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融功能视角的长三角绿色金融影响效应分析
2022-05-30汪君
汪君
摘要:金融功能主要有资源配置与风险管理兩个核心功能,从这两个角度剖析绿色金融对经济和环境的作用机理。基于长三角一体化的三省一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构建绿色金融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潜变量,建立面板模型,比较长三角不同地区绿色金融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的绿色金融尚在起步阶段,金融核心功能之一的资源配置功能尚未完全体现,风险管理功能负向作用大于正向作用;绿色金融在三省一市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加大绿色金融的投入,做好指引以发挥出绿色金融对经济和环境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金融功能;绿色金融;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一、引言
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一系列国际协作安排相继出台。1992年形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及在此框架下形成的《京都议定书》是两个比较具有国际约束力的合作机制,确立了全球温室气体维持在一定水平的目标。这两个安排直接促进了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形成,对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发展绿色产业是我国近年来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从201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到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一系列法律法规构成了绿色金融政策体系。2016年是中国和全球的绿色金融元年。学术界对绿色金融的研究也轰轰烈烈地开展。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夯实长三角绿色发展基础。目前我国对绿色金融的研究多是全国性层面的研究,区域性角度的研究较少,且缺乏对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性问题的探讨。本文回归金融本质,从金融功能的视角出发,试图理清绿色金融在促进长三角绿色产业发展、环境问题改善中的作用机理和效果。
二、文献综述
(一)金融功能与绿色金融发展
金融功能就是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及整个金融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推动作用。现有文献大多从市场与微观金融结构角度研究经济金融问题,最早提出金融功能观的Merton & Bodi(1995)认为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加稳定,金融功能的变化小于金融机构的变化,将金融系统功能分为三大核心功能:一是便利清算和支付;二是聚集和分配资源;三是分散风险。金融功能研究的核心思想在于金融机构和市场结构是不断变化的,而金融功能是相对较稳定的,金融机构和市场结构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环境,满足不同的目标而不断变化、组合以维持金融功能的持续运行。金融功能的稳定性表明经金融功能是研究金融与经济相互作用关系的主轴、核心与关键。
我国对金融功能研究较早的是白钦先,他提出“金融结构演进(质性与量性发展相统一)即金融发展”,及“金融功能演进(扩展与提升)即是金融发展”的金融发展理论。首次对金融功能在金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做了阐释。其在2006年又和谭庆华重新界定了金融功能,将金融功能分为基础功能、主导功能、衍生功能三个层次,将对金融功能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此后学者大多从金融市场角度和金融结构角度研究金融功能在微观层面的具体机理路径。韩廷春,白玉(2008)实证分析了银行和股市的金融功能与经济增长的Granger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公司控制功能、储蓄动员功能对部分经济增长参数具有Granger因果关系,而风险管理、信息生产功能则不构成经济增长参数的Granger原因。孙静,许涛等(2019)分析了市场主导和银行主导的金融结构的风险配置和管理、信息处理和传递及公司治理功能在促进技术创新上均有较为明显差异。孙静,许涛,俞乔(2019)等对不同金融结构促进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金融体系能通过风险管理、信息处理、公司治理三大功能实现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现有金融功能的研究还处在理论研究阶段,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还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实证研究较少。大多都是对金融发展的评价及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金融功能理论在绿色金融领域的研究较少。易传和,张琴玲(2011)认为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通过绿色信贷机制实现服务低碳经济的资源配置功能。彭珊(2019)通过构建基于金融功能的绿色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发现,资金融通和储蓄投资转化是现阶段绿色金融功能的主要体现;资源配置功能尚未完全体现,金融机构对污染行业的退出还需要一定的适应期;融资工具发展缓慢是风险功能实现的重要阻力。
(二)绿色金融的作用效果研究
中国的绿色金融研究起步较晚,但研究发展迅速跟进。现有文献多是研究绿色金融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的构建、存在的问题和相应政策的探讨,总体来说还是在现有金融发展研究框架内对绿色内容的细化。
