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困境与策略:技能提升行动的职业培训实践理路
2022-05-30谢翌谢昌炜俞琬琳
谢翌 谢昌炜 俞琬琳
[摘 要] 重庆在技能提升行动职业培训中有四个特色:“志智双扶”,助力乡村振兴;“量体裁衣”,培训按需施策;“应培尽培”,聚焦点面结合;“三箭齐发”,着眼特色打造。四个困境:运行机制不统一、培训实施不科学、跨机构资源难整合、培训成效不明显。六项策略:细化目标群体,精准培训服务;强化制度优势,完善运行机制;开发公共平台,资源共建共享;优化培训供给,提升培训质效;强化育训并举,打造技培体系;促进生涯发展,打造人才雁阵。
[关 键 词] 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特色经验;现实问题;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2-0124-03
党的十九大之后,为缓解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充分提高就业质量,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标志着我国职业培训事业进入崭新发展阶段。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要求面向职工、就业重点群体、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等城乡各类劳动者开展大规模补贴性培训。重庆市相继出台《重庆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重庆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重点任务分工》等多个文件来适应国家战略需求。职业技能培训是培育和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的重要载体,而高水平、大规模、系统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则是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国家技能形成体系健康发展的关键手[1]。三年提升行动,重庆市实施效果如何?探索出哪些可供其他省份参考的特色经验?存在哪些现实问题?在“十四五”期间,职业培训路径可以如何优化?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
一、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概况
三年来,重庆市注重职业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性,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79.1万人次,达到人社部任务的1.87倍;共投入补贴资金18.81亿元(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16.61亿元);涉及606个培训项目(职业、工种);培训后实现就业和创业63.2万人。大规模、系统化的三年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重庆市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有效服务于重庆市“技能社会”“智造重镇”“智慧名城”的建设。
二、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特色经验
(一)“志智双扶”,助力乡村振兴
自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以来,重庆市将扶贫培训作为重要内容,综合培训补贴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对接乡村振兴,掌握脱贫户名单,重点针对有培训意愿的脱贫户展开培训。通过“培训大蓬车”“田间课堂”“送培训下乡”等便民培训模式,“短平快”“长短结合、集中和分散结合”“三单式”(“订单式”组织、“菜单式”教学、“工单式”就业)培训和“5+2”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群众可就近就地接受优质技能培训。
(二)“量体裁衣”,培训按需施策
“三单式”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精准提供培训服务。订单式组织是依托就业信息系统、职业培训实名制管理系统,精准掌握重点群体就业状况及培训意愿;菜单式教学则是面向市民培训需求,开发重庆火锅、小面、涪陵榨菜等专项职业能力标准,三峡绣娘、橘城厨工等特色培训项目,开发使用职业培训包,真正做到量身定做、分类培训;工单式就业则是以稳定就业为目标,用工企业全程参与培训、校企深度合作,开展订单、定岗、定向培训,进一步发挥职业技能培训在促就业带创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应培盡培”,聚焦点面结合
按照“应培尽培”“愿培尽培”“需培就培”的原则,面向“两大重点”——重点群体、重点领域,用活“四形课堂”——集中课堂、线上课堂、实践课堂、流动课堂,采取“四个一批”落实培训扩容,即“请上来”集中培训一批、“跨区域”渝鲁协作培训一批、“走下去”分散培训一批、“送上门”统一培训一批,促成了不同类型、层次、节点和需求的相互融合,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目标任务超额完成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路径。
(四)“三箭齐发”,着眼特色打造
以赛促培,巴渝工匠支撑城市发展。重庆市定期举办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每年举办“巴渝工匠”杯系列职业技能竞赛,承办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部分项目国际邀请赛、全国火锅和重庆小面大赛等重要赛事,各区县也持续开展技能竞赛如“高新工匠杯”“夔州工匠杯”等。
