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路径研究

2022-05-30顾熹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32期
关键词:心态培育大学生

顾熹

[摘           要]  “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重要内容,具有深远的意义。大学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他们积极的社会心态,不仅能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在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价值更加多元化,社会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增大,对大学生的积极心态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心理学和思政等领域的知识和研究方法,集中探究了新时代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路径。

[关    键   词]  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2-0007-03

一、积极社会心态的概念及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目标

(一)积极社会心态的概念

社会心态是最宏观的心理状态,是社会发展现实状况的“晴雨表”。社会心态是反映在一定时期,人们对现实社会、自身所持有的一种社会态度、情感体验等,是群体处境与社会现状在群体心理上的集中反映。其分为积极、消极心态,当社会消极心态多于积极心态时,社会呈现出焦虑、抑郁、烦躁、压抑、孤独的心态,人们会倾向于悲观化,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当社会积极心态多于消极心态时,社会呈现出乐观、进取、宽容、幸福的心态,人们会倾向于积极归因,心怀希望。社会心态与心理环境之间会相互影响,进而影响心理素质的形成,因此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至关重要。

(二)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目标

大学生充满朝气和活力,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积极社会心态的养成直接关系到他們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长治久安。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目标,是遵循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进行引导,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需要、社会情绪以及社会认知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教育,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心理素养。

二、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重要意义

(一)具备积极的社会心态是大学生实现个人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尚不成熟,在“互联网+”时代容易受到影响,使思想产生偏颇甚至导致不良心态的形成。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社会心态,让他们拥有坚定的爱国信念和热忱的爱国热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度的自我认同感,同时具备顽强的信念和较高的执行力,能自觉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同时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发展同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把个人融入集体,从小我走向大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变得现实可行。具备积极的社会心态,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具备良好的社会心态,可以使大学生充满活力、乐观进取、富有创意、理性平和、开放包容,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也能促进高校的和谐稳定,而高校的和谐稳定事关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他们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对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当代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主要表现及主要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主要表现

1.自尊自信

自尊自信的心态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大学生立足社会、追求个人发展的基本要求。自尊自信的心态使大学生能合理评估个人的能力与价值,尊重自己和他人,不卑不亢;相信自己有解决和应对问题的能力与方法,不悲不喜。大学生保持自尊自信的状态,不仅对自己,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也会很有信心。自尊自信是个人发展的动力,也是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积极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2.理性平和

理性平和也是积极社会心态的表现之一,拥有理性平和的心态,表现为遇事能够客观冷静地处理,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以更加睿智、包容的心态处理好各种关系,不故步自封,也不片面激进。特别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非常迅速,信息纷乱复杂,理性平和的心态使得大学生对网络事件的评论和思考理性客观,不盲目跟风,更不会被他人利用,能自觉提高媒介素养,学会甄别信息,从而提升自身的心智和认知水平。

3.积极向上

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指在处理问题特别是困难时,能够主动应对,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不怕困难,善于迎难而上,突破困境。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思想认知为个人成长注入了活力,也为实现中国梦、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动力源泉。

4.包容开放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递呈现平面化和多元化,不断开放的时代和社会需要包容开放的心态。具备包容开放的心态,使大学生群体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对与自己不同的人保持开放和尊重,包容不同的文化和传统,包容不同的习惯和差异,在尊重和包容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5.务实进取

务实进取的心态落实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主要是认真踏实地学习各门专业科学知识,重视学习方面的进步,同时注重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通识课程知识,注重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注重理论对技能的指导、技能对理论的提升。同时能够以务实和积极的心态来树立人生各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并不断实现目标,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未来,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怕失败,坚定不移。

(二)当代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总体而言,社会心态呈现积极、健康、向上发展的良好态势。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化,引发了部分大学生焦虑、浮躁、功利、利己、冷漠等不良心态的出现。主要表现为:

1.“三观”不正,社会公德缺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目前,一些学生受到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虚荣攀比、精致的利己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另外,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学生的辨别力不够,导致学生产生自卑、自负、盲从等消极的社会心态,甚至产生严重心理问题,对身心造成极大伤害。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对社会制度、公德产生敬畏、敬仰之心,提高理性的认知,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

2.行为失范频发

社会心态会映射到行为规范中,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主要区域是在学校,相对缺乏与社会的接触,而在社会实际环境中更能增强体验感。比如,有些学生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规则意识淡薄,出现旷课、打架、考试作弊等情况,他们认为就算犯错,老师也只是说教,对制度规则置若罔闻,甚至以身试法,还有些学生在家依赖父母,在学校依赖老师、同学,行为上懒散自由,遇到事情以自我为中心,面对挫折无法承受,无法调整自己的心态等。学校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认知态度、意志品质、行为规范,加大社会心态培育的力度,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育人环境联动缺乏

