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不在云端

2022-05-30石艳彩张晗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30期
关键词:内耗诗意诗人

石艳彩 张晗

“一条林荫道/通往城乡/你是厚实的张望/你是声张的向往”……

在浙江诸暨春江路,47岁的老赵在朋友圈,用一首首浪漫的诗歌,为自己卖的水果赋予了或热烈或灵动的情感,顺便圆一下自己的诗歌梦。做过小工、跑过地摊、开着水果店的“野生诗人”老赵火了。他说:“我这个人,不仰望天空是多么灿烂,也不感叹雨是多么连绵。我现在的心态,就是顺其自然、尽力而为吧。”

由“水果诗人”老赵,我们可以看出,诗不在云端,诗在每个人的汗水里,诗在每个人真实可见的生活里。

文本解读

1.诗和远方的生活让现代人心心念念。

人生的修行重实质不重形式,远方永远只是一种形式,有诗、有发现诗意的眼光与心境才是内核;生活在别处,把近处的生活点化成诗意的存在却是智慧。让生活甘之如饴的,未必是财富与地位,而是一种生活境遇与自我定位的匹配。红尘中的小人物,能活出一点超拔来,足以让人为之叫好!

2.享受生活。

客观地说,这位野生的诗人,有诗才,但并不多。从新闻中引用的几句诗来看,铺排叙述都还有章法,但诗味未见得浓郁,很多诗缺少对世界独到的发现与体会,而这往往成为判断一首好诗的关键。这份超越常人一点又不太多的对文学、生活的敏感与观察,既让他能够享受寻常意义上的平凡生活,又不至于像真正的诗人那样活得太激烈——不是在与外部世界冲突,就是陷入自己内部世界的冲突中。

3.不一样的活法。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野生诗人”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中。上一次,是“快递诗人”王二冬,再上一次,是“工地诗人”李小刚,还有“打工诗人”郑小琼……在经历喧嚣后,他们会归于寂静,一如往常地写诗,一如往常地生活。这些“野生”的诗人数量不多,但他们得以常常传播的意义,也许就在于让忙碌庸常的人们看到不一样的活法,看到有人如何去寻找生活里的那一点点甜。(光明网)

话题延伸

1.对生活的真诚与热爱。六年时间,老赵写了三百多首诗,三百多篇随笔。他把诗歌当成朋友,一有空,就跟这个朋友聊天、对话。他说:“每每这样的时刻,总能忘却生活的琐碎和烦恼,寻找到心灵的平静。”林语堂先生在《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一书中写道:“胸藏丘壑,城市不异山林;兴寄烟霞,阎浮有如蓬岛。”诗意想象让人萧然忘羁。在疲惫的生活压力之下,在繁重的劳动之余,人能够借助写诗、读诗,来纾解情绪,充盈心魂,保持对生活的真诚与热爱。

2.诗歌的境遇。让我们回首诗歌重度参与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封建时代。从游子思妇、征夫戍卒,到雅士骚人、和尚道士,再到国使朝臣、王侯将相,从民间到庙堂,诗歌承担了情感抒发、人际交往、道德教化、文化传播、政治外交等诸多功能。而置身21世纪,在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20年里,大众本可以更便捷地接触诗歌了,诗歌创作与阅读却没落了,诗歌的文化光环消失了。

目前,在抖音、快手、小红书、优酷、哔哩哔哩等国内自媒体平台上,活跃的用户达到惊人的数字,而其中诗歌创作者寥寥,比起明星八卦动輒数亿人围观,诗歌作品的点击率约等于零。

3.诗歌现状的原因。冯骥才先生在《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没有诗》一文中感慨,我国曾有令人引以为傲的数千年诗歌传统,而当下中国的诗歌创作却逐渐式微,写诗、读诗变得日趋小众化和边缘化,冯先生认为这一问题是大众心灵的日趋功利化、粗鄙化导致。

细看自媒体上点击率超高的不少短视频,背后是互联网“眼球经济”的利益驱动,有大数据的算法加成,内容上以八卦、炫富、游戏、猎奇、吃播为主,形式上虽为个性“创作”,但多为“套路”化的机械复制,缺少思想深度、人文关怀和艺术气息。

运用示例

1.“我未曾到过西域/但神圣的种子在心中/成长那一棵棵树,那朵花,那只蜜蜂/正在酝酿夏日的蜜/辽阔的天地/成熟的珠黄/串起大地的盛妆。”读到水果诗人老赵的这首《杏》,我不禁想起法国作家菲利普·德莱姆散文集《第一口啤酒》,文中描写第一口啤酒、青豌豆、衬衣上的墨水印、羊角面包屑这些最日常的细节,作家放慢节奏,放大细节,放开想象,平静闲适地感受生活细微之处的美好。会心不远,情深则万象皆诗。——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 一考生