品牌效应,打造重庆特色劳务品牌。城口县围绕其劳动力优势和产业特色,重点打造具有区域特性的劳务品牌,如“城口腊肉工”“咸宜茶农”“四湾工匠”“巴山足浴工”等。南川升级打造“金佛山巧媳妇”劳务品牌,在金佛山沿线乡镇开展“南川巧媳妇”采笋工,开展以“学技能、增收入、兴产业”为主题的金佛山方竹笋采笋比赛。
特色培养,传承巴渝文化。近年来,重庆市不断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发展工作,重视对文化特色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在职业培训中着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彭水职教中心开设了以苗族文化为特色的多门专业课程;秀山职教中心以“秀山花灯”为核心,建立了秀山花灯传承基地等。
三、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现实问题
(一)运行机制层面
在三年职业提升行动中,重庆市虽已探索建立起市级统筹、区县组织、培训机构实施、劳动者参与的工作机制,但在机制运行中,依然会出现资金监管、过程监督、项目统筹等多方面的现实问题。如在技能提升行动实施初期,区县之间、部门之间的横向统筹不到位,纵向监管力度弱导致部分区县出现挪用、滥用和违规使用培训资金现象。各区县对职业培训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不统一,部分区县已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培训服务形式为社会采购,能更好地激励培训主体,提高职业培训质量;而部分区县依赖行政资源来进行指标分配,没有统一市场化运行机制,就会面临公平缺失、资源难以整合统筹等困境。
(二)培训实施层面
一是职业能力建设发展不均衡问题。主城区和经济强区职业培训制度建设相对完善,职业院校和社会化培训机构承训能力和培训质量较高,能更好地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偏远区县职业培训机构虽具有一定的基础实训能力,但实训设施设备缺乏、师资力量薄弱、培训就业融合度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很多热门工种如中式烹调师、保育员等,因实训条件有限,无公共实训基地,无法实现培训与就业有效衔接,导致农村技能型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带强产业、带动致富、带出发展方面效果并不明显。二是重复培训影响培训质效问题,隶属不同部门的培训名目繁多,为达成培训指标而重复培训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企业工学矛盾突出、企业主体作用发挥有限,尤其是职工流动性较强的私营企业或小微企业,更不愿意承担对职工进行技术培训的成本。四是职业培训评价机制不健全,目前虽已推行社会化等级认定,但技能人才评价技术资源建设基础薄弱,导致认定评价标准更新较慢、评价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节,影响技能人才认定评价工作质量。
(三)资源整合层面
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期间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尚未得到合理整合。一是培训资源建设方面,公办职业院校和社会化的职业培训机构在组织特征、制度环境和资源基础方面各有优势,如能进行资源整合则可以有效优化供给力量[2]。但实际却因有效激励制度缺失、资源支撑乏力等问题,不同培训主体间各司其职、重复建设,无法实现优势资源共建,难以形成资源合力。二是培训资源整合方面,目前尚未建立跨机构技能认证与资源共享平台,无法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四)培训成效层面
职业培训与转移就业衔接、增加收入方面存在差距,导致外在激励薄弱。三年提升行动实施以来,政府从培训资源、经费补贴、就业机会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在调研中关于“培训后获得技能等级证书是否实现了工资的增长”“工资涨幅比例”相关问题的数据表明劳动者接受技能培训之后并没有真正转化为工资的增长。说明职业技能培训与有效提升收入方面还存在差距,容易导致各类劳动者受训内源动力不足。
四、“十四五”期间重庆市职业技能培训优化路径
(一)细化目标群体,精准培训服务
随着重庆市“智造重镇”“智慧名城”的建设、技能型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职业培训覆盖对象的内涵与范畴也随之发生改变。根据《重庆市“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中创新型、应用型、智能型、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目标要求,“十四五”期间培训群体的规模和范围将更大、更深。
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与学历职业教育平行的类型教育,应贯彻“学习中心”教育理念,为劳动者的终身学习提供更精准的职业培训服务和支持,将劳动者培训需求置于目标首位。因此,首先,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应在更广泛地组织培训对象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目标群体,加强需求调研,做到精准识别与分类,效率与自愿相结合。其次,立足于市场和企业需求,灵活善用“春潮行动、雨露计划、求学圆梦计划”等专项培训行动,针对不同群体分类组织实施,提供精细化的培训服务与支持。最后,做好培训与市场的紧密衔接,为培训对象提供就业或高质量就业、生涯发展或成功方面的关键支持。
(二)强化制度优势,完善运行机制
三年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重庆市已构建起行动实施体系与规范体系,加强制度建设与过程管理。在“十四五”期间,应进一步强化制度优势,重视职业培训立法,在实施主体、权责划分、运行机制、经费管理等方面明确立法[3],保障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有效运行。此外,在多元主体的参与下,应该关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驱动的持续化、运行机制的一体化,完善政策机制、激励机制、部门合作机制、市场监管机制、培训机构准入机制、资金要素参与机制等[4],通过制度的完善和一体化机制的运行,保障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落地。