绿色项目的特点在于绿色项目具有外部性,由于外部性无法内生化,绿色项目往往收益不足,回报率会低于市场要求的回报率。因此以政策为主的绿色支持缺乏商业可持续基础,如何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是一个值得被重视的问题,有利于解决绿色项目的回报率低和融资难等问题,提高人们的绿色偏好。胥爱欢,杨苌苌(2019)提出构建促进绿色产品市场需求的机制,发挥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马骏等(2020)提出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搭建更好的平台鼓励社会资本和养老、保险等长期资金的参与,以促进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金融正是由于其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而被广泛关注。绿色金融可以通过资金支持为绿色环保企业提供融资,同时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资金来源。绿色经济体系的建设关键在于绿色技术创新,绿色金融作为创新体系的血液,贯穿于绿色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戚湧,王明阳(2019)通过构建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三方博弈模型,分析发现,企业走绿色化生产模式的意愿受持续的科技研发和创新投入影响较大;金融机构更注重企业通过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来提高未来的盈利能力。绿色金融产品的丰富、风险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极,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但鉴于绿色项目的不同特点,绿色金融在促进宏观经济结构优化和提高微观经济运行效率上还有待深入研究。我国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发展处于高度协调耦合发展状态,没有出现相互抑制的作用。但具体在产业结构上,龙云安,陈国庆(2018)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绿色信贷在现阶段对第一、二产业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对第三产业的影响缺乏深度,对高能耗产业贷款的限制效果比绿色信贷的发放效果要好。同样持有相似观点的还有钱水土等(2018),说明绿色信贷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但影响有限。刘霞,何鹏(2019)通过对中部六省的数据分析发现绿色金融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但在不同省份发挥的效应也有所差别。
绿色金融发展的难点在于对绿色技術的评估和带来的环境效益的量化存在困难,使得这些环境效益难以转化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可预期的经济效益和未来的现金流。因此,研究绿色金融在环境方面效应的定量文章比较少。袁祥飞提出了包含污染物排放减少、能源高效利用、资源高效与循环利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供应链管理改进六大方面的环境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在识别和评估绿色金融项目环境效益实务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绿色金融与环境效应存在较复杂的关系。王伟,杨敬峰,孙芳城(2019)实证分析发现金融规模、金融效率与城市水污染、大气污染呈现较复杂的曲线关系,分地区、分阶段都有所不同。魏丽莉,杨颖(2020)通过绿色金融政策对环境质量影响的双重差分设计,发现绿色金融政策主要是通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而对环境起到正向作用,对能源使用效率提升的净效应不强。陈向阳(2020)则发现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结构增加了各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环境效益实证研究的文献中,大多简单地选择一两个指标,如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污水排放量作为指标。
从以上分析可知,现有文献大多从微观层面对绿色金融发展进行评价及探讨绿色金融在经济、社会方面的效益,而对绿色金融的环境效益这一绿色金融发展的出发点的实证研究较少。且对绿色金融效益的研究也是单一地研究经济效益或者环境效益,将两者结合的研究较少。在研究区域上,多是着眼于全国绿色金融市场,区域绿色金融研究较少,但是现在中国区域发展兴起,长三角作为中国区域经济的领跑者,对长三角绿色金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金融的本质金融功能为出发点,首先分析绿色金融功能在经济和环境方面发挥作用的机理,再实证分析绿色金融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探讨绿色金融在两种效益方面的差别,以期对长三角绿色经济环境建设提供可行的建议。
三、绿色金融功能的作用机理分析
虽然学术界对金融功能有不同的表述,但只是基于视角的不同。本文借鉴白钦先的研究,将金融功能分为资金融通、储蓄动员、资源配置、风险管理、信息处理、公司治理等六个方面。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则是金融的核心功能。因为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的基本意义,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而风险贯穿于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风险管理是金融学者孜孜不倦的研究内容。本文也围绕着金融的核心功能来展开研究,以期理清绿色金融在经济和环境方面的作用机理。大体框架如下:
虽然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但生态文明建设还停留在基础的减少污染排放和污染治理层面,在与产业结构转型的深度耦合上还有待提升。但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带来的产业调整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经济发展又为环保产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绿色金融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重要桥梁。
(一)绿色金融功能的经济效益分析
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一方面可以通过商业性银行、政策性银行、财政补贴等引导信贷资金流向低污染、高效能行业,而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则会因为资金支持受到抑制而逐渐退出市场或者进行节能减排等技术升级改造,从而促进绿色经济的增长。除了政策资本,民间资本、股市、债市等市场资金的发展能提高绿色经济的发展活力,优化绿色经济结构,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能够促进企业投入更多的技术创新研发资金,从而有助于产业升级。
