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以体育人”理念下高中体育教学“教会、勤练、常赛”的思考

2022-05-30余彩霞

当代体育 2022年32期
关键词:体育竞赛体育教师德育

余彩霞

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五育并举”中德育位首位。然而体育亦是五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要注重德育与体育的全面融合。“以体育人”的理念下,德育和体育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进行落实与推进呢?现今一些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没有掌握一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业余锻炼时间少、学校没有面向人人的体育竞赛等问题,为了帮助摆脱这些不足和短板,在《<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的指引下,则重新构建“教会、勤练、常赛”等体系,对学生进行指导,接下来我们着重探讨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该如何将德育在“教会、勤练、常赛”的高中体育教学中贯彻与落实。

1 现今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中生是促进国家发展的一股核心力量,也是参与社会建设的一群重要储备人才,他们的身心发展与国家的未来发展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一直以来,国家非常重视高中体育教学工作,且对其寄予了很大的厚望。这些年来,由于高考体育制度改革的不断落实,各地学校相继投入了很多精力与时间,希望能够为促进体育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带来帮助,最终也获得了一些理想的成绩。不过从现实角度来看,我国高中体育教学依旧存在不少问题,其表现包括:

1.1 高中生没有掌握一项相对专业体育运动技能

在现今高中体育课堂中,大部分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过于肤浅,并未真正地熟练掌握其中一项专业点体育技能。在大部分高中尤其是农村高中,很多主科教师会习惯性地占用体育课堂。就算是能够正常地开设体育课程,但是部分体育教师为了能够迎合学生“娱乐化”“趣味化”等要求,则会选择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由娱乐与锻炼,这种“放羊”教学模式必然会使体育课和休息课等混为一谈,这很容易让体育教师完全忽视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简单地认为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嬉戏玩耍或者“跑、跳、玩”等就能够锻炼体质,无需特意去学习或者掌握一些专项的体育技能,造成学生掌握的体育技能非常少,在参与一些实际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存在技能不专业等问题。

1.2 体育课外训练时间短、频率低

现今,高中生因为面临着高考,其承受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为了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消除紧张情绪等,则需要鼓励他们多运动、多锻炼。在体育课堂活动中,大部分学生的兴趣高涨,学习态度也是相当积极的,能够踊跃、自主的参加不同类型的体育技能训练活动。不过,从现实角度来看,大部分学生在下课之后对运动锻炼表现出来的兴趣就会完全消失殆尽,因为高中生的体育课外运动时间非常短,所以学生平时参加运动的时间也非常少,造成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掌握的一些技能无法在课下得到有效地巩固与锻炼,从而不能最大化地彰显出体育锻炼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带来的积极效应。

1.3 体育竞技模式单一,学生缺乏参与兴趣

基于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等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体育竞赛在目前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影响力愈来愈多。基本上很多高中都会定期举办一些体育活动或者专项体育竞赛等。不过,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每一年参加体育竞赛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体育特长生,这对于大部分普通学生而言,他们会错误地认为:这些体育比赛是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自己只需要扮演一个合格的观众即可。其实,在全体学生中,体育特长生的占比是非常低的,大多数学生无缘参与体育竞赛活动,久而久之,必然会对大多数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等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会减弱学生参加体育竞赛、运动锻炼等兴趣,这对于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水平也会带来制约与阻力。

1.4 体育课堂不注重德育渗透

对于传统的体育课堂而言,大部分教师对自己的定位缺乏清晰的认识,简单地将自己看作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却忘记了自己其实也是一个教育家。由于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他们也存在很多精力、压力等需要通过运动锻炼进行释放或发泄,在此基础上,才能够逐步提升身体素质。但是,很多教师并不注重德育教育,很少關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尤其是完全忽视学生的心理压力的调整。在这种情况下会对学生的体育技能学习、体育兴趣培养等带来阻挠,尤其是对促进学生的五育发育与综合核心素养提升是非常不利的。

2 基于“以体育人”理念下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原则——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特征

因为德育教育具备较强的时代下特点,所以在不同社会发展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特征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某一时期应用效果非常理想的德育教育方式在另一时期并非能够发挥显著作用。结合现今的具体现状来看,目前的高中生的信息来源途径是非常复杂、多样的,他们在接受多元化信息的过程中,会对其德育思维意识的形成带来极大影响。所以,如果按照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对其进行引导,教育效果是不理想的。并且,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能够发现:由于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发展基础、道德意识等完全不一,这必然会使其形成不同的思维观念,所以在当前的体育课堂中进行德育教育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所以,必须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规律等对其进行德育引导。一方面,体育教师需要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需要在积极尝试的情况下寻找一条正确的促进德育和体育互相融合的发展路径。从本质上来看,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心态积极、策略精准、长效推进等,方可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实际体育课堂中,如果需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指导,则需要在广大教师面前形成 一个共识,以便于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秩序意识培养、集体合作精神培育等。比如,在队列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增强学生的秩序意识,同时还需要加强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培养,当然,这并非是简单的说教能够实现的。我们必须要通过实际行动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定期通过男队比赛、女队比赛、分小组竞赛、分队列比赛等方式,使学生在参赛的过程中获得一个正确的认知,那就是集体的力量是无穷大的,由此来培养每一位学生遵守课堂规则与班级规则等意识。

由于遵守规则属于德育教育的一部分,这也是用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组织观念的一个根本前提条件。通过长期的事实证明能够发现:基于德育教育模式的应用下,在体育课堂中对学生的品德素质培养能够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推进,因为班级就是一个小团体,通过鼓励学生快速地适应规则与 要求,由此来逐步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另外,在进行队列训练的过程中,也可以联合其他 竞赛项目,例如:球类对抗赛、拔河比赛等,通过这一类比赛活动对学生的团队意识进行培养,由此能够发挥实际的德育效果。

