鞍山市持续提升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和软环境改善是鞍钢集团在鞍山市的6万余员工能够“扎根结果”的有力保障。
(二)地方区域经济与央企融合的需求表现
1. 重大投资项目带动。地方区域经济以投资拉动内需、保经济增长为重要目标,而央企在投资能力、资金到位能力、项目落地效率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对于地方区域经济,积极争取央企的投资、寻求关键项目上的合作无疑是一个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双鞍融合”合作框架下,鞍山市积极争取与鞍钢集团投资共建六大产业园区,使央企的投资潜力得到开发,带动鞍山市重大项目发展。
2. 发挥产业龙头牵引作用。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区域产业集聚能力和对外承接吸引力,直接关系着一个地区主导产业能否长期稳定发展。央企往往是所在区域产业链中的龙头,具备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巨大的体量和高度的专业化能力,起到带动牵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的作用。鞍山市的钢铁产业链结构是以鞍钢集团为主、地方企业为辅,规模以上钢铁及深加工企业有75户,其中地方配套企业和民营钢铁企业在与鞍钢集团的产业协作中得到快速提升和发展。
3. 技术辐射区域企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讲,技术创新是重要的动力和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发挥着基础性和本质性的作用,深刻地改变着区域经济格局。央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往往高于普通企业,因而在引导和推动区域创新和技术进步中处于主导地位,利用技术辐射效应,带动区域内其他企业的技术升级和改造。借助于“智慧鞍山—智能鞍钢 智能制造产业与技术创新中心”项目,鞍钢集团的自动化、信息化、工业互联网和智能装备业务被嵌入到鞍山市的制造业中,使相关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升级的步伐。
4. 职工形成规模消费市场。在新发展理念和格局下,消费是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压舱石,也是地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动力。从收入水平来看,央企职工的消费能力在其属地内(尤其是二线以下城市)往往处于中上游甚至较高水平,再加上央企职工的鲜明标签和较大规模,使得央企职工形成一个数量多、具有一定身份认同感的高质量消费群体。鞍鋼股份有限公司(鞍钢集团主页板块上市公司)职工人数31512人,平均年收入约为14.6万元(数据来源:由鞍钢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企业年报),在鞍山市62%的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鞍钢股份有限公司职工总计年消费能力达到近28亿元,这不能不说是鞍山市的一个潜在的和重要的规模化消费市场。
三、厂办大集体企业的特殊属性赋予其特殊企地融合价值
任何社会事物都会有历史,历史对社会事物有内在的规定性,企业(尤其是厂办大集体企业)也不例外。厂办大集体企业因其特殊的发展历史而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殊属性,正是这些属性赋予了厂办大集体企业在企地融合中的多种价值。总体上来看,厂办大集体企业的价值可以界定为央企和所在区域经济之间企地融合的一个重要窗口和桥梁,而这个窗口和桥梁作用又可以具体表现为央企产业配套价值、职工社会关系价值、发展资源要素价值和兼有央地双向联系价值。
(一)央企产业配套属性及价值
厂办大集体企业建立之初主要从事主厂分派下来的生产计划,后来逐渐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形成了围绕主体企业的配套产业和劳务服务功能,保障央企的生产劳务、辅料供给、配件制造和产品加工。在企地融合逐渐深化下,央企希望其配套产业能够在当地以市场化的形式完成,以此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厂办大集体企业因与央企间高紧密性、高专业性、低约束力、低沟通成本的合作特点,在央企当地化产业配套功能的需求中发挥很强的作用。同时,央企与地方厂办大集体企业紧密合作,一方面有助于央企集中精力发展自身主营主业,在地方区域经济产业中更好地发挥龙头牵引作用;另一方面,使技术升级和创新在当地企业中被感知、运用和承接,带动区域的技术水平逐步提高。
(二)职工社会关系属性及价值
厂办大集体企业的产生背负了安置职工子女就业的社会责任,厂办大集体企业是央企的“孩子”,厂办大集体企业的职工,很大一部分也是央企职工的孩子。央企职工与属地内人口的亲缘关系和社会联系是央企人力资本稳定的重要因素。事实上,随着交通运输越来越发达,信息交流越来越便捷,人才的市场化流动程度也越来越大,央企保持人力资源稳定性的难度不断地提高。而人力资源的稳定性,尤其是科研人才、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企业家的稳定性对央企的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厂办大集体企业的职工人群往往比央企的更早融入了所在区域,其与央企人员密切的社会联系,是央企向地方融入的一种隐性却又十分关键的因素,有助于央企稳定人力资源、促进人员本地化。
(三)发展资源要素属性及价值
