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历史思维的形成与培养研究
2022-05-30陆月月
【摘 要】近些年关于历史思维与初中历史教学的研究较多,历史思维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核心,这已经是历史教师达成的共识。在历史思维的引导之下,初中生对历史课本知识的学习不会只停留在浅显的理解记忆这一层面,而是能够根据历史现象探寻到更深层次的内容,从而将历史思维更好地运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文章尝试从历史思维入手,从历史思维的内涵、形成过程以及具体培养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思维;形成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2)18-0060-03
历史思维是近几年来初中历史教育中经常被提到的一个词语,几乎每位历史教师都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作为教学目标,甚至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但对于历史思维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一些教师不一定能够真正理解透彻。如何将历史思维的培养落实到初中历史教育中,仍然是当前历史教师面对的重要课题。日本著名课程专家佐藤正夫对于教学的结构有过这样的分析: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基准点就是目标。教学方法的最高基准点不是“内容”的范畴,而是“目标”的范畴。所谓内容是指实现目标的“素材性”基础,所以内容是受目标制约的。所谓方法是指接受内容(教材)以实现目标而应当讲究的对策,因此方法是受这一连串目标所制约的。这样,教学过程与其他一切教育过程一样,是借由以目标为最高基准点的“目标—内容(教材)—方法”这一独特的教育学范畴体系来铸造的[1]。由此可知,教学目标确实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那么,如何利用目标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呢?
一、辩证与质疑——历史思维是什么
关于什么是历史思维,各种解释层出不穷。笔者认为,要使初中生更好地形成历史思维,核心在于让学生学会辩证分析与质疑探索。这里必然涉及一个老生常谈的教学问题,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到底是知识的掌握重要还是学生的思维培养更重要。在素质教育实施了这么多年的今天,仍然有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灌输,这与当前还存在的“唯分数论”有很大的关系。当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讲解教材的时候,学生只会被动接受知识,缺少了主动思考的过程。显然,必须改变这种教学状态才能迎来教学革新。下面笔者从实际的教学出发,从两个方面来简单阐述什么是初中生应该具备并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的历史思维。
(一)辩证分析——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
“辩证”是日常教学目标中经常提到的,希望学生能达到的一种思维高度。但在实际课堂中如何落实却是一个难题,部分教师可能在课堂上会提及相关的方法论,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只是简单听听,没有落实到接下来的学习中。以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在这一课的一开始,首先要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大部分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直接原因)是林则徐虎门销烟,根本原因是英国要开拓海外市场,这是一场英国发动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换一个角度来分析战争的性质和战争爆发的原因呢?是否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来思考?这时就需要教师针对教材内容进行史料的补充,以启发学生。如可以从《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这本书中选取有关内容,让学生感受闭关锁国的清朝与当时的西方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到1840年,具有近代外交体制的英国与自称天朝上国的清朝格格不入,两个国家之间的外交谈判无法进行,最后英国以林则徐禁烟为借口发动了战争,因此英国一直不承认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一次侵略战性质的战争。这给学生提供了另一个思考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性质的角度,同时学生也可以进行其他角度的探索。
(二)质疑探索——全方位探索历史固化结论
初中教师在谈论今天学生的学习状况时总会有深深的无力感,认为学生思维不够活跃,学习僵化。但仔细思考,教师在其中要承担主要责任,学生的思维应该由教师来引导,所以教师在抱怨学生学不会的时候是否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呢?一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认为要以课本为主体,只是按部就班地将教材内容讲清楚,不深入思考知识背后所潜藏的内在逻辑和规律。长此以往,学生会产生厌倦的情绪,认为历史课就是死记硬背,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为改变这种教学状态,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去质疑探究[2]。
要充实历史课堂,教师应该将相关最新的历史学术成果及理念引入课堂,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开始,学生就开启了近代史的学习,历史教师教授给学生的结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但是国际上并未达成共识,其中近年来将宋朝作为中国近代的开端的观点广为流传,其渊源就来自日本史学大师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在其著作《中国史通论》中有系统介绍,主要从唐末宋初政治、经济、文化来阐述。那么在讲到这一结论时,教师就可以联系唐宋时期的历史来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史源”与“脉络化”——历史思维的形成过程
美国历史教育专著《像史家一般阅读》提及了这样的理念:“必须教导学历史的学生找到历史作者的史源,并将历史文献脉络化。”探究史源与脉络化乃是《像史家一般阅读》的中心,也是阅读专家们所谓的“特定领域素养”。如果这里所提到的“特定领域素养”指的就是包含历史思维在内的素养,那么思考以及教导学生实践探究“史源”以及“文献脉络”就是对历史思维的训练。由此可见,当学生能够寻找到“史源”并将其脉络化后,学生的历史思维自然而然就会形成。
(一)理解历史产生的过程
