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动乐美觅课堂 培育创造新思维
2022-05-30杨璐
【摘 要】创造力是人类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音乐是一门极具创造性的艺术,音乐作品是作曲家的一度创作,音乐表演是演唱者的二度创作,音乐欣赏是欣赏者的三度创作。每一度创作都离不开人们对自身生活经历和音乐的结合,离不开应用丰富的想象力对音乐的再创造。培育创造力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基于音乐学科课程标准,依托于深度学习,并指向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创造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2)18-0164-03
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培养音乐家,而是要激发、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音乐教育是创新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设多维度、多元化的音乐教学活动,可以营造和谐、开放的音乐课堂,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与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启迪学生智慧,发展音乐创造力并培养其高阶的创造性思维[1]。
一、充分聆听,奇思妙“想”,启发创新思维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由情而动,由感而发,并具有抽象性、多解性、模糊性等特点。“听”占据着音乐课堂的主要地位,“想”是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根据自身经验和生活经历,自觉或不自觉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音乐作品中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根据音乐展开想象和联想,从而改变音乐作品本身的叙述对象,形成欣赏者的“再
创造”。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想”能提高学生想象的广阔性、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在流动着的音乐中,学生要以最具代表性的音乐要素为抓手,聆听并由此展开联想和想象。那么,如何利用音乐作为媒介,根据自身经验和生活经历,开展创造性想象呢?首先,通过体验作品中颇具特色的音乐要素(力度、速度、节奏、音色、节拍、音调等)感知作品的音乐风格,并对作者的情绪、情感作出判断;其次,在多元化、多维度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层层深入、逐步体验并感知音乐动机或主题旋律;最后,在反复聆听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展开想象,启发创新思维[2]。音乐的想象是自由的,但奇思妙“想”不等于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它必须源于音乐作品本身。
如人音版第六册的聆听作品《木偶的步态舞》是法国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创作的一首爵士风格的钢琴小曲,属于标题音乐,拉格泰姆节奏的加入使得作品的主题旋律炽热奔放。在音乐学习中,学生可以从“XXX XX”的节奏型入手,逐步熟悉作品的主题旋律,而后展开联想,塑造各自心中的音乐形象,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情景。如此,各种音乐形象便会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马戏团的小丑、赶公交的瘸子、山地越野车赛、落荒而逃的小偷、跳舞的机器人等。在音乐的浸润下,学生不受拘束地用自己的想象力塑造一个个音乐形象、音乐情景,用丰富的联想对音乐作品进行“再创造”,这是音乐作品的再延续,也是音乐情感的再升华,它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活力,也使得学生心中蕴含的一切美好的追求和渴望得以宣泄。
再如人音版第三册的聆听作品《海上风暴之夜》是格里格创作于1891年的管弦乐《培尔·金特》第二组曲的第三曲。作品为连续对比中段的三部曲式,#f小调,6/8拍,乐曲整体的情绪十分紧张、激动,全曲采用了配乐中最庞大的乐队编制。作品是由一个乐句主题发展、变化成为七个相对独立的主题。熟悉音乐主题后,在乘风破浪、体验求生心境的情境创设下,学生通过聆听求生的主题音乐,听辨旋律的重复出现并展开联想,感受小船在风暴中如何乘风破浪、奋勇向前,以及人们是怎样英勇顽强地对抗风暴。在音乐中开启无限遐想并感受奋勇求生、协同合作、直面困难的精神品格。
这样的“想”既是从音乐本身出发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堂文化氛围的营造,也是对音乐作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在增加学生文化底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二、大胆表达,谈天“说”地,发挥主体作用
音乐是人类对人与世界的感性描述和表达。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是用音乐的力量来促使学生感受生活,并引导其向善、向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说”是让学生叙说对音乐作品的感知,是基于对音乐作品的感知、体验、想象的理性认知。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基于音乐作品本身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提问、编故事等形式多样的“说”的活动。
如人音版第六册的聆听作品《木偶的步态舞》,在欣赏全曲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编出符合作品三个乐段的音乐情绪、风格的故事。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和理解对乐曲进行“再创造”,利用创造性思维对其进行“加工”。学生甲:A段,马戏团的小丑在表演抛球杂耍,场面好不热闹;B段,耍得正欢时,有个小丑的球不小心掉到了观众席,为了不影响演出,他悄悄地混进观众里开始了“寻球之旅”;A段,经过一番努力,球找到了,他又回到了舞台开始表演。学生乙:A段,山地越野车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车手们凭借着过人的本领突破重重障碍向目的地驶去;B段,突然,有一部越野车不小心驶进了无人区,那里荒无人烟、杂草丛生,车手是选择继续还是放弃呢?A段,最终,越野车又重新出现在赛道上,观众被车手的精神所感动,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