大学生积极的社会心态应该被大家重视起来,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目前,学校、社会、家庭的联动还很缺乏,大学基本都是寄宿制,所以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场所几乎都在学校。有的家长觉得孩子考进了大学,教育学生就是教师的事,自己不需要去对孩子进行引导。在整个育人过程中,父母肯定是不能缺位的,需要与教师共同帮助孩子成长。另外,除了学校的小环境,也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走向社会大环境,提供一个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对于学生的培养,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多方要共同发挥作用,形成合力,促进积极社会心态的培养。

四、新时代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路径

(一)加强理论引导,重视精神引领

首先,提升学生思想认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内容中去,真正做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将新时代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融入学习、工作、生活的点滴当中。其次,改进思政教育方式。通过案例教学、场景模拟,融合渗透思政教育的内容,让思政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领域,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吸收思政教育的成果。课堂内外,线上线下,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学习并践行,陶冶情操,获得美好的情感,培養积极的社会心态。最后,教师是学生良好心态的引领者。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自己的课程体系中,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学习,学习先进典型,积极开展自查自纠活动。

(二)加大实践力度,主抓阵地建设

一要和企业深入合作,提升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学生在接触企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培养社会心态的机会,在各种挫折中磨炼自己的意志,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以积极心态处理问题,积极融入社会中,得到认可和发展,并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二要与社区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社区是在校大学生接触社会的良好资源,社区通过组织丰富的活动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社会服务意识,增加学生的社会体验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的寒暑假是很好的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时机,也是自我成长的好机会,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下乡支教、保护非遗文物、大型赛事志愿者服务、社会问题调研等,让学生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在其他节假日,鼓励学生以各种方式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如社团活动、理论宣讲、社会服务、实习实践、创新创业活动等。

(三)营造环境氛围,形成培育合力

1.校园环境

这里主要是指精神环境与氛围,基本包含校风、教风、学风等。学校的校风是一个学校沉淀的底蕴,就如同一幅画的底色,学校要重视校史馆的建设,将校训融入学校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感受到精神文化的传承并认同,能在校园的各个地方体会学校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与外在的客观环境相映衬的内核建设对学生的心态培养更重要,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增强对母校的热爱,不断培养其对国家、社会、学校的积极情感和心态。教风是学校主要氛围的形成因素,学校要不断进行师德师风的培训,激励教师自我成长,注重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教师直接接触学生,要注意为人师表,真正成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精神上的引路人,特别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积极影响学生的心态。学风是学生的一种学习状态,良好的学风能够给学生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打通学校—院系—班级—宿舍的脉络,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产生锐意进取、积极向上的动力,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心态。学校要开展丰富的有意义的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与他人相处,在关系的处理中形成开放包容、积极向上的心态。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和学历提升,使学生有目标、有行动、有反思,在人人追求进步的氛围中,能自发地去磨炼自己的心态,积极地面对问题和挫折,形成正面的价值观,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2.社会环境

学生主要在学校学习和生活,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承担起公民的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心态,为今后走向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社会环境承担着育人责任,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优良品质和积极心态的形成,净化社会环境,加强舆论宣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中,真正实现新时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覆盖。

3.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积极心态、健康心理的培养尤为重要,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直接且深远的。注重家风建设,家庭保持良好的氛围、和谐的环境,互相关爱,尊老爱幼。在沟通中,父母与孩子要保持顺畅、积极、平等的交流,能够换位思考。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鼓励孩子自己积极地想办法解决,能够运用正确的方式总结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让孩子接受实践的磨炼,关注孩子的感受,既不包办代替也不粗鲁干涉,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平和理性、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能够让身心朝积极有益的方向发展。

(四)提升自我能力,内化心态成果

心态培育既要有很好的客体,也要锻炼主体的自我培育能力,增强自我管理能力。首先,唤起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使其保持学习的主动性,严格要求自己,从内在激发自尊自爱、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其次,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约束与调节,并通过自我监督,确保正确的思想认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培养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大学生自我培育的平台主要是学校、社会、家庭,应该积极地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让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落于实际,这样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与认识自己,增强认知,积累经验,对于培养积极的社会心态有很大的帮助。当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就需要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增强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自我培育能力,这对于学生的行为意识、精神素养都有很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欣星,孙杨.高校大学生积极心态培育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8):99-101.

[2]徐洁,王春凤.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理路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1(17):32-34.

[3]魏潇瑶.当代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编辑 李 争

猜你喜欢

心态培育大学生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大学生之歌
还是“看掐架”心态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