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偶像是谁
2022-05-30彭丹
彭丹
今日话题
你有“偶像”吗?他(她)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你的心里,怎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偶像”呢?今天,大家就一起交流讨论一下吧!
概念阐释
偶像,原指用泥、木头等雕塑出来的神像,后泛指被崇拜、被追求、被仰慕的对象。狭义上认为,偶像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的从事演艺活动的人群,但从广义上来理解,被大众所崇拜、追随的,且能带来积极社会意义和影响的,都可以被划到“偶像”的范畴。
多方视角
偶像崇拜在当今学生群体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它产生和兴盛的原因既有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原因,也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崇拜行为的外显方式具有相对局限性,实际上表现出强烈行为反应的只是少数,并且崇拜行为大多表现于他们的课外和校外生活中,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江俊海老师
一些家长认为,追星能舒缓孩子的学习压力,帮助孩子融入集体。可以从偶像身上学习他们努力、为梦想坚持的一面。但也有不少家长认为追星会花费孩子大量时间,影响其学习生活,担心孩子沉迷网络,减少对实际生活的关注,更害怕对孩子产生错误的引导,形成不良的人生观。盲目追星,易导致极端行为的发生。
——《中国教育报》
2021年9月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称,选秀类节目要严格控制投票环节设置,不得设置场外投票、打榜、助力等环节和通道,严禁引导、鼓励粉丝以购物、充会员等物质化手段变相花钱投票,坚决抵制不良“饭圈”文化。《通知》要求,树立节目正确审美导向,严格把握演员和嘉宾选用、表演风格、服饰妆容等,坚决杜绝畸形审美;坚决抵制炒作炫富享乐、绯闻隐私、负面热点、低俗“网红”、无底线审丑等泛娱乐化倾向。
——“新华社”
师生论坛
彭老师:老师猜大多数同学应该都有自己的偶像吧!他们是谁呢?为什么你把他(她)作为自己的偶像?大家都来说说吧!
冯康凌:我的偶像是顾诵芬,他参与设计了我国第一架自主设计的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让我看到了一代航天人的精神。我现在就在积极参加学校航模社团的活动和比赛,希望以后也能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贡献。
杨用政:我的偶像是陈然,他在印刷《挺进报》时被特务发现,为了不暴露根据点,保护自己的战友,放弃了逃脱的机会,最终英勇就义。
莫佳豪:我的偶像是咱们班“学霸”涂博闻,他成绩超级优异,还喜欢研究难题,敢于不断突破自我。
刘阳:我的偶像是苏炳添,他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跑出了9秒83的成绩,成功闯入决赛并创造了亚洲纪录。
彭老师:还有吗?大家大胆说。
赖荷举:我的偶像是胡歌,说起来我和他还是同乡呢!他长得帅,戏演得好,塑造的角色都很成功,展現了一名演员的职业素养。最重要的是他坚强乐观、做人踏实,从不追求所谓的“流量”。
张树鑫:我的偶像是我爸爸,他是我见过的最能干的人,没有他解决不了的事情。他给了我无尽的爱,我对他的崇拜中还包含着尊敬和感恩。
柳迎:我的偶像是苏轼,我觉得他擅长书画、文章一绝、为人有趣,简直就是“男神”,是我心中最想成为的那种人。
彭老师:通过同学们的发言,我发现大家的偶像可以分为四类: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英雄(历史)人物,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以及体育、娱乐等领域的明星。而且听了大家的理由,我发现同学们的偶像的确给予了大家某种积极的指引,这么看来,老师觉得大家的“偶像”其实本质上都是一种信仰和追求,这一点是值得认同的。但每个人在崇拜偶像的时候,一定要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不能盲目。那么,大家认为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偶像崇拜呢?
吴应阳:我觉得要冷静对待,理性崇拜,更多的应该是看重一个人的精神品质,而不是颜值。而且要分清主次,不做任何不利于我们正常学习和生活的事情。
谢佳琦:我们要把对偶像的崇拜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学习偶像身上拼搏奋进、勤奋刻苦、追求卓越等精神品质。
田宇航:选择偶像也要“择优”,要有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要有一定的审美,让优秀的、充满正能量的偶像激励我们前行。
彭老师:听了同学们的话,老师很欣慰。当下,一些流量明星不注重道德和法律修养,因不当的行为、低俗的语言、扭曲的价值观等给青少年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这也是令老师、家长和全社会都非常担忧的事情。但今天通过与同学们交流,老师觉得应该给予大家更多的信任,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偶像会伴随我们成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的偶像会发生变化,我们对偶像的认知也会发生变化,这其实也正好说明了我们的思想在逐步趋于成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审美品位不断提升,辨别能力不断加强,逐渐会明白什么样的偶像才值得追寻。
话题总结
崇拜并不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现象,原始时代人们崇拜图腾,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例如玄鸟、龙等。后来渐渐地发展为对人的崇拜。我们熟知的很多历史名人都有自己的偶像,例如孔子的偶像是完善礼乐的周公,李白的偶像是颇具“魏晋风骨”的谢安,杜甫的偶像是狂放不羁的李白,苏轼的偶像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20世纪之前,“偶像崇拜”主要体现在对已故人物的神化上,而20世纪之后的偶像崇拜则主要体现在对影视、体育等领域明星的追捧,呈现出娱乐化趋势。
其实,偶像崇拜很正常,不需要谈偶像而“色变”。青少年之所以需要偶像,其实是为了满足融入集体的社交需求,或是满足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价值或目标的设定,即暗示着青少年潜意识里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所以,树立正确的偶像观非常重要。第一,要秉持以德为先的评价标准。要选择遵纪守法、人格高尚的人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第二,要扩大自己的“偶像圈”。除了流量明星外,还可以选择在文化政治、经济生态、体育科技等领域有建树的人物;除了当代人物外,还可以选择历史人物。第三,要多关注偶像的成长经历。每一个成功者的奋斗之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青少年在追星时不应只把目光放在他们的成绩上,而应认识到该人物的成长经历对我们产生的指导意义。第四,要理智、合法追星。言语上不要过激,避免滋生仇恨、暴戾等负面情绪;行动上,杜绝“刷榜”、非法集资等行为。
偶像崇拜应该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非常美好的情感体验,为我们的成长增添乐趣。希望大家在追逐偶像的过程中,也能有赶超偶像的勇气,最终,让自己成为最好的“偶像”!
话题预告
阅读是我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但大家知道吗,阅读也是需要审美的。你对“阅读审美”怎么看?欢迎关注微博话题#阅读审美#,发表自己的看法,有趣的观点我们会在下期进行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