再如人音版第三册的聆听作品《海上风暴之夜》,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根据音乐要素和作品风格,结合自身想象,在音乐中感受并联想船上的人们奋勇求生的场景。小组A:人们惊慌失措,纷纷跑到夹板上,一位年轻的妈妈直勾勾地望向远处,怀里的小孩哇哇大哭;旁边的爸爸把自己的衣袖扯斷,奋力挥舞,以寻求救援和帮助。小组B:哭声、叫喊声此起彼伏,夹板上的人们乱成一锅粥。船长抓起帆绳,一声令下召集所有人齐心协力紧握绳子,升起船帆,共同抵抗海上风暴。
这样的“说”的活动不仅面向了全体学生,也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用,更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同时,这也是基于音乐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创新,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的突破。
三、联觉体验,灵机一“动”,培养音乐创造力
音乐教育家雷默认为,人们的体验首先来自外部刺激,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主观体验。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建立创造性的环境有助于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听觉、视觉的作用或知觉的反作用,表现于动觉的联觉体验来发展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学生的情感和肢体动作的有效结合,能让肢体与音乐融合在一起进行表现[3]。通过肢体语言表达,不仅能唤起学生的身体感知,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并提升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音乐课堂中,“动”起来的教学活动,可以把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体验与实践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如人音版第三册的聆听作品《海上风暴之夜》,学生可结合图形谱聆听音乐主题,并感受到以下情境:茫茫大海,漆黑一片,海上风暴,惊险万分。呼啸的旋风穷追不舍,风暴里的小船乘风破浪!船上的人们万众一心,一起紧紧地抓住帆绳,奋勇求生。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在呼啸的旋风中小船奋力向前的求生心境,随着音乐的变化,感知直面困难的精神和对生的渴望、对生命的敬畏。
再如人音版第五册的演唱作品《捉迷藏》,歌曲3/4拍,为四个乐句构成的二段体结构,曲调规整、旋律活泼轻快,把“春、夏、秋、冬”比拟成四个顽皮的小娃娃在玩捉迷藏游戏,形象生动,表现了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课堂呈现可以六人为一小组,围圈席地而坐,在歌声中踏上“四季之旅”。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交流四季的景色或特色,并合作探究、编排表演,在三拍子的韵律下,创意表现春、夏、秋、冬。小组A编创:春天柳枝随风摆动,春意盎然。小组B编创:夏天到了,小朋友们结伴在海边游泳、吃西瓜。小组C编创:秋风习习,漫天落叶,小朋友结伴走进大自然,收集落叶做标本。小组D编创:冬天寒风瑟瑟,海边的孩子还是这么爱大海,大家在海边玩累了,回家途中相拥在一起,相互取暖。教师以歌曲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聆听与律动中感受四季,在游戏与活动中展现四季,在歌唱与表演中拥抱四季,在知识回顾中点亮四季。同时,在探讨交流、合作探究中运用节拍编创出与歌曲主题相关的体态律动,富有创意地表现四季的绚丽多彩,从而强化对学生创造力的培育。
这样的“动”是一种很自然的音乐体验,在促使音乐教学持续优化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聆听音乐的专注力,提升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这也使得音乐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丰富了课堂内容,优化了教学方式,给学生一种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四、直观创作,绘声“写”影,提升学科素养
音乐记写活动是听觉主体对音乐记忆、再现的主要方式和音乐创作实践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多以线条、图形、音乐符号等文本形式作为学习结果的体现。学生在音乐记写活动中不受任何约束,自由想象、自由创造、自我成就。在音乐课堂上将自己对音乐的体验转换成直观的视觉形象替代物,这也是对音乐直观创作的“再创造”。
如人音版第七册的演唱作品《杨柳青》,学生先在教学活动中多层次地感受与体验,并为歌曲中的典型节奏“XX X0”选择合适的“柳叶”,再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联系音乐为记写卡中的“柳枝”画上符合音乐“柳叶”。又如人音版第三册的聆听作品《跳圆舞曲的小猫》,在多次游戏中聆听、体验A乐段中乐器模仿的“喵”声,熟悉旋律后随“喵”声引导学生富有创造力地为记写卡中的“小猫”画上“花衣裳”。再如人音版第一册的演唱作品《小青蛙找家》,在多维互动的教学下,学生掌握了“X X”与“XX X”的念白节奏,可通过小组合作在九宫格中根据青蛙的起点,用“X X”与“XX X”的念白节奏为青蛙设计路线,指明终点。
在音乐记写活动中学生创造性地记录音乐要素,从视觉上更清晰地把握音樂要素特征,同时也在音乐创作实践中,从形象感知逐步走向理性认知,创造性地感受音乐,从而在进一步发展音乐听觉的同时,培养音乐感知力及音乐创造力,提升音乐学科素养。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创新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说”“动”“写”,有助于学生打开思维、启迪智慧、放飞心灵,学生在遐想的同时,大脑也处于更具创造力的状态,这对学生音乐能力全面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育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和价值。因而,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能发挥育人的价值,培养有创新能力、审美意识和人生追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梁宝华.音乐创作教学——理念、原则、策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2]黄丽卿.创意的音乐律动游戏.[M].北京:心理出版社,1998.
[3]朱超.简论雷默音乐教育的体验四维说[J].中国音乐教育,2016(8).
【作者简介】
杨璐(1988~),女,汉族,福建厦门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