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智能训练,提高学生语言素质
2022-05-30唐利民
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阅读教学是语文課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在阅读教学中,践行教学合一的教学思想,把语言文字训练与智能训练有机结合,能最大限度实现学生语言素质的提高和飞跃,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以课堂教学为例,基于语言文字实施智能训练,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三个方面探讨实现知识内化,提高语言素质的具体操作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智能训练;语文素质;提高方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我们通常所见的学生听课、读书、做作业等仅仅是学习的现象,而学习的本质是一种认识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质就是把外部知识转化为学生内部心理精神财富的“内化”过程。事实上,从研究学习本质出发考虑课堂教学,便可知道,一切动口、动手的操作技能的训练,如果脱离了智力技能的全面训练,顶多只能是机械的记忆和以模仿为主的呆板作业,其结果只能教会学生鹦鹉学舌,或者依葫芦画瓢似的说说写写。这样的训练,是绝对提高不了语言水平的,更谈不上培养独立学习语言的能力,还将阻碍儿童智力的发展,妨碍儿童开动脑筋独立自主地学习。陶行知先生指出:“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教师今天的教正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重点放在“授人以渔”上,给他们“几把锁匙”,通过对学生实施全面的智能训练,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实现知识的“内化”,这必将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产生深远影响。
一、培养观察能力,为学生认识生活、主动获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儿童本来就有好动的天性,他们爱看、爱听、爱问许许多多的“为什么”。这本来是他们力图认识生活、学习知识的最天真质朴、最可贵的本性的体现。但是,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们从学前教育进入小学后,那些可贵本性在逐渐消失,他们好像慢慢变得笨拙、呆板起来。我想,其原因之一是不是进入小学后便开始了种种“正规的训练”,当然也包括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而这些“训练”又恰恰脱离了儿童的生活世界,让他们每天靠单调的模仿和机械的“回忆”过日子,能不呆板、笨拙吗?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因此,对儿童智力的全面培养,首先要培养他们在生活中观察、在观察中感知的能力。
下面我举两位教师教小学生入学后的第一课汉语拼音——“ɑ、o、e”三个字母的例子。对比两位教师的教学过程,大家就可以看到我们的“训练”该怎么办了。
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第一步,教读音。教师先板书“ɑ”,接着范读(读得确实很准、很响亮),然后教师领读数遍,学生都会读了。第二步,教书写。教师告诉学生“ɑ”的左边是左半圆,右边是竖右弯。教师边讲边示范书写了几次,接着是学生练写,先请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写,指出其优缺点后让全班学生自写数遍。整个教学过程约15分钟。随后以同样的方法教完了另两个拼音字母“o、e”。学生从读到写,学习任务都完成了。就整个教学流程而言,似乎没有什么可挑剔的,课后教师的自我感觉良好,说:“学生的接受能力不错。”听课教师也评价说:“训练到位。”可是,我总觉得这堂课缺少了什么。所谓“接受能力强”不就是说学生像容器一样把教师灌输的东西都容纳了吗?所谓“训练到位”不就是说学生已经能模仿和重复教师读的和写的了吗?长此以往,学生本来已经具备的多种感知能力、多方面的兴趣,以及由此而焕发的好奇心、求知欲会不会逐渐消失?学生固有的智慧的源泉会不会逐渐枯竭?
可喜的是,我又听到了另一位教师上同一内容的课。这位教师教“ɑ”的发音时,在作了示范发音后,并没有立即领读。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一连串问题:“大家看清教师发音的口形了吗?不发出声音做做口形,互相看看谁做得好。”“听清教师的发音了吗?自己学一学,互相听一听。”接着教了一首有关发音方法的儿歌。(在做口形、学发音时课堂里似乎很“乱”)“‘啊,真美丽!‘阿姨,您好!这两句话中哪个字读音是‘ɑ?‘ɑ字像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观察探究,然后模仿体会,并在语言环境中分辨运用。他们在一系列的智力活动中获得新知,掌握新知。
进入小学阶段的学生非常喜欢想象和联想,他们的想象力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充满了色彩与芬芳。而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仅仅靠模仿是不够的,必须教会他们主动观察、用心思考,全面发展他们的感知能力。后一位教师正是这样做的,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智力、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同时还要注意的是,观察活动的设计不是单纯地为学习知识服务,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掌握观察的技能,体会观察的效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地、主动地把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把具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知识看成是语文独立学习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否则所有的“学习”和“训练”将只是从课本到课本、从文字到文字的字面游戏。
二、培养思维能力,为学生完成知识“内化”创造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知识“内化”的中心环节。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忽视了思维训练,那么儿童的观察、记忆等心理活动都将成为没有生命力的机械过程,结果势必造成儿童的知觉迟钝、想象力薄弱,理解记忆能力、逻辑记忆能力也随之减弱。这将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必然感到负担重,而且边学边忘。可喜的是,一些教师、专家和教学研究人员已经开始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探索出许多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本文在这里要调强的观点是:我们要在全面发展儿童智力的基础上,发展儿童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上,反过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思维能力作为智力、技能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思维方法的训练必须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贯穿阅读能力培养的始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方面,需要将语言文字描述的场景形象地展现给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训练,让语言文字的艺术美感在儿童头脑中显现,培养他们对祖国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阅读时需要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象,领会语言文字中蕴含的逻辑,通过逻辑思维训练,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概括总结的能力。通过阅读教学中基于语言文字的思维训练,让学生体会思考的乐趣,必将激起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们首先从形象思维的角度来看看《观潮》一课的教学。见过钱塘江大潮的学生不多,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钱塘江大潮的这一“天下奇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好好思考。事实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主要体现在其壮观的水墙、奔腾的潮水和咆哮的浪潮。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因此,在《观潮》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这样,学生必然会从“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想象到浪头之高;会从“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想象到浪潮奔来“近了”“更近了”时的壮观与汹涌;会从“闷雷滚动”想象到钱塘江大潮即将到时的低沉、有力;还会从“山崩地裂”中感受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如虹。通过形象的再现,钱塘江大潮有形、有势、有声,读者如身临其境,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只有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置于思维训练之中,枯燥的语言文字才有活力,才能显示出它的独特与芬芳。
这里我再介绍一位教师执教《走月亮》一文的一个小片段,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关于逻辑思维训练的启示。这位教师在学生读懂了课文的内容后,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我”和“阿妈”一起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的感情,领悟蕴含在文字中浓浓的亲情,安排了一个巧妙的教学程序,现将课堂实录选抄如下:
师:“你发现这篇课文中一个句子的特别之处了吗?”