3 基于“以体育人”理念下高中体育教学“教会、勤练、常赛”的思考策略

3.1 关于“教会”的思考

因为体育项目的类型丰富多样,例如:田径项目、球类项目、武术项目等,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应的动作特点、比赛规则、技能标准等是不一样的。为了让学生能够尽快学会。体育教师必须要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将学生的发展与学校发展、国家发展等相结合,严格遵循体育课的课堂教学纪律、维护体育课的重要地位,唯有在体育教师积极的带动下,才能够使学生的心态得以转变,让学生更加积极、活跃地参与课堂活动。

当然,为了使学生在尽快“学会”的情况下逐步具备良好的品质素养,那么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客观性分析学生在学习期间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及时指导与教育。在此期间,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并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自主展示平台,使学生能够轮流担任助教,鼓励他们在大众面前敢于表演,由此能够使学生具备更强的胆识与魄力,并能够及时地发现自己在技术动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比如,当教师运用目标驱动法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则需要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为前提,使学生在完成体育任务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团结与互助的重要性,这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而且还能够鼓励学生真正地融入班集体,使其感受到合作与竞争的学习氛围。当学生共同完成某一项体育任务的过程中,不但能够对自己的身体素质进行锻炼,而且还能够与同学们一起携手共进、共同克服困难,在一个互相帮助与友爱的环境下,增强学生不畏艰辛的毅力,使其具备勇往直前的魄力,由此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集体意识。由此来看,在目标驱动法的引导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形成一个阳光、积极、健康的个性,并拥有健全的精神品格等带来支持与保障。

3.2 关于“勤练”的思考

现今,在大部分高中生中,如果他们缺乏牢固的运动基础,单纯地依靠一两次的训练是不能够完全掌握体育运动技能的。对此,必须要鼓励高中生在课下勤加训练,由此才能够提高其体育素质,具体做法包括:①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训练,并确保其训练时间充足。在体育课堂 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多模仿、多参与、多实践。一些学生的性格相对内向,对教师的一些动作示范掌握不到位,害怕出错被其他同学嘲笑,所以不敢模仿或者训练。这对这一类学生而言,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多开导,利用一对一训练的方式来增强其勇气与信心,使其勇敢地跨出第一步。另一方面,也能够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在一个小集体中进行训练与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勇气与锻炼。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确保学生勤练,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训练时间。以前大部分体育教师过于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的灌输,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学习课本知识上,并未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预留充足的时间,这一点是非常不可取的。对此,广大体育教师必须要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勤练”的时间,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方可使学生逐步掌握基本训练技巧,然后能够在勤练的过程中多感悟、多体会,由此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要领,它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而且还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②灵活设计体育课后作业,使学生能够在课后训练中获得理想效果。因为高中体育课时是有限的,学生如果单靠课堂训练来提升运动技能的话,往往存在很大的难度,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必须要为学生进行课外训练预留时间,课外一般包括两个:校园与家中。在校园中鼓励学生勤练,则需要体育教师的督促与引导,并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课间体育训练活动中。在家中鼓励学生勤练,则需要体育教师为学生布置家庭作业,例如:饭后慢走30分钟,或者利用运动类App等,鼓励学生进行打卡训练,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够达到勤练的目的。在此期间,体育教师需要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良好品质,结合学生的不同表现对其进行表扬与鼓励,由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具备能够长期坚持的毅力,由此能够为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等做铺垫。

3.3 关于“常赛”的思考

体育经济不但是教师了解学生平时掌握体育运动技能情况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帮助学生积累竞技经验、提升个人竞技水平的一个重要载体。若要真正地实现常赛,那么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①促进班级体育竞赛的常规化。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必须要注意增强学生的竞赛意识,不定期地开展一些班级体育竞赛活动。比如体育教师可以对全班学生进行自由分组,每组一般是2-6人不等,接下来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按照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体育技能竞赛。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竞技氛围,而且还能够增强日常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在逐步提高个人竞技水平的过程中,逐步增强其体育运动兴趣。②促进学校体育竞赛的全员化,一般来说,全校体育教师需要定期进行业务合作,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定期举办年级体育竞赛或者全校体育竞赛等活动,不但鼓励体育特长生参加,而且还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开放报名资格,由此能够确保体育竞赛的全员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获得锻炼的机会。为了能够在体育竞赛过程中逐步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则可以设计不同的体育竞赛主题,例如:我运动、我快乐;运动和健康成长等,在向学生增强竞赛意识的过程中,也能够使学生意识到体育竞赛对促进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是有积极意义的,由此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其实,每一次竞赛都是有成功,有失败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抗挫折能力等是一個 不错的锻炼机会。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素质、性格特点等对其进行引导,例如在运动竞赛中,一些学生具备非常强烈的集体观念与顽强的平博竞赛;但是一些同学的表现是非常平淡,例如:不关心集体荣誉、害怕困难与失败等。基于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对其进行针对性地引导,让一些存在个人英雄主人、懒惰思想的学生逐渐形成集体意识与团队精神;让一些害怕失败、畏惧困难的学生能够不畏艰难、奋起前进。并对每一位为集体争光的学生进行表扬与鼓励,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与集体观念。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以体育人”的理念下,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培养高中的崇高品质、增强身体素质等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然,考虑到现今一些高中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表现并不如意,存在不同的问题,所以,必须要贯彻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等指导方针,通过不同方面激发学生的体育精神,并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作风、终身锻炼的好习惯等,由此来每一位学生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为他们尽快成为一名身心健康的优秀学生带来帮助与支持。

猜你喜欢

体育竞赛体育教师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我国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开展管理现状研究
高校课外体育竞赛对大学生健康干预机制的研究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陕西省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北京市高校校内体育竞赛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