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05-30张堉斌陈锋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33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

张堉斌 陈锋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化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发展思想,其中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发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引领发展实践。立足新发展阶段,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实现高质量发展,而贯彻新发展理念可以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行动指南。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33-0001-03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1]这一论述明确了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回应了发展面临的时代问题,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高质量发展回应了发展面临的时代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站在新的起点,立足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原来追求数量和规模的基础上,现在重要的是解决经济发展质量问题,解决经济体系的现代化问题。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济是基础,首先要实现经济现代化,而经济的现代化要求必须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体系,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客观上要求是高质量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许多指标位居世界前列。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最突出的问题是发展质量不高。我国经济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现代化程度不高,产能过剩、生态环境破坏、生产力要素成本上升等问题,使得片面依赖资源、投资、劳动力要素推动经济发展的做法无法延续。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化解,可能发生系统性风险,最终阻碍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因此,发展模式将从过去40多年强调速度和规模,转向未来更加强调质量和效益。

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社会主要矛盾不仅决定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而且也是认清我国发展所处历史方位的基本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國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原先概括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因此,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是指各区域各方面发展程度不一致;发展不充分主要是指一些地方一些领域还有发展不足的问题,制约了全国发展水平的提升,意味着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因此,应通过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生产力发展是有继承性和阶段性的,当数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后,必须转向质量的提升。当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后,必须使这种经济体系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也就是实现现代化。我们要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

二、领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

发展理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它直接关系到我国发展的成效。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这二者是有机统一的。

(一)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是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我们的发展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要靠发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如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经过努力,2021年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13亿人,义务教育入学率接近100%,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等等。这一组组数字,生动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进入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追求共同富裕的发展。着眼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推动共同富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超过100万亿元,综合国力快速增长。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 12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1%,快于人均GDP增速。但是,收入分配不公、公共服务不均等、城乡差别过大等问题,制约着现代化进程,这就要求必须把共同富裕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二)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的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体悟,是国际竞争的大势所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工业革命4.0战略、“再工业化”战略层出不穷,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创新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不断显现,例如,在战略高技术领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北斗导航等,中国也实现了重大突破。但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受制于人,“卡脖子”问题还比较突出,科技投入强度偏低,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有待提升,创新人才培养和储备亟须加强等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发展动力不可能实现转换,必然会在竞争中处于下风,必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要像当年攻克“两弹一星”一样,攻克“卡脖子”的核心技术,推动我国经济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发展,推动我国科技实力迈向质的飞跃。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激活创新的社会机制,以创新驱动重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三)高质量发展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绿色,讲的是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绿色发展是要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使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表现为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这些问题反映强烈,亟须解决。因此,必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一,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绿色发展,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第二,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坚持绿色发展,构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为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自然基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四)高质量发展是协调发展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下好“十四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是要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物质基础雄厚,发展韧性强劲,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但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协调发展在各领域都存在一些明显短板,不协调首先因为国情发展不平衡的“天然基因”。下好“十四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用好唯物辩证法,依据辩证法办事,正确处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重大关系,是我国发展制胜的重要法宝。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在短缺经济条件下主要解决吃饭的问题,对经济发展质量和结构关注不多。但跑过一定路程后,经济各项指标是上去了,但是出现了区域经济结构、城乡二元结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我国物质硬实力的增长令人欣慰,但文化软实力是一条短腿。为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问题,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我们强调的协调发展并不是追求绝对的平均分布,不是搞平均主义,因为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自然条件不均衡是客观存在的;协调发展要符合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承认客观差异,不能搞“一刀切”。强调协调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发展机会公平,更加注重资源配置均衡。

三、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

我们追求的发展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过去片面追求GDP等经济总量指标的高增长不是我们追求的发展,是创新第一动力的发展,是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相互联系的大市场,是绿色的发展,是协调的发展。对此,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改革开放。

(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发展格局是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变革的内在要求。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融入到国际大循环,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启动扩大内需战略,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但是,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再加上有的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逆全球化趋势。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挥我们超大市场规模优势,依托国内巨大的市场优势,我国14亿多的世界最大人口规模优势,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释放内需潜力,化解外部冲击带来的影响,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是国民经济和产业循环不畅。畅通国内大循环关键是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推进创新攻关的新体制机制。稳定产业链布局,把产业链和供应链有机统一起来,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更为畅通。

(二)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近年来,困扰我国经济运行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企业利润减少,但是生产经营成本在不断上升,生产者信心不足,导致经济下行压力更大,同时一些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等等。事实证明,供给产品的质量跟不上需求的变化。因此,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也就是普遍的供给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同时存在,导致消费能力严重外流,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因此,为了保持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化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困难,培育增长新动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原因在于,就是要降低能耗,降低成本,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发展质量,就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等发展理念;继续完成“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采取改革的方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去产能,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

(三)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公有制经济是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非公有制经济在增加就业、稳定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此,把国有企业做强做大,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控制力、抗风险能力;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依法保護产权,弘扬企业家精神。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强化市场监管和反垄断规制,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维护市场秩序。

百年党史带来的启示是,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立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38-39.

[责任编辑 文 娇]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试论新发展理念下的创新型政府建设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