生:“‘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
师:“这样的写法,我们把它叫作‘反复,跟比喻、拟人一样,是一种修辞手法。”
接着,教师出示PPT,上面写着:“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地重复一些词、词组或句子,以加强读者印象的一种修辞方法。”
师:“这里的反复是为了强调什么意思?”
生:“为了强调‘我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师:“突出表达了什么感情?”
生:“表达了作者和‘阿妈一起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的感情。”
为什么学生能顺利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达到领会课文思想感情的目的?关键是教师抓住了智力这个“杠杆”,从对儿童进行思维概括模式的训练入手,以语言形式(即句子)为凭借,以语言规律(运用修辞手法)为思路点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判断(思维训练),最后又回到对语言内容的理解上来。这一教学片段告诉我们:学习掌握规律性的知识,以及同时学会思维活动的方法,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必由之路。思维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在儿童头脑中形成概括性的、具有迁移机能的概括模式,并以此开拓儿童智慧活动的领域,使儿童成为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人。
三、培养记忆能力,为完成由思维向记忆转化提供必要的心理保证
一堂语文课,要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记住。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常常埋怨学生:“昨天才讲的问题,今天就忘得差不多了!”其实教师应该更多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忽视记忆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层面上,还应该从学生的特点出发,遵循记忆规律,引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并使其形成良好的记忆品质。
《火烧云》第3至6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背诵,提高他们的记忆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品读完课文,学生还沉浸在绚丽多姿的火烧云营造的氛围里,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激励学生:“萧红的文字多美啊,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精彩的句段背诵下来,这美好的场景就会永远停驻在我们脑海中。”富有启迪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根据记忆规律,背诵课文时目的越明确,自信心就越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也会越好。大家兴致勃勃地朗读课文,不少诵读能力强的学生已能背诵大半。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作者是怎样有顺序、有层次地描写火烧云的?并将学生的思考板书在黑板上:作者先写颜色,再写形态的变化,在描写形态时按“一匹马、一条大狗、一头大狮子”的出场顺序写。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层次,寓无意识记忆于有意识记忆中,可谓学生识记无意,教师安排有心,较好地运用了记忆对理解的依存性规律。
最后,教师按课文叙述顺序出示PPT,學生认真观察火烧云颜色及形态变化的图片,一边模仿第4至6自然段中马、大狗、大狮子变化的动作,一边尝试背诵段落,大家情绪高涨、兴致盎然,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这一教学环节中,图片的展示将语言直观化、形象化,瞬间打开学生表象的仓库,将干巴巴的文字和学生的生活联结起来,他们头脑中的火烧云的形象生动、活跃起来,自然记得快、记得牢。学生一边模仿动物“出现—变化—消失”的动作,一边背诵,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记忆效果显然比单一感官的参与要好得多。这样,学生记忆的敏捷性和准确性方面的品质会得到培养。
从以上几个环节的安排与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记忆方面真正下了功夫,而且是匠心独具。教师教得扎实,学生学得愉快。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教师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一方面也就能够乐学了。当然,要使记忆长时间保持还要帮助学生通过复习、排除干扰等方式,同遗忘作斗争。
总的来说,假如每个学生对教师教的知识都说一声“忘了”,那么,我们教学中一切的努力都将是白费,那是多么可怕的事啊!因此,对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虽然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又是不可或缺的工作。要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首先要激起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兴趣,充分利用不随意记忆充实知识,同时又促进不随意记忆和随意记忆的相互转化。如把一篇课文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要求用自己的话复述,另一部分则要求背诵。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两种目标出发,调控和运用随意记忆和不随意记忆。其次要激发想象、联想和各种形象思维,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实际事物在头脑中再现。如用绘画、模型、视频、表演等引发学生不随意记忆向随意记忆转化。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开展抽象思维活动,积极思考,使不随意记忆步入以深入思考为基础的高级的自然记忆阶段,让学生感到记忆并不是沉重的负担。这样,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比较轻松了。
综上所述,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只要真正做到“授人以渔”,注重知识的“内化”,把语言文字训练与智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培养,就一定能最大程度实现学生语言素质的提高和飞跃。
作者简介:唐利民,小学高级教师,就职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附属学校,研究方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