金融市场特有的风险分散功能可自动排除与扣除种种可计量与不可计量的成本、消耗、摩擦、不吻合、不协调的诸多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干扰的可能性及由观察、统计指标与手段的非科学性而产生的不确定性。绿色经济活动中的各方除了面临传统经济中的风险,还要承担环境风险。且绿色项目还存在投资收益低,风险高的特点。我国对环境的治理越来越严格,使得企业和机构发生环境风险的治理成本、声誉成本都比较高。近年来学术界对企业社会环境责任风险ESG(Environmental、Social、Governanc)的研究也逐渐兴起,金融机构也开始树立ESG理念,重视ESG投资。金融市场中的绿色股票、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市场化资金能够协调绿色项目在短期、长期资金中的分配。此外宏观政策的保障、分担风险的契约、绿色信用体系的建设等非市场化安排也是重要的风险管理方式。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可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促进绿色企业的内生化。
(二)绿色金融的环境效益分析
绿色金融政策、资金对“两高一剩”行业的抑制,能够直接减少企业对大气、水污染等环境污染行为的发生。企业在绿色政策的指引下能对清洁项目、可循环项目、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更多的融资支持,促进其技术进步,从而缓解对环境的污染。企业生产出更多的清洁和环境友好产品又能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从而影响人们的绿色偏好,形成从供给到需求的绿色循环系统。此外,上市公司的绿色声誉可成为金融机构信贷决策的重要依据,在金融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绿色声誉在增强企业融资能力、改善融资期限结构方面的积极作用更加显著。但是绿色金融的发展在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水平的同时,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对能源的需求和耗能增加,从而有利于企业减少环境污染。
但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说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污染呈倒“U”型关系。经济发展水平低的时候,环境污染较轻;随着人均经济水平的上升,环境恶化程度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上升;达到某个临界值以后又会随着人均收入的上升而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Grossman和Krueger从规模效应、技术效应、结构效应三种途径解释了对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从规模效应来看,经济增长会增加资源的使用,产出也会增加,进而带来污染排放的增加。从技术效应来看,技术进步改善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出的要素投入,削弱生产环节对环境的影响。有些循环利用技术的开发也降低了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从结构效应来看,经济结构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变,会增加污染排放,随着产业转向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等第三产业,环境质量又会得到改善。
从绿色金融的作用机理分析中可以看出,金融功能主要通过作用于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来发挥出对绿色经济与环境的作用。将前文的分析框架改进,如图2所示。
四、研究设计:数据、指标体系与方法
(一)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绿色金融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本文依据已有的金融发展理论,结合国内外学者对绿色金融的研究,从金融的资源配置与风险管理两大核心功能出发,实证分析长三角一体化中的三省一市绿色金融发展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构建资源配置与风险管理两大绿色金融潜变量和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评价指标。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具体变量构成如下。
1. 资源配置功能
反映金融在绿色领域的支持力度,主要选取用于环境治理及节能减排支出和研究开发支出等指标。分别是各地区节能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污染治理项目本年完成投资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②、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投资额越大或者比重越高表明在绿色金融方面的资源配置越多。
2. 风险管理功能
在绿色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由于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主要采用各地区工业污染防治施工项目总数和农业保险投资额来表示绿色金融的风险分散程度。
3. 经济效益
参考大多数采用人均GDP或者GDP来反映经济发展的总体衡量指标,结合前文的分析,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绿色信贷投放增加,带来第二、三产业占比的增加要高于第一产业占比增加。为更全面地反映经济效益,因此选取各地区实际GDP和实际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来表示绿色金融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4. 环境效益
绿色金融发展的出发点和主要作用体现在环境效益方面,环境效益评价主要体现在环境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我国环境污染物主要有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三废”。废气主要有二氧化硫,固体废物主要是粉尘。因此污染物排放指标选取废水排放总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粉尘排放量三个。能源消耗指标有各地区电力消耗量、综合能耗产出率①、能源消费(万吨标煤)。其他环境质量指标主要有中国统计年鉴上的环境质量指数、环境污染治理指数、森林面积。指标设计见表1。
本文选择2004~2017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省市的经济金融及环境面板数据,数据通过《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8)、《中国环境年鉴》(2005~2018)、中经网数据、EPS数据平台历年统计指标数据整理而得。个别缺失数据采用多重插补法进行处理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SPSS24软件进行实证分析及检验。
