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2022-05-30李建荣
【摘 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民族归属感的重要途径。史料是学生近距离接触历史的媒介,教会学生正确运用史料可以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历史解释能力,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2)18-0054-03
史料包括文物、历史文件、历史记录、历史著作等不同类型,综合运用各种史料可以提升学生对历史的感知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充分的提升。
一、运用史料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是否集中直接关系着一堂课的质效,歷史学科的内容纷繁复杂,有许多细碎的知识点,如果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则很容易造成知识的割裂,不易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加入文物类史料,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增强学生对特定时代历史风貌的了解,便于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文物是一个时期审美、经济发展情况的集中反映,教师灵活地运用此类史料,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历史联想能力等。
如教学“经济体制改革”时,教师可以运用文物史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的基本史实,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为了突出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教师运用文物粮票导入新课。在上课之初,教师先展示不同时代的粮票,让了解的学生进行介绍,教师补充:“粮票从1955年到1985年在我国大范围使用,直到1993年才废止,大家知道当时为什么会大规模地使用粮票吗?”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回答。教师继续引导:“那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放弃了计划经济
呢?我们又是如何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起来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经济体制改革这一节,了解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用粮票进行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知识,让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与历史现实建立起联系,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展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
二、运用史料激发学生的实证意识
史料实证指的是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可信的史料努力追寻、探求历史的真相,以求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现实。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与历史解释、唯物史观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选择史料时要关注史料的真实程度,尽量寻找相对客观的史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这些客观的史料获得实证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如教学“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时,教师便可运用史料激发学生的实证意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唐朝建立与兴盛的基本事实,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在介绍唐太宗时出示了如下史料:“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泛指前朝灭亡的教训)。”“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得到治理)。”“征(魏征)每犯颜切谏(直言劝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并设置问题:“阅读《贞观政要》中的选段,思考唐太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之后教师组织学生翻译、讨论、回答。教师在出示史料时,要为比较晦涩的词语加上注释,以便学生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选择的三则史料与教材中介绍唐太宗的内容一一对应,如此设计,学生能够结合教材准确地概括出唐太宗用人、治国的态度,进而加深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认识[2]。
三、运用史料增强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历史解释是以时空观念为前提,以史料实证为支撑,以历史理解为基础,有意识地对历史进行理性而系统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叙述。历史教材的内容其实就是教育家、历史学家的一种历史解释。教材的编撰都是以一定的史料为基础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出示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史料,有利于学生通过史料概括历史内容,形成历史解释能力,深化对历史教材的客观认识。
如教学“北宋的政治”时,教师便可运用史料增强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本节课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经过五代十国的战乱后,统一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是符合人民期望的。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出示《旧唐书·李怀仙传》中的内容:“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籓臣,实非王臣也。”之后带领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概括唐末以来国家连年战乱以及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为学生系统地认识宋政权打下了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让学生在史料的基础上将唐末以来的社会状况用语言表述出来,提升了学生的史料分析与史料实证能力[3]。
四、运用史料增强学生多元评价历史的能力
历史包含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具有观念冲突的史料,可以增强学生多元评价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会学生多角度看待历史事件。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客观认识事物的能力,但是还缺乏一些包容性,在他们的认知里,非黑即白的理念很突出,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也比较片面。教师出示有冲突的史料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历史评价的多元化,学会以包容的心态看待他人。
如教学“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时,教师便可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多元评价的能力。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教师希望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因此,教师在总结本节课时先出示了不同观点的史料,有梁启超所言“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也有关于李鸿章“避战保船”等内容,然后让学生阅读与分析,并向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心中的李鸿章。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要史论结合,以便自己的表述更有说服力。多元的历史评价是学生客观认识历史的基础,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多种史料,带领学生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树立唯物史观。
五、运用史料帮助学生形成家国情怀
历史课堂承载的不仅是民族的发展历程,还承载着民族优秀的历史成果以及数千年来积累下的优秀民族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史料,让学生感受历史上优秀的人物品格与时代精神,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家国情怀,自觉传承优秀的民族精神与文化。
如教学“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时,教师便可运用史料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本节课的情感目标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认识到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在情感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出示了佟麟阁、赵登禹等英雄人物的抗战史实,让学生通过对其事迹的了解,体会抗日英烈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奠定了本节课的情感基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大量的史实加深了学生对抗战时期战争状况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家国情怀,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六、运用史料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通俗易懂又反映历史现状的史料,教师合理地将其穿插在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便于学生在历史考试中读懂题干,抽丝剥茧,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简单、反映教材史实的史料,也便于学生在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得出结论,增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水平。
如教学“秦统一中国”时,教师便可运用史料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秦灭六国的基本史实,让学生知道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以及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增强学生的史料分析及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大一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在上课之初先出示了史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并提出问题:“这段史料反映了哪一史实?”学生回答:“秦灭六国。”教师继续提问:“秦为了灭六国都做了哪些准备呢?”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继续提出问题:“王朝已经建立起来了,但应该如何巩固?阅读史料,看看丞相李斯是如何建议的。”教师出示史料:“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天子不能制……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出示了大量的史料,带领学生了解秦朝建立的相关史实,同时让学生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对秦初社会现状进行思考,加深了学生对秦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等政策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了这些法令的根本目的都是巩固统治,为学生之后解题提供了便利[4]。
七、运用史料增强学生的文科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历史等学科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增强学生的文科素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让学生有更广阔的视野来完成文科科目的学习。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概括、提炼能力,加深学生对时代整体风貌的了解,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历史客观性的认识。
如教学“盛唐气象”时,教师便可运用史料增强学生的文科素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盛唐气象的主要表现,增强学生对唐朝包容、开放的时代特点的认识,并利用相关的史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家国情怀。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很多唐诗,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诗歌详细介绍盛唐的气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教师在上课之初先让学生阅读杜甫的七言律诗《忆昔》,并提出问题:“大家通过阅读本首诗得到了哪些信息?”从而完成本课的导入。诗词也是一种特殊的史料,教师将其引入课堂,换一个角度进行解读,可以促进学生对诗词的全面理解,实现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的相互融合,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八、运用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史料,可以增强学生对时代风貌的感受,激发学生深入了解历史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学会从细节入手提炼重要的史实,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如教学“宋代经济的发展”时,教师便可运用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宋代经济发展的特点,增强学生对宋代商业繁荣的认识,利用史料增强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在介绍宋代商业这一知识点时出示了如下的史料:“八荒争凑,万国咸(都)通,集四海之奇珍,皆归市易……”“……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使人目见耳闻感到震惊)。”“夜市直至三更(晚十一点至凌晨一点)尽,才五更(早三点至五点)又复开张。”“其余坊巷院落,纵横数万,莫知纪极(终极),处处拥门。”并设置问题:“通过上述材料,你可以總结出哪些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将宋人的笔记散文《东京梦华录》引入了课堂,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了解北宋商业的繁荣,并利用《清明上河图》等文物史料,激发学生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想象,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古代文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总之,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史料的运用,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史料、提炼史料、归纳史料、总结史料,为高中历史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可以在历史课堂上开拓眼界,锻炼技能,获得学习能力与思想品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培.运用史料,让初中历史课堂更精彩[J].山西教育(教学),2021(10).
[2]赵浩栋.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探索[J].新智慧,2021(31).
[3]赵锦婷.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原则与方法[J].中学课程资源,2021(11).
[4]陶莎莎.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与应用[J].教书育人,2021(34).
【作者简介】
李建荣(1979~),男,回族,甘肃天水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