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探索
2022-05-30罗双群张彩芳崔胜文周婧琦唐艳红
罗双群 张彩芳 崔胜文 周婧琦 唐艳红
[摘 要] 紧紧围绕职业教育发展规划需求、食品及相关行业人才需求以及个人发展及家长的期望,构建基于课程思政的“四型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从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创建多元实践环境、打造优质教学团队、全面改革教学方法和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六个方面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模式;四型一体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2-0067-03
“课程思政”着重强调将立德树人思想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内涵、改进教学设计、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管理方式等方法有机融入职业教育和专业建设,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1-2]。
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旨在提高国民健康素质,食品健康是保障国民健康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3]。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质量安全牵动万千消费者的心,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安定[4],尤其是在生活中的常见食品被陆续曝出存在严重质量安全问题之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5]。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进行预防、监控和检测的一门应用型学科[6],以培养具备食品科学、食品检测技能、食品质量控制能力的,满足行政、企事业单位需求的人才。
一、高職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生成逻辑
(一)职业教育发展规划需求
2019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职业院校培养目标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推行课程思政[7]。2021年4月,李克强总理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批示,指出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需坚持立德树人指导思想,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有机融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之中。树立系统化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习惯,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努力培养技能过硬、责任感强、兼具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高水平、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二)食品及相关行业人才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工业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各工业门类中,已连续多年位居第一,且在世界食品工业中位居第一。伴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食品安全重大事件,在国内外均造成了不良影响[8]。
食为天,安为先。2019年1月,《河南省食品安全省建设规划(2019—2022年)》印发,强调食品安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工作在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第一线,担负着保障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重任,主要承担食品品控、食品检验和质量管理等工作。因此,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备过硬的食品检验检测技能和先进的食品品质管理能力。
(三)个人发展及家长期望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家长和学生都期望能有一份稳定且能长远发展的工作,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实操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责任担当能力、沟通协调和统筹规划能力、创新创业思维能力等。
二、高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高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基于职业教育发展规划需求、食品及相关行业人才需求以及个人发展及家长的期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面向现代食品行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质检技术服务行业等领域,以食品成果转化助推食品产业升级发展为引领,将立德树人、德技并修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全面发展,掌握食品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以及技术创新的主流方向,具备食品生产管理、食品企业安全控制等技术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成果转化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科学规划顶层设计,围绕“德为先——正确价值观”“食为本——专业使命感”“安为基——社会责任感”,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学生培养成“厚德 尚艺 精技”的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者和践行者,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积极形成集“责任型、管理型、技能型、创新型”于一体的“四型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三、高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四型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一)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依据我校“产学研转创”办学模式,依托“政、校、企、研、转、孵”多元主体育人环境,构建以思想引航、技能保障、双创护航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孵化产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课程体系[9]。具体要求是:首先,依据食品行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侧”做好系统调研,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现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匹配,最终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其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秉承“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的原则,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注重培养“有德、有技、有为、有果”的“四有”应用型技能人才,加大公共课中思政课程的比例,增设双创通识课、专创融合课和双创引领课。
(二)优化整合教学资源
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按照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岗位的最新技术规范、最新标准、最新工作流程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开展融合思政元素、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实践,确定课程标准,设计教学项目,制定技能考核标准;多元主体共编融合思政成果、“三新”和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案例的校本教材、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等;共同开发行动导向的双创通识课、专创融合课活页教材;共建课程网站,开发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等网络优质资源,通过建设方便迅捷的校园网络,教室安装网络接口及多媒体教学设备,满足学生自主进行网络学习的需要。
(三)创建多元实践环境
结合“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孵化产业”的成果转化项目课程体系,合理充分利用校内外实验实训资源,依托河南省中试基地、漯河市食品产业公共研发平台、漯河市食品产业技术市场、众创空间、孵化器、成果转化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及专业实验室开展教学,在“产学研转创”的实践氛围中,在成果转化理念的引领下,锻炼学生技能。依托学院创设的基于成果转化全过程的成果转化激励环境、成果转化学习环境和产业孵化实践环境,在“产学研转创”的环境中通过技术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推进食品产业发展,结合食品企业对环境的要求和对环境的影响,用现代制造业发展使命驱动学生的专业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
(四)打造优质教学团队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导者,是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形成的重要来源。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充分发挥专家组织的支撑作用,创建名师工作室,引进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万人教学名师引领主持示范课程,同时,课程团队成员还应包括企业高技能人才、劳模、大国工匠等。由德技双馨的教师带队,强化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注重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形成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体系。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专业课程教授任务,鼓励专业教师双肩挑,安排专业教师到河南省中试基地、研发平台、孵化中心等平台兼职,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教师对食品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把握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相关认证考评,获取食品行业相关任职资格,成为“双师型”教师,不断充实校内教学力量[10]。
(五)全面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立足于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思政课程做到“八个相統一”;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做到突出思想性、注重基础性、反映时代性、体现职业性,并有机融入劳动教育;专业课程重视本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发展趋势,贴近生产现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课堂与车间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教学法、虚拟仿真软件等,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专业技能,增强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意识,实现技能与素质的同步提高;通过出彩智能教育云平台打造双创通识课、专创融合课和双创引领课,“线上+线下”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开拓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深化校企融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校企“双主体”授课模式,致力于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让学生提前感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利用国家级、省级精品在线课程,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六)建立健全评价体系
以“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实现为标准,以产教融合理念为引导,建立企、校、科、转、孵共同参与的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同行评课、专家评质、企业评人的五评制度。对教师从课程思政、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特色等方面考核;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学分银行”制度,进行多维度、多层次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及成果转化能力,具体评价方式包括职业素养考核(笔试)、实践技能考核、项目过程性考核、岗位绩效考核、以证代考、以赛代考等。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学科,重点考核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成果转化意识;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由专兼职教师共同组织实施,采用过程性考核+实践技能考核的方式;在企业开设的课程,如顶岗实习等,由企业与学校共同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和成果转化能力;学生参加国家、省有关部门及学院组织的各项专业技能竞赛,根据取得的成绩等级核算计入学生总学分;学生参加粮农食品安全评价、食品检验管理、可食食品快速检验等技能等级考试,获得的认证计入学生总学分。
四、结语
为使学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用职业教育发展、满足食品行业(企业)需求、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德为先”“食为本”“安为基”,培养学生“厚德 尚艺 精技”的职业素养,通过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创建多元实践环境、打造优质教学团队、全面改革教学方法和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六个方面,将学生培养成集“责任型、管理型、技能型、创新型”于一体的食品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零距离”就业创业或继续深造创造条件,为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宝民,金正连.关于职业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105-108.
[2]郑子苹,林端端.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为例[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2(6):33-36.
[3]彭蕤蕤,李宜培,陈洁,等.“互联网+”背景下基于课程思政的病理生理学立体化教材建设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24):58-60.
[4]李珍妮,黎宁,施雯怡.基于OBE理论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面粉工业,2020,34(3):36-40.
[5]祝霞,梁琪,李永才.等.新工科背景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创新[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1,42(6):118-122.
[6]李茜,郑琰,刘兴元.赛教融合创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普洱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53):354-356.
[7]许世建,董振华,黄辉.坚持德技并修优化类型定位 全面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3):5-9.
[8]曲爱玲,范继红,罗红霞,等.高职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类人才需求调研与课程教学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0):265-269.
[9]詹跃勇,邓泽民.科技成果转化价值引领下食品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以漯河食品职业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6):15-18.
[10]张红霞,金佳幸,张舒雅,等.地方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44(6):136-138.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