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深化“四个自信”的教育探究

2022-05-30杨雯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思政教育新时代

【摘 要】进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可控因素明显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要求、新困境、新问题,“四个自信”教育工作迫在眉睫。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化“四个自信”教育,是培养勇担时代重任的青年学生的根本要求,是强化青年学生的抵御错误思潮的能力的迫切需要,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教育实践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化大学生思政教育“四个自信”的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渠道,占领网络阵地,使“四个自信”渗透到青年学生的血液中、灵魂里,使其最终成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四个自信”

【中图分类号】C936;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2)18-0009-04

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担负着强国富民的特殊历史使命,坚定“四个自信”是其完成使命的重要根基与必然要求。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新时代下挑战与机遇并存。复杂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全球经济形势,都需要青年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高校是青年学生走进社会之前全面、系统地接受思政教育的主要场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紧迫形势,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阵地作用,因材施教,创新模式,革新思路,将“四个自信”教育与思政课程教学深度、紧密融合,寻找到可靠、可行、有效的实施路径,将“四个自信”教育落到实处。

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化“四个自信”教育的必要性

(一)培养勇担时代重任青年学生的根本要求

青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可以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烈认同转化为加入社会主义建设大军的动力,进而转化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崇高理想。恩格斯认为,“理想的意图”会经过意识形态的加工,最终成为“理想的力量”[1]。只有坚定“四个自信”,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才,强国富民的伟大事业才能后劲不断、后继有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因此,教师要将青年学生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使学生坚定“四个自信”,让青年学生在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不偏离正确方向。

(二)强化青年学生抵御错误思潮能力的迫切需要

借助发达的信息网络、媒体,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渗入我国思想意识领域,充斥在青年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空间之中。因此,高校需要借助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让青年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经济发展实践、社会建设实践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的过程[2]。由此引导青年学生用历史唯物的、辩证的眼光来分析问题,这样才能全面地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鼓励青年学生在文化百花园里时刻保持清醒,抵御不良文化思潮的侵袭,能够用先进、科学的思想文化武装自己。

(三)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深化“四个自信”,青年学生才能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才能实现以“德”为首的全面发展。立德树人还要明确“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深化“四个自信”才能保证人才不流失,才能保证青年学生成长为政治合格、思想过硬、自觉维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才,才能引导大学生将自己的个人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之中。

二、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深化“四个自信”的路径

(一)深化大学生思政教育“四个自信”的教育内容

深化“四个自信”教育,就必须明确高校思政课中所涉及“四个自信”的具体教育内容,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自信内容融入思政课程体系之中,并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认同“四个自信”的理念内涵,积极参与以“四个自信”为根基的各项校园与社会活动,从而将“四个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行合一、内外兼修的目标,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第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四个自信”的时代价值。“四个自信”是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之源,彰显中国人民在道路选择、理论运用、制度构建与文化创造方面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其不仅已经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的胜利,并且还将继续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3]。因此,大学生必须要认识到“四个自信”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体系,始终以积极乐观、富有正能量的心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高校应该开展“四个自信”专题讲座活动,聘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专家、学者来校,就“四个自信”的理论依据进行全面阐述,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为“四个自信”教育奠定扎实的基础。

第二,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四个自信”的内在逻辑。“四个自信”是一个有机体,内部逻辑结构紧密交织。深化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要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四个自信”是马克思主義中国化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一元性本质和多样性发展的辩证统一在中国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诞生的民族化成果。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四个自信”曾确定了社会主义的建设基础;改革开放以后,“四个自信”又使中国人民产生了改革的勇气与参与经济建设的力量;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运用“四个自信”拓展国际视野[4]。高校可以组织开展“四个自信”主题党团课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四个自信”形成的历史脉络。党团课活动后,可以组织开展专题活动交流会,让大学生畅谈对“四个自信”的认识与看法,鼓励其深入剖析“四个自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导向作用,把握“四个自信”的特有功能及其蕴含的强大能量。

第三,带领大学生深入践行“四个自信”。“四个自信”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的实践经验总结。因此,大学生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灵活运用“四个自信”,就必须要将“四个自信”的理念印刻于脑海之中,遵循“四个自信”的内在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知。因此,深化“四个自信”教育,需要大学生反复学习、深入学习、拓展学习,更需要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与社会实践中勇敢地践行“四个自信”。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功能,鼓励学生社团积极参与校园、社会的各项公益活动,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主动创新服务社会的方式,拓展服务社会的渠道,服务到哪里,就要将“四个自信”的理念传播到哪里。如一些高校大力开展红色文化进课堂活动,组织青年学生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传红色文化、扬工匠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红色文化的摇篮里,实景实地,学生深刻体会了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深厚、科学、宝贵的思想,用真情实感传播红色文化。

(二)完善大学生思政教育“四个自信”的教育渠道

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深化“四个自信”教育,就必须借助思政课程平台,明确“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接班人”的育人目标,并且始终围绕这一目标不断完善教育渠道。