(二)实证方法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绿色金融、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得分模型。通过提取公共因子确定二级指标变量的一种线性组合,得到一级指标的4个潜变量。此方法能降低在回归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达到简化变量、降维且提取各个指标有用信息的目的。因子分析采用KMO 和 Bartlett检验。然后通过OLS回归分析绿色金融两大功能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程度。
五、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一)因子分析实证过程
由于前文理论分析中已对绿色金融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的作用机理做了阐述,各个指标的分类和组合有着内在逻辑合理性和理论基础。因此,首先对变量做巴特利球性检验和KMO检验。具体结果见表2。
可以看到各个指标的KMO值都在0.5以上,巴特利球形检验Sig.都小于0.05,说明本文所构建的4个潜变量通过了内部一致性检验;4个潜变量的组合信度值除上海的风险管理指标、江苏的风险管理指标、江苏的环境效益指标、浙江的资源配置指标略低于0.7,其他的组合变量信度均大于0.7,组合信度检验总体处于可接受范围,可进行下一步的回归分析。
(二)面板模型实证
本文构建的回归方程模型为:
Eij=Ct+a1Dij+a2Rij+μij(1)
Fij=Ct+a1Dij+a2Rij+μij(2)
式(1)、(2)中:E表示环境效益;F表示经济效益;D表示资源配置功能;R表示风险管理功能;i表示不同省份,即i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j表示不同年份;μ为随机扰动项。
1. 模型分析和检验
回归方程都是通过R2取值描述回归曲线对真实数据点拟合程度以验证模型的解释力,判定模型是否符合要求。通过F值检验和P值分析来检验模型显著性水平。本文对式(1)和式(2)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和检验,结果见表3、表4。
如表3所示,式(1)和式(2)回归方程对应的R2只有浙江的绿色金融的经济效应回归方程式(2)稍微小点为0.555,其他的大部分都在0.8以上。说明所构建的模型潜变量对绿色金融的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有一定的解释度,模型拟具有一定的拟合度。F检验对应的P值除了浙江式(2)方程为0.057,其他的都小于0.05,说明浙江的绿色金融对经济的作用效果不太显著,其他方程至少有一个变量系数不为0。
从绿色金融对经济和环境的作用效果來看,各个地区的绿色金融作用差异明显,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功能对经济和环境的作用效果比较复杂。上海绿色金融对经济的作用效果明显,显著性水平小于5%,进一步看,资源配置功能对经济有正向作用,弹性系数为5.307,风险管理功能对经济有负向作用,弹性系数为-5.466;资源配置功能对环境的作用不显著,风险管理功能在小于5%的显著性水平下对环境有负向作用,弹性系数为-3.87。江苏的资源配置功能对经济和环境都没有显著作用效果,风险管理功能在低于5%的显著性水平下对经济和环境都有负向作用,弹性系数分别为-4.846和-5.22。浙江和江苏相似,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对经济和环境均不起到显著作用,但风险管理功能对环境起到正向作用,弹性系数分别为3.635和3.239。安徽是资源配置功能对经济和环境的作用效果显著,弹性系数分别为3.491和3.922,显著性水平小于5%,但是风险管理功能对经济和环境的作用效果都不显著。
总体来说,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在4个地区的8种回归方程中,只有3个是有统计学上的作用效果,而风险管理功能在4个地区的8种回归方程中有6个有显著作用;风险管理的负向作用概率要大于资源配置功能。从两种作用效果方面看,8个回归方程结果显示,绿色金融对环境的作用效果有4个是显著的,对经济的作用效果有5个是显著的。
2. 结果分析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绿色金融对经济和环境的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地区差异,也有作用方式上的差异。但总体上看,长三角的绿色金融作用效果还不是很明显。从绿色金融的两大功能来看,风险管理功能对经济和环境的负向作用效果较显著,资源配置功能尚未发挥出作用。
原因可能有:(1)我国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对环境问题开始关注并有了一些保护措施,但投入较少,融资工具发展缓慢。随着近几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绿色金融概念才逐渐清晰,绿色金融真正发挥作用的时间较短。(2)绿色金融主要作用于环保产业和一些民生工程,这些领域的共同特点是周期长,收益低, 且具有外溢效应,因此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对环境产生正向的显著作用。(3)缺乏高质量的统计数据,人民银行自2017年才开始每年编写《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里面有一些绿色金融方面的数据,如我国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规模等,省市级别的数据更少,不利于统计研究。(4)一些学者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已有一些实证检验,如果金融发展与环境存在阶段异质性,那么很有可能长三角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还未到来,现阶段的负向关系也是有可能的。
六、结语