2.王阳明曾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句话旨在告诉我们,若想变得强大,首先便需要练心,学会自我调节,克服内心的精神内耗。因为过度的思考难免会令我们身心疲惫。减少无谓的胡思乱想,专注眼前生活的美好,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更加幸福。——浙江省新昌中学  吕晨乐

3.在电影《死亡诗社》中,基丁老师说道:“我们读诗、写诗不是因为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医学、法律、工程、商业,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这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代课老师克莱蒙先生组织唱诗班活动,给许多学生带来人生的温暖与感动。在这个时代,平凡如你我,也需要寻觅这样一份寄托和感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  一考生

4.卢梭曾说过:“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不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虽然只短短一句话,作家却告诉了我们他最为提倡的一种生活方式,那就是去发现生活中的本真,然后认真活着。——浙江省新昌中学  杨欣媛

原创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获得第一届中国工人诗歌桂冠奖得主的陈年喜被读者亲切地称为“矿工诗人”,对于诗歌的向往,也确实让他不负这个头衔。当还是爆破工人的他接到母亲癌症晚期的电话时,把心中的苦闷化身成诗文,写出了口碑佳作《炸裂志》。孤身在五千米的深处,他借着诗歌喊出了生命的声音:“我在五千米深处打发中年,我把岩层一次次炸裂,借此,把一生重新组合。”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看法和见解。请根据材料,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写作指导

材料中的陈年喜是个爆破工人,这样的工作很是艰辛,而当他面临到生活苦难的时候,正是借助了诗歌的力量,写出了自己心中的苦闷和抑郁。诗意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行文时,学生只要抓住诗意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入文,便可很好地把握住文题的方向。

推荐角度一:身为矿工诗人的陈年喜之所以可以在五千米的地底下呐喊出自己心灵的声音,正是因为他带着诗意去用心观察生活、体悟生活;而长期的坚持和积累,又让他感受到了不同命运下的诗意。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感悟生活诗意,体会诗意人生切入文题。

适用文题:《最是诗情画意长》《诗性生活,诗意人生》《品读诗意生活,奏响生命华章》……

推荐角度二:都说故事来源于生活。陈年喜的《炸裂志》之所以可以引起广泛的关注,正是因为他把自己的生活写进了诗歌里。继而我们可以说,诗的创作和他发现自己诗性的生活又密不可分。因为只有我们在过自己生活的时候,不断积累生活带给我们的能量,我们才可以获得人生的真谛。

这个角度更深刻地解释了生活诗意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比角度一更进一步,并且挖掘出了一个新的方向,在精神上,留出一块空地,让自己得以放松、休憩、调整自我,从本质上为过好自己的生活创造条件。所以在这一角度选材时,就非常考验学生日常素材的积累能力,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不仅可以体现学生本身对于生活的关注,也能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

适用文题:《给自己留一方精神的空地》《一个普通高中生的诗意畅想》……

素材推荐

名言素材:诗是经验。为了一首诗我们必须观看许多城市,观看人和物,我们必须认识动物,我们必须去感觉鸟怎样飞翔,知道小小的花朵在早晨开放时的姿态。我们必须能够回想:异乡的路途,不期的相遇,逐渐临近的别离。——里尔克《诗是经验》

素材点拨:如果我们愿意用诗意的眼光或者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就会发现,那些我们以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情画意并不是那么遥远的东西。就像里尔克在《诗是经验》中的感慨,飞翔的鸟和早晨开放出美丽姿态的小小花朵的身影,都无比美丽。

人物素材:法国拉巴斯蒂德自由城,有一座“自然之屋”,虽然身处乡野,却极具动画般的梦幻——下楼的方式是滑滑梯;露天的浴室利用阳光来达到自己想要的温度;原本坍塌的房屋隔断也被保留下来并未被修复,而是安装了巨大的铁丝蹦床,可以容纳多人在上面任意玩耍。房子的主人兼建筑师安娜·查韦佩尔在找到这间破旧的屋子时,并没有被它的破损吓到,而是保留了原有的破败再进行修整,因为她觉得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她随意看到自然,看到无穷的诗意。

素材点拨:为了寻找自己心中的“自然之屋”,建筑师安娜来到乡野寻到了一处破败小屋,“日落不是自己建造的,而是要主动成为它的一部分。”她保留残败的一切,收藏这可贵的残缺,用另一种角度去看这一份天然的素颜,怀着诗意去创作,终于修建出了自己心中的家园,修建出了自己最棒的作品。

