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基础等级之 语言通顺

2022-05-30李雪松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2年31期
关键词:论点题名作文

李雪松

技法点拨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语言通顺”,具体指语言通达顺畅,包括“通”和“顺”两个层面的要求。

1.通——表达合乎规范

“通”,就是文句表达要合乎规范,与所写内容相匹配。(1)规范。主要指行文规范,文风健康,用语规范,修辞能表情达意,用语能符合逻辑;书写规范。(2)准确。主要是句子无歧义,用词准确,表达有分寸感。(3)连贯。主要指段落衔接自如,句子的中心一致、人称一致、语体一致;议论不随意省略必要的说理过程,叙述不随意省去必要的交代和重要的前提,内容完整,首尾圆合。(4)得体。语言符合考生身份和作文体裁。

2.顺——思维符合规律

“顺”,就是语句连贯,符合所写事物的特征、发展变化规律和人的一般思维规律。(1)围绕中心。作文中的每一段文字,都要围绕着一个中心;一段话要按照各句与中心的关系以及各句之间的关系合理地组织起来,可以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按照句子的意思和思路的展开依次排列。(2)符合逻辑。作文内容要凭借语法手段(关联词、方位词、数词、代词等)或修辞手法(排比、对偶、对比等)来进行组合,使各个句子符合逻辑。句子之间要有语言和语气上的联系,如用主语承前省略、利用代词呼应、使用关联词语、适当重复上下文的内容或语言等来确保表达前后呼应。(3)过渡衔接。应增添必要的过渡性语言,避免由于思维的速度大大高于表达的速度而带来中间环节被省略或淡化的“跳跃”现象。一是层次的开合处——作文内容由总到分或由分到合时,就需要过渡。二是文意的转换处——作文内容由一层意思转入另一层意思时,相邻段落、层次之间也需要过渡。

文题呈现

(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額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文题材料取材于《红楼梦》,依材料所述,在给大观园桥上亭子命名时,贾宝玉为何能胜出?材料中有12个字的评论:“不落俗套,蕴藉含蓄,思虑周全。”考生可以选一个词语作为立论的切入点。结合作文材料第二节“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句话,我们可以用“不落俗套”“情境独创”这八个字来生成中心论点。面对高考作文,考生只要本着“自我教育”的审题原则,追求做人做事的积极态度,就不会偏题。

笔者仅以“做人,做事,只有创新思维才能不落俗套”为中心论点,来对如何组织材料,使文意贯通做一示例。就这个中心论点,我们可以拿来论证的材料还是较为丰富的。正面素材有顾方舟教授结合国情,自我创新,自我临床试验,最终用糖丸疫苗全面消灭脊髓灰质炎。河南卫视的主创人员不迎合,不媚俗,从传统画卷中借鉴创新,终用《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节目激起了文化领域的“一池春水”。还有中国航天、中国蛟龙、中国高铁、中国航母……背后都有“中国智造”这四个大字。创新的对立面就是生搬硬套,这个角度的素材有“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小故事。这些材料必须按照各自的意思以及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依次排列。

有的考生在写议论文时,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结合材料进行论证,但由于缺少必要的语言过渡,使得观点与材料分离。为保证文思顺畅,过渡得当,语言表达上没有断裂、不衔接的缺陷,我们在材料与观点之间就要安排过渡性语言。我们可以运用“这则材料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由此观之”“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让我想起了”之类的句子进行过渡,使观点与论述自然转换、文气贯通。

习作展示

生搬硬套无新意,

唯有创新领风骚

周 莎

《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情节中,众人为园中亭子的匾额题名,他人移用、化用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词句,唯有贾宝玉因地制宜,别出机杼,创造性地取“沁芳”二字点出佳境,既不落俗套,又契合元妃省亲之事。可见,生搬硬套无新意,唯有创新领风骚!

直接移用宜适度,盲目复制难长久。面对波诡云谲的时代浪潮、突飞猛进的科技发展,我们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直接移用,省时省力,也未尝不可。但齐白石老先生曾经告诫弟子:“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直接移用或模仿他的画就会走入艺术的死胡同。同理,在其他领域,脱离生活情境,简单地复制照搬,有时不仅不能长久,相反会像“邯郸学步”一样贻笑大方。如越南博主盲目模仿李子柒,徒有表面,没有内涵,不过是“东施效颦”而已。

借鉴化用胜一筹,推陈出新天地宽。鲁迅先生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但他并不是教我们不加改进地直接移用,而是要将“拿来的”进行灵活化用。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他人的基础上借鉴改进,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起跳,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跳得更省力,跳得更高、更远。河南卫视从传统文化取材,推陈出新,推出了《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节目,激起了文化领域的“一池春水”;屠呦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借鉴研究,最终发现了青蒿素。凡此种种借鉴化用,都开辟出了一番新的天地。

自主创新奏强音,独领风骚谱华章。从来模仿借鉴易,而创新难!创新就要敢于坚持自我,勇于挑战权威,善于“根据情境”走出独创之路。袁隆平在年轻时就敢于挑战权威,不惧冷嘲热讽,另辟新路,培育出杂交水稻;港珠澳大桥在建设中抛弃西方经验,提出中国方案,最终天堑变通途;华为自主创新,闯出一条5G之路……由此可见,创新带来的不仅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更是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繁荣昌盛。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成长史亦是一部创新史,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写满了中国智慧,沁满了创新的芬芳。

苏子有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我们或被裹挟着前进,或被淹没其中。想要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我们须在这变化中赓续先辈创新之精神,擎吾辈探索之炬火,勇于挑战,坚持创新。

【河北辛集市第一中学】

点评

这篇作文开门见山亮出论点,表达准确无误,而且句式非常工整。主体部分分三个分论点进行论证,层次明晰,搭起了全文的框架。主体部分紧扣中心论点分层论述,语言流畅,行文中过渡衔接恰当,说理周全。文中旁征博引,用例恰当,援引妥帖,可读性强,反映了该生深厚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论点题名作文
栖凤阁题名记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北大汉简五《大罗图》题名商榷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