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山水间
2022-05-30郭冬青
郭冬青
文题速递
《与朱元思书》中,吴均描绘了一幅清新隽逸、绮丽多姿的富春江山水图。同学们,我们不妨也跟随吴均的脚步,徜徉壮美山河间,于流连中抒发真情实感吧。
请以“山水之间”为话题,写一篇游记。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津
山水游记明快清新、典雅深沉,将世间诸物同自我内在精神相映照,将作者感受外化于所绘景物中,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于一体,并将情、景、理统一,绘空灵曼妙之山水画卷,造脱俗超凡之意境,显深邃动人之魅力。山水游记与一般的记叙文有所不同,它所涉及的画面众多,而且也不只是写景、叙事,更要融情、理于景。那么,怎样才能写好山水游记呢?有以下几种方法:
1.游览前做好“攻略”。
写游记,先游览,而游览过程中会产生或喜或忧、或爱或怜之情。有情,方可“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文方能有人性的光辉和艺术的魅力。故游玩前要做充分准备,同时也可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历史、名人、诗词、胜景等)。
2.游览中积累素材。
游览时要仔细观察,捕捉独特美景或瞬间灵光,为写作提供充足的素材。适当记录那些能寄托自己情愫的画面,为写作选取好的角度。
3.游览后归纳总结。
游览后,先梳理所游览景点,理出游踪;再回顾观赏之景,把自己游览后的感受、感悟用一句话或一个字进行概括,作为游记的主旨;然后,围绕自己游览后的感受、感悟筛选景观,作为游记的详写部分。
4.写作时梳理结构。
首先,要抓住景物特征,并将自己对其的感受概括为一字(或一词),作为统率全文的主旨。其次,移步换景,以游踪为线。随着脚步的移动,变换不同的景物和场面,此写法可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再次,安排详略。描摹所游之景,须详略得当。安排内容,先从大处着笔,勾画大致轮廓,再对某一景象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
总之,写作游记需手法灵动,工笔细描。同学们要抓住景物特点,可以融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调动各种感官进行描写,并运用多种修辞,融情入景,寓理于景。
习作展示
峨眉寻云海
◎梁成予
冬日的寒风激得我浑身发抖,但即使如此,我也依然清晰地记得此行目的——于峨眉之巅寻找云海。从成都赶到乐山,再从乐山赶到峨眉山,寒冷挡不住我追寻云海的脚步。
峨眉的早晨是从三、四点开始的,坐上去山腰的车,车程大概需要一个多小时。晨光熹微,口中呼出的白气清晰可见。远处的点点繁星在夜幕中发出微光,安然自若。
在车上睡了一觉,醒来忽然觉得头很胀,还有点恶心,我意识到这是晕车的症状。下车后,我整个人还是蔫蔫的,身体的不适差点影响了赏景的兴致,可一抬头,我还是被造物主的鬼斧神工震惊了——这里海拔1000多米,雪花洋洋洒洒地飘落,不远处的松树,褪去了幼时的青涩,留下的是面对恶劣环境的刚毅身形。远眺时,云朵变幻万千,有时聚在一起,有时又四散分开,隐约可见对面山上的情况。那是几幢小房子,零零散散地分布在这偌大的峨眉山上,在白雪和白云的衬托下,在雾的包裹中,显得更加梦幻。
穿好防风衣,戴好冰爪,背好行囊,我们从山腰开始攀登。冬天的峨眉,雪是厚的,每踏出一步,就留下一个脚印,回首看去,一串串小小的脚印,嵌在了广袤的雪地上。路旁有片针叶林,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树,但无一例外都结起了晶莹的雾凇,还能闻到一股松香味。
海拔越高,我越难以适应,冰冷的雪擦碰着我的脸,脚下的步子愈发沉重,我感觉全世界都在跟我作对,呼吸渐渐急促,视野渐渐模糊,细密的汗珠渐渐渗出脖颈。行囊越来越沉重,心也越来越沉重,莫非我要败在这山路上?
我是来寻景的,不怕艰难险阻,我要站在山顶上,一览胜景!终于,悠悠的钟声响起,淡淡的檀香传来,是金顶!我登顶了!精疲力竭的我又兴奋起来。走,去赏景!
走到观景台,入眼是一片云海。不同于山腰,这里的显得更加飘逸。白云悠悠,流转千年;云卷云舒,美不胜收。历史没能给云雾带来变化,它们依旧无忧无虑,远离市井,清纯美好。
那是自然生命之歌!云和雾不是困难险阻,也不是束缚,而是历史年轮中的“纯”,也是自由的永恒。
【江西南昌市第二十八中学】
●点评
游记描述了“我”去峨眉山寻云海的过程,对各种景物的描写非常细腻。除了描摹景物,小作者还强调了自己在游览过程中的身體感受,如“海拔越高,我越难以适应”“精疲力竭的我又兴奋起来”等句子,增加了这篇游记的真实感。
壶口之行
◎江一麟
“快到了,醒醒……”妈妈轻轻推我,我猛地睁开眼睛。
“轰——轰——”,虽还在数里之外,我已清晰地听到了她的咆哮,着实震撼人心。
耳畔回响的声音荡气回肠,向远处眺望,只见一抹黄色在天边奔腾前行。突然,湍流急下,水雾腾空而起,似水底冒出的滚滚浓烟——一个硕大的悬崖口上,雄浑壮阔的黄色瀑布映入眼帘。
我被这磅礴的气势所吸引,急忙下车。每向前一步,水声便大了几分,仿佛要击穿我的鼓膜。伫立在岸边,空气中黄土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似乎能感觉到空气里夹杂的细小沙尘。在这氤氲水汽中,我似乎看到了万千劳动人民在阳光下辛勤劳作的身影。一代代人为黄河耗尽了一生,春天迎春汛,秋天防秋汛,冬天防凌汛,他们的手脚、面容早已和黄河搅在一起,他们脊背上的汗水早与这黄土气息融合在一起。
突然,一大朵白色的浪花迸溅在眼前,就像万千个在空中舞蹈的精灵,更像春日纷纷坠落的花瓣,灵活而不失刚劲,“千万片、梨花摇落,仙女散谁家”,用来诠释壶口瀑布的水花,再合适不过了。
这是我第一次踏上这茫茫北方的土地,第一次亲见这壮观的壶口瀑布,也是第一次离我们的母亲河如此之近。她即使处于极其狭窄的河谷地带,也能咆哮着穿行,再一泄而下,奔流不息。不因困难而退缩,不因逆境而屈服。
这正是我们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国历史上,有无数舍身为国的英雄人物: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坚持回到祖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在特殊时期,没有办法做新药的临床试验,勇敢地成为青蒿素的第一批志愿受试者,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他们一生只坚守一个信念:坚持不懈才能柳暗花明,全心投入才能收获硕果。
瀑布向前奔涌,迸溅出的小水珠弥漫在空气里,最终凝聚在一起,汇成黄色的水雾。我再次仔细聆听壶口瀑布的轰鸣,这一次,不仅沉醉于黄河的磅礴有力,更感叹于生命的乐观和不屈。
【江西南昌市第二十八中学】
●点评
小作者在描写壶口瀑布的景色时采用由远到近的顺序,且用“五觉”法进行具体描摹,生动形象。如:“轰——轰——”是从听觉角度描写;“黄色的瀑布”“滚滚浓烟”“硕大的悬崖”是从视觉角度描写;“黄土的气息”则是从嗅觉角度描写。小作者由壶口瀑布的奔腾不息想到了不因困难而退缩,不因逆境而屈服的邓稼先、屠呦呦,想到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深化了游记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