探究历史源头说起来通俗易懂,但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大而化之讲解方法理论,学生仍然无法理解,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技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可以利用教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书写身边的故事,从而解决“历史产生的过程是怎样的”这个看似简单但值得深究的问题。已然发生的历史无法改变,但随着时光流逝,必然会留下种种痕迹——档案、报刊、書信、日记等,这些材料作为历史亲历者对所见史事的记述,成为后人与客观历史沟通的桥梁。教师若能结合精心选取的材料,通过教学传达给学生,不仅有利于激发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也能改变学生对历史学科只需要死记硬背的片面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开展探寻“史源”的教学活动。
如可以开展以“寻找身边的历史故事”为主题的教学活动。首先,寻找老照片,讲述照片中主角的故事。设计这个作业的构想是,学生透过照片书写一段故事(或者说是历史),当学生完成后,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以下问题:每个人所交的作业究竟是“故事”还是“历史”?“历史”是否等同于“过去的事实”?这两个问题的难度较高,所以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启发引导的作用。经过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学生的思维会被调动起来。最后,学生对历史书写与历史事实有了初步的思辨:影响历史书写的因素有很多,如作者的看法、喜好等,所以我们所看到的历史书写已经是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文本[3]。在学生亲身参与活动后,能得出“历史”不等同于“过去的事实”的结论,从而理解历史产生的过程。
(二)探索“脉络化”的训练
历史不能重来,却能引人深思,发人深省。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从身边事入手,由老照片故事的书写、讨论,再到第二阶段史料文本解读讨论时,学生已经可以知道每一份历史文本不可避免地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知道了要想深入了解事件,必须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由此,当学生懂得如何去思考这些影响历史书写的种种因素时,也就理解了从历史的角度去审视和追溯历史进程。那么当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遇到探究性问题时,就可使用这一方法将历史事件逐步“脉络化”。这一史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不应仅仅局限在历史课堂上,更应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融会贯通,转化成内在的思维品质。
三、线性与发散——将历史思维培养落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一)线性思维——历史学习的基础
线性思维是一种比较直接的思维方式。在初中历史学科中,线性思维可以按照时间、地点、人物的单一思路来确定一个历史事件。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往往是由一个个的历史判断组成的。历史判断分为三个层次: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如果运用线性思维去认识历史事件,那么便只用到了事实判断,即通过史料来判断和认识历史事件。这是日常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学生易于接收,也是历史学习的基础。但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
(二)发散性思维——历史学习的核心
历史学科中的发散性思维是由多条线性思维组成的。发散性思维的重点不是让学生天马行空、毫无头绪地展开想象,而是在于掌握好庞杂的历史线性思维,建立起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掌握构建历史事件的联系的方法。以人教版的历史教材为例,初中阶段的历史教材是按照通史性脉络编写,高中阶段则是按照专门史的体例编写。可以看出,六年的中学历史学习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对初中学生来说,初中历史的学习在于阅读、理解、记忆,需要熟练运用所掌握的知识点,相对来说学习的要求不高。经过初中三年的通史性脉络学习,学生会对中国史和世界史有整体的感知,这就可以看出初中三年历史教学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历史线性思维。而高中历史教学更关注历史专门问题的探究,说明需要運用发散性思维。初高中历史教学一脉相承的同时又有差异性,初中历史教学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中的历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课程。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历史知识的难度超越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初高中历史在任务上有很大的差异,教学内容跨度较大,所以应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难题的最佳策略就是从历史思维入手。历史教师必须认识到初高中两个阶段教学任务的变化,初中阶段注重通史知识的积累,主要为量变的过程。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知识后进入高中,就会产生质变,学生的历史核心思维就能够得到体现。
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但是教材中的知识点太过零碎会导致学生记忆混乱。因此,适当地将线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落实在教学中,构建起具有完整脉络的知识体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史事,理解历史的进程。
当前历史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从整体角度思考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落实历史思维的培养对于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历史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课堂讨论,但却很难理解历史的意蕴。对学生而言,历史学科只是学校里的一门课,学生需要面对诸多类似的课程,要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历史学习任务,最好是让学生将课程中的历史思维方式融入生活。总之,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历史思维,提升理论修养,加强实践反思,在课堂上适当地进行补充和拓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参考文献】
[1]佐藤正夫.教学原理[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Sam Wineburg,Daisy Martin,Chanucey Monte-Sano.像史家一般阅读[M].宋家复,译.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6.
[3]纪业.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4).
【作者简介】
陆月月(1993~),女,汉族,江苏苏州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