例文

给自己留一方精神的空地

浙江省新昌中学 王烁颖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被称为“内耗效应”,指的便是受外界因素影响过大,思考过甚而对自我产生的反向作用。虽然这一效应看似专业又遥远,可实际正频繁地在我们身上发生。于是,我们开始自我怀疑、纠结,甚至贬低自己……诸如此类的情绪,不断挤压着我们的精神空间,容易使我们喘不过气,身心俱疲。

尤其在如今“内卷时代”的高强度竞争下,对自我身心严重消耗的精神内耗现象也在我们的身上变得越发普遍。除了自我施壓之外,在更为沉重的群众惯性之下,哪怕我们的思考与压力已经到达意愿的阈值,外界的种种因素还是会把我们推入精神内耗的深渊。为了避免越来越多的人陷入焦虑之中,我们应该学着在复杂的社会浪潮中探底寻冰,触碰到自己那一颗诗意的内心,用诗性释放自己的压力,给自己留一方精神的空地。

过度的精神内耗无疑是痛苦的。正如萨特在戏剧《禁闭》中所描绘的场景,一个一举一动都在他人监视下的地方,最终让主人公发出了“他人就是地狱”的呐喊。这样无休止的自我精神折磨无情地侵占着他的精神空间,最终使他身心全线溃败。由此,我们也可以窥见自己总感到焦虑与疲惫的原因。于是我想,面对此类内耗的精神困境,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让自己得以喘息的空间。在为自己增加了一定的心理资源储备之后,再试着将自己从复杂的社会中抽离,去触碰自己的内心。就好像建筑师安娜·查韦佩尔为了寻找心中的“自然之屋”,到乡野寻到了一处破败小屋,“日落不是自己建造的,而是要主动成为它的一部分。”于是,她保留残败的一切,收藏这可贵的残缺,用另一种角度去看这一份天然的素颜,怀着诗意去创作,终于修建出了自己心中的家园。

而当我们拥有足够宽阔的精神空地之后,才能有精力用诗意去解放自己的性灵,从而更好地找寻自我清理和反对精神内耗的途径。曾经历无数坎坷的萧红,未曾自我贬低,她站在自我的精神空地上说:“这些回忆我是愿意忘却的,不过在忘却之前,我又极愿意再温习一遍。”面对世俗,她展现出的是一种遗憾过后的坦荡。这样少有执念的生活方式,也带给了我们一定的冲击。相比之下,如今已经有太多人被狭隘的外部导向所控制。在奔波之中,却没有方向;在奋斗路上,却缩手畏脚。其实我们与那些所谓的“反内耗”体质的人,过着同样的生活,只是他们更明晰自己的内心,因而,也便拥有了更为自由的精神空地。尝试浪漫而坦荡地活着吧,让自己疲惫不堪的灵魂得以喘息,某种程度上也是一剂反内耗的良方。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经历确实大不相同,可因为相通的社会记忆,精神内耗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也应该从中获取“反内耗”的经验。最近,浙江的一位“水果诗人”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他边卖水果边写诗,赋予水果情感,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我想他之所以引起我们的注意,不仅仅因为他热爱生活的模样打动人心,还因为我们多数人缺少像他一样的诗情画意。在当下社会之中生活的我们,不妨也试着停下无休止的精神内耗,转而审视自己的内心,给自己留出一块精神的空地,为自己创造一段崭新的生活。

我们说人生最难的修行,便是和自己和解。是因为一开始我们设想与自我和解总是艰难,可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也并不遥远。只要我们学着用诗意去探寻自己的内心,勇敢地面对精神内耗,然后试着留一片精神空地给自己,我想,我们便可以延展出更为美好的生活。

评点

以“诗意”作为话题的文章有很多,如何在常见题型的训练过程中出彩,这一篇学生习作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演练。

1.选材精准,素材丰富。开篇以心理学概念作为文章的切入点,不仅使得内容自然地过渡到了论点,而且更显专业。论证部分运用了萨特、安娜·查韦佩尔、萧红等素材,从不同角度去论证,使得观点的确立更加令人信服。

2.整体把握,立意提升。除了证明文章原本的论点之外,作者提出了如何做、怎么办这样的具有实际做法的观点,也让作者在把握住论点的情况下,更好地挖掘出了文章更深层次的内涵。

(编辑:于智博)

猜你喜欢

内耗诗意诗人
如何拯救陷入“精神内耗”的自己
诗意地栖居
编辑部内耗研究室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被耽搁的诗意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