第一,明确“四个自信”教育目标。思政课开设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成长为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四个自信”是思政课程的内容组成之一,明确“四个自信”教育目标,就会使思政课程目标更鲜明、更立体,可以有效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感染力[5]。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进革命纪念馆、展览馆,走到红色文化胜地,近距离感受党的光辉岁月。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排练革命戏剧,并进行巡回展演,讴歌革命先烈伟大的革命精神。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可以使“四个自信”的教育目标更具体、明晰,使大学生能够免受杂音的干扰,能够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能够直抵思政教育的核心,不偏离马克思主义及当代中国发展的新成果。

第二,创新“四个自信”理论课程体系。大学生要具备“四个自信”的强烈意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要秉承端正的态度对待“四个自信”的学习内容。教师则要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将“四个自信”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融入教材之中,注重提升教学质量,强化“四个自信”课程内容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前瞻性。要以教材为基础,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多列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例子,不断地增强学科的育人服务功能。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二十四节气的倒计时,冰蓝色的水墨从天而降幻化为黄河之水,冰雪雕刻的“中国门”和“中国窗”,一场富有中国气息的开幕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这样的例子可以让学生产生共鸣,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四个自信”所蕴含的蓬勃生机。

第三,增强“四个自信”课程的学术性。深化“四个自信”教育,就要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上升到学术研究的高度,以学术理论为课程载体,以严谨的治学精神来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变革。为了促使“四个自信”教育达到一定的学术高度,就要基于问题导向,从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着手,强化理论研究,通过教育实践解决教育现实中面临的严峻问题,保证教育内容与时俱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四个自信”专项课堂研究工作,成立研究小组,帮助学生查找相关的学术资料、撰写研究论文,并把相关文章上传到学报、期刊上,发挥“四个自信”的影响力。

(三)占領大学生“四个自信”思政教育的网络阵地

互联网发展迅猛,成为了信息传播、文化传播以及价值观传播的主阵地,世界各个地区的文化思潮都借着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东风肆意传播。网络中的不良思潮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体系,导致一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理论与文化都产生了质疑。面对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影响越发深入的现实情况,必须采用有力的手段占领思政教育的网络阵地,消除“四个自信”教育的阻碍。

第一,构建新型网络教育阵地。充分利用互联网覆盖范围广、信息发布量大、互动性强、受众多等优势,构建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思政教育平台,将“四个自信”教育版块嵌入平台中。注重“四个自信”教育的顶层设计,将平台中与其相关的新闻、评论等置顶,将理论教育与大学生的兴趣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透过表面看本质,深刻体会“四个自信”对民族进步、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显著作用[6]。在教育平台上打造“红色教育”专版,在专版中全面、详细地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原理等。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平台互动,可以构建积分累计、学习时长累计等激励机制,通过量变引发质变。创立“四个自信”公众号,将“四个自信”微课视频上传至公众号,将“四个自信”理论传递给每一位学生。

第二,加强网络人才队伍建设。借助网络教育平台深化“四个自信”教育,就必须要由懂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原理、专业知识,掌握网络平台新闻内容编辑技能,同时又具备网络舆论引导与审查能力,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的工作人员来负责这项工作。这支人才队伍既需要具有创新改革的精神,又要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注重搜集网络信息,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四个自信”的教育工作落到实处。高校应该制定思政教育队伍建设计划,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网络传播工作,定期组织开展培训工作。如公众号运营与维护团队成员应该参与相关技术培训与宣传方法培训,提升自身的网络平台管理水平。

第三,提升信息审查能力。互联网是开放的、包容的信息大平台,现代大学生随时随地都在接收互联网的各类信息。因此,应该构建信息审查机制,打造完善、系统的网络警察监管和跟踪系统,及时捕捉网络上的错误、虚假信息,及时删除网络上的有害信息。尽管我国已经执行严格的运营机构实名审查等制度,但是高校还应该紧绷信息审查这根弦,必须要避免具有恶劣影响的信息形成舆论,避免动摇大学生的信念。

新时代的教育工作必须要全面渗透思政教育内容。鉴于当前的世界政治形势,思政课程必须将“四个自信”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四个自信”教育不仅要在课堂上以多样化的形式开展,更应该被拓展到课堂外、校园外,以更具教育价值的形式走到学生的身边,发挥“四个自信”教育的优势,实现“四个自信”教育的目标,使青年学生具备抵御不良文化思潮侵袭的能力,具备勇敢、坚强、谦虚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最终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黎子琳.大学生“四个自信”的教育途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2021(12).

[2]郭威.大学生“四个自信”培养路径研究——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视角[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10).

[3]石月皎.高职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教学价值认同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7).

[4]周尉东.新时代大学生国情认知现状调查及“四个自信”教育的对策研究[J].教书育人,2021(6).

[5]田应辉.以“四个自信”教育强大大学生使命担当意识[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

[6]乔艳永.“四个自信”视角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构建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1(4).

【作者简介】

杨雯(1985~),女,汉族,四川崇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思政教育新时代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