本文基于金融功能视角,通过对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分析了绿色金融作用于经济和环境的影响机理。利用长三角三省一市2004~2017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长三角绿色经济和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标,构建了回归模型从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角度分析了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的绿色金融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研究表明,长三角绿色金融还处在起步阶段,作为绿色金融核心功能之一的资源配置功能并没有得到体现,这与之前有的学者的研究不谋而合,风险管理功能也没有发挥出正向作用。我国绿色金融在融资规模、融资工具多样化、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针对如何提高绿色金融发展对经济和环境的促进作用提出以下建议:第一,继续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政策、融资等各方面的支持力度。应考虑绿色金融的长期效益,长三角的绿色金融效益目前还没有显现,还需要政策的继续支持,加大对环保产业、低碳行业的投融资,做大绿色金融股票市场、信贷市场交易额。第二,优化资源配置。要结合各地特点做好绿色行业的准确分类,仔细检查绿色信贷的投向,确保真正的环保企业得到扶持,严格限制“三高一低”和未通过环境检查的企业新增贷款。从长三角城市方面看,江苏和浙江的绿色金融资源配置功能较弱,应着重加强资源配置功能的促进。第三,加强对绿色金融风险的管控。这就要求创新绿色金融工具和监管方式。应使绿色金融工具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绿色债权,还应加大绿色资产担保债券、绿色保险、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指数产品的发展。第四,加强绿色专业人员的学习和各种形式绿色研究的投入。研究人员应具备跨领域学习的能力并和基层绿色产业企业进行联合。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从金融功能角度实证分析绿色金融作用效果,丰富了绿色金融的研究视角;增加了长三角这一城市群的绿色金融研究资料,为长三角一体化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建议;将绿色金融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放在一起分析,对绿色金融的作用效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在今后的研究中,可根据数据可获得性的完善来调整变量的选取,动态跟踪长三角绿色金融作用效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青年课题组,任丹妮.政策推动还是市场驱动?——基于文本挖掘技术的绿色金融发展指数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西南金融,2020(04):78-89.
[2]白钦先,白炜.金融功能研究的回顾与总结[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9(30):2-4.
[3]杨凤华.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相互作用关系的一般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2012(01):113-120.
[4]白钦先.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J].经济评论,20050(3):39-45.
[5]白钦先,谭庆华.论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J].金融研究,2006(07):41-52.
[6]韩廷春,白玉.经济增长与金融功能指标的关联度[J].改革,2008(09):75-80.
[7]孙静,许涛,俞乔.基于金融功能的金融结构促进技术创新之作用机制研究[J].山东社会科 学,2019(03):109-113.
[8]易传和,张琴玲.商业银行服务低碳经济的资源配置功能研究[J].求索,2011(11):20-22.
[9]彭珊.基于金融功能視角的绿色金融发展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9(07):92-96.
[10]巴曙松,杨春波,姚舜达.中国绿色金融研究进展述评[J].金融发展研究,2018(06):3-8.
[11]马骏.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与发展机遇[J].金融发展研究,2017(01):10-14.
[12]胥爱欢,杨苌苌.西南金融.基于需求视角构建和完善绿色金融商业可持续激励机制研究[J].西南金融,2009(06):21-28.
[13]马骏,安国俊,刘嘉龙.构建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0(05):1-8.
[14]严金强,杨小勇.以绿色金融推动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3):41-47.
[15]戚湧,王明阳.绿色金融政策驱动下的企业技术创新博弈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9(01):3-10.
[16]龙云安,陈国庆.“美丽中国”背景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J].企业经济,2018(04):11-18.
[17]王遥,潘冬阳,张笑.绿色金融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06):33-42.
[18]董曉红,富勇.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耦合发展空间动态演变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8(12):94-101.
[19]钱水土,王文中,方海光.绿色信贷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的实证分析[J].2019(01):1-8.
[20]刘霞,何鹏.绿色金融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影响效应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9(03):76-84.
[21]袁祥飞.绿色金融环境效益评估研究:一个可参考的量化框架[J].武汉金融,2018(05):25-29.
[22]王伟,杨敬峰,孙芳城.金融发展与城市环境污染:加剧还是缓解[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5):96-106.
[23]陈向阳.金融结构、技术创新与碳排放:兼论绿色金融体系发展[J].广东社会科学,2020(04):41-50.
[24]周于靖,罗韵轩.金融生态环境、绿色声誉与信贷融资——基于 A 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南方金融,2017(08):21-32.
[25]PERRY SADORSKY.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frontier economies[J].Energy policy,2011,39(02):999-1006.
[26]徐胜,赵欣欣,姚双.绿色信贷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8(20):59-72.
[27]孙立梅,肖卉,李晓娣.区域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8(08):18-26.
(作者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财会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