(三)开发公共平台,资源共建共享
首先,针对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期间存在培训重复和不同机构无法合作等问题,着力开发职业培训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已有培训资源与优质培训资源,完善职业培训资源库,但要注意培训内容的更新迭代,注重内容的时效性。其次,着力破除跨机构合作壁垒,打造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企业等多方培训主体的合作平台,形成统一跨机构培训、认证、鉴定标准,实现技能开发与认证的协同管理[5]。
(四)优化培训供给,提升培训质效
一是通过培训券的规范管理优化县域职业技能培训资源供给,推动县域层面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资源统筹融合,发挥区域内高等教育机构、研究机构、高新技术基地、高水平公共实训中心等具有阵地引领性培训载体的作用,形成专业化技能提升培训合力。二是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针对不同类别、不同水平的劳动者开发不泛化的培训内容,并提供弹性的学习支持体系,如劳动者可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出培训内容选择。三是提升培训资源数字化建设水平,增强培训过程中智能化、信息化设备的建设和使用,加大培训需求与供给的智能匹配,实现培训智能化决策。四是重视职业培训师培育,加强培训师制度建设,为更高质效的职业培训提供基础保障。
(五)强化育训并舉,打造技培体系
目前,重庆市已构建以职教资历框架为基础的学分银行并取得了一定建设成效[6]。随着终身职业教育制度的实施,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融通的持续推进,重庆市应在学分银行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立学习成果积累和转换制度,促进职业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的相互衔接。实施职业教育服务终身学习质量提升行动,促进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协同发展,打造“育训并举”技培体系。同时,政府、企业、培训机构等多元主体都应加大宣传力度,真正落实育训并举并重的政策精神,将职业培训作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促进重庆技能型社会建设。
(六)促进生涯发展,打造人才雁阵
随着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完善,职业培训的目标从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和创业到创新型、应用型、智能型、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壮大,其赋予劳动者面向就业的重点没有变,而能力的内涵和层次随目标而升级。在“十四五”期间,职业技能培训应从关注重点群体就业到关注劳动者生涯发展和职业成功,正是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体现。此外,还应畅通技能人才成长发展机制,破除学历、身份限制,提供生涯发展的多维度、全程化培训支持服务,让培训效果能够落实到薪酬提升、职业晋升实处。
五、结语
《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实施以来,重庆市高标准完成了培训目标任务,技能人才数量、质量均得到较大提升,为建设技能型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有益的经验,探索出可行的实践路径。立足于实施过程中的现实困境,本文提出“细化目标群体,精准培训服务”“强化制度优势,完善运行机制”“开发公共平台,资源共建共享”“优化培训供给,提升培训质效”“强化育训并举,打造技培体系”“促进生涯发展,打造人才雁阵”六路径来推动落实职业教育育训并举并重战略,完善终身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提升职业技能培训供给能力,进一步发挥职业培训“兴业育民”“赋能强市”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双志.中国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文本研究:基于政策主体、工具与目标的分析框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9):88-96.
[2]瞿连贵.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1.
[3]周洁红,魏珂.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的演变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9(8):138-144.
[4]姚文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体系建构[J].农业经济,2020(10):77-79.
[5]许冰冰.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德国职业继续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成人教育,2020,40(8):90-93.
[6]梁海兰,赵聪,李焱.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1(2):19-26.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