厂办大集体企业通过主办央企支援、后期自主购买、改制无偿划转等方式积累了一定的土地资源。由于形成年代早,积累时间长,厂办大集体的土地资源很多位于城区有利位置、交通要道或毗邻央企各厂区。根据实地调研,辽宁双鞍集团有23户重点企业(包含集团公司),合计拥有土地面积约300亩,直接经济价值约为3亿元,到市中心距离在3公里以内的企业有11户,3至5公里的7户,5至10公里的5户。在城市功能需要不断完善、扩展用地指标日趋缩紧及央企业务扩张对用地需求增加的情况下,不论是央企还是地方政府对土地的利用都由过去的大刀阔斧向更加精细化转变,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厂办大集体企业可以利用资源要素价值,加入央企和地方区域经济的产业合作。
(四)兼有央地双向联系属性及价值
厂办大集体企业的历史来源决定了它与央企存在天然的密切联系,而厂办大集体企业的改制、成为独立的市场化主体又使得它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变得愈发紧密;(改制)厂办大集体企业因其特殊的发展历程而兼有了央地双向联系的属性。利用这一属性,厂办大集体企业作为央企和地方合作中间环节的一个纽带,在企地融合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例如,央企可以通过与厂办大集体企业的联系而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生对接;厂办大集体企业拥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人才,可以成为央企发挥投资带动作用向地方投资的目标企业;同时,利用厂办大集体企业与央企人员间密切的社会联系,通过邻里效应带动央企职工的大规模团购,促进央企职工在本地的消费。
当然,每种价值在企地融合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强弱会不尽相同,所表现出的重要性也有所差异。企地融合中厂办大集体企业的属性及价值和发挥作用的能力比较见表2。
四、实现改制厂办大集体企业企地融合价值的政策建议
厂办大集体企业价值的实现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在新形势下找准定位、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央企和地方区域经济立足于现有资源,深化企地融合,实现央企和地方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协同发展。厂办大集体价值的实现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和支持,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一是要形成全社会统一的价值认知。无论是国家、地方政府、主办央企、厂办大集体企业、广大职工还是社会公众,要对厂办大集体企业的价值性、生命性、独立性和配套性建立正确的认知;在发展问题上不宜存在盲目的悲观情绪或“包袱”思想,要利用市场和政策的合力,形成全社会的融合氛围。
二是要加强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国家要对厂办大集体企业的后续发展提高重视程度;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厂办大集体企业在项目建设、技术升级、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和引導,如支持厂办大集体企业利用自身土地和产业基础优势承接飞地项目,为厂办大集体企业争取发达地区和标杆企业的技术扶持或培训,引导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参与解决厂办大集体企业资金困难,对厂办大集体企业技术研发给予适当补贴等。
三是主办央企要发挥带动作用。主办央企要对厂办大集体企业在转制后短期内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帮助厂办大集体企业尽早从改制前的需要“输血”和“依赖”转为主动“造血”和“独立”;同时,重视由于历史原因而产生的特殊的企业联系属性,通过企业间历史文化的关联性,产生凝聚作用,赋予共同的归属感。
四是厂办大集体企业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企业战略。厂办大集体企业要找准自身定位,整合优势资源,形成集团化发展模式;在人员机制、资金管理、市场开拓、研发创新等方面提供配合性的转型措施;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扎根地区和主办央企市场的同时,依托拳头产品和优质服务,向外部市场渗透和出击;加强对青年和骨干的培养工作,鼓励职工打破路径依赖和思维惯性,充分发挥“想事、干事”的创业热情和工作能力,激发企业内在的创新、创业活力;依托服务央企的品质保障,树立企业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
参考文献:
[1]梁汝明.浅谈国网系统集体企业改革重组[J].2019(05):57-58.
[2]张建起.资源型国企厂办大集体改革发展路径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0,10(08):9-10.
[3]谢冀馨,张萌.智能技术对辽西经济区大集体制服装企业改革后发展的启示[J].西部皮革,2017,39(20):69.
[4]袁三亮.我国政府支持下的集体企业发展问题研究[J].财经界,2015(12):94+230.
[5]秦岩.集体企业改革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探析[J].财经界,2016(14):119.
[6]杜诚. 厂办大集体中主办单位的作用[J].老字号品牌营销,2019(05):57-58.
[7]巫媛莹,韩芳,刘璇斐.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1(16):50-53+69.
(作者单位:鞍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综合产业发展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