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预见习模式的探讨
2022-05-30葛子济喻荣彬陈丽灵胡园园
葛子济 喻荣彬 陈丽灵 胡园园
[摘 要] 目的:探索低年级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预见习教学模式。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对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级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120名本科生进行研究。结果:绝大多数学生对早期接触临床预见习教学模式满意;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与医院相关和与医生基本工作相关方面;学生对带教教师总体满意;学生认为该模式有利于对医院、医生、临床工作的认知,但对临床思维和沟通能力培养有待提高。结论:对医学本科生开展早期接触临床预见习很有必要。
[关 键 词] 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预见习模式;低年级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5-0056-04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多采用传统三段式教学法[1],该模式分为三个部分:基础理论知识2.5学年;临床知识1.5学年,其中临床基础教学0.5学年,临床见习1学年;临床实习1学年。医学生整个本科阶段只有临床见习、实习阶段2年时间可以进入医院接触临床实踐。在这种知识传授和临床实践完全分离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时候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对所学课程兴趣不大、专业信念动摇,也就不愿自主进行学习,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不尽如人意。到了四、五年级临床见习、实习阶段,由于早期学习欲望不够强烈,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效果不佳,加之学习相关知识的时间过于久远,医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完全跟不上临床实践工作的要求,让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处处碰壁。针对传统三段式医学教育模式的弊端,我国越来越多的医学本科院校开始探索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教学模式,也称为预见习模式,指让低年级的医学本科生在开展见习、实习之前到医院接触临床实践活动[2]。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南医大一附院)从2016年上半年开始进行早期接触临床预见习模式的探索,专为初入学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大一学生开设一门早期接触临床的课程——初级临床实践。该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医学的特点、主旨、历史与未来,让学生尽早了解医疗机构的布局、设施、运营等情况。旨在引导初入医学殿堂的青年学生了解医疗环境及诊疗模式等,让他们早期接触临床,体验医生角色,正确领会医学的真谛,了解医学的基本方法和面临的挑战。到如今,该课程已经运行六个年头,现对2021年南医大一附院开设初级临床课程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结果,以此来初步探究早期接触临床预见习模式的开展情况,并根据结果总结经验,为后面该模式的运行提供借鉴。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将2021级大学一年级在南医大一附院进行早期接触临床及预见习模式授课的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的12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学生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二)方法
南医大一附院选取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且工作3年以上的医师担任预见习带教教师,带教教师分组安排学生,每小组不超过20人,学生主要以观摩的形式到门诊、急诊、相关科室病房、手术室进行早期接触临床预见习活动。
1.时间及科室安排
课程共计18学时,其中6学时理论,12学时实践。涵盖内科、外科、门诊、急诊、妇产科、儿科6个教研室,每个教研室3学时。主要采用先集中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0.5学时;然后由各相关教研室带教教师分组带教与讲解,现场指导并进行角色体验2学时,具体的教研室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安排;课后集中总结反馈0.5学时。
2.主要内容
(1)早期接触临床预见习模式采取“门诊导医实践”“急救中心观摩”“临床诊疗参观”“病房手术室参观”以及“生师交流互动”五个环节的学习模式。(2)在各个环节学习中,首先让新入校的临床专业学生对医院整体布局和环境有个整体的认识。通过进入各相关科室初步了解医生的整个工作流程,包括交接班、查房、开医嘱等诊疗过程以及进行手术室观摩手术。在门诊导医实践中,初步了解门诊的构架、布局、就诊流程、导医服务理念、与医患沟通技巧以及了解门诊医生接诊、问诊模式。(3)实践结束后集中总结,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心得体会等。课程结束后结合课程中带教教师的评价、课后作业以及学生提交的预见习课程总结性报告综合考量总评成绩。
(三)评价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为预见习总体情况;第二部分为对预见习最感兴趣的内容;第三部分为对预见习带教教师满意度;第四部分为预见习的效果。在南医大一附院参加预见习活动的120名学生都做了问卷,全部回收。问卷的填写结果均为有效数据,数据资料以[n(%)]表示。
二、结果
(一)预见习总体情况
多数学生对预见习教学模式表示满意(93.33%),认为预见习教学目的明确(97.50%),愿意参加更多的预见习(87.50%),也喜欢预见习的活动形式(94.17%),认为在预见习的学习过程中是有收获的(99.17%),详见表1。
(二)对预见习最感兴趣的内容
学生最希望在预见习教学中能观摩手术(92.50%),同时也希望在教学过程中能了解医院各科室位置与功能(81.67%),医生工作基本内容(89.17%),医院诊疗流程(78.33%),病房常规工作流程(73.33%),与真实病人沟通的指导(85%),了解医患关系(85.83%)。但是学生对医院政策与法规、病例书写要求、医德医风等相关方面的培训相对来说学习欲望不高,分别占比52.50%、60%、35%,详见表2。
(三)对预见习带教教师满意度
学生对带教教师总体是满意的,其中带教教师的负责程度和带教教师解答问题的积极度占比都在80%以上,带教教师的态度占比也在75%以上,详见表3。
(四)预见习的效果
多数学生对预见习模式是认同的,认为在预见习模式下,有利于对医院环境和工作流程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对医生日常工作的认知,有利于感知职业使命,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有利于基础联系临床,认同率均在60%以上,但对提高沟通能力和促进临床思维的培养认同率不高,仅为50%,详见表4。
三、讨论
(一)预见习总体情况得到多数学生认同
表1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同早期接触临床预见习模式,教学目的明确是该模式巨大的优势,预见习的教学目的在于让低年级学生可以将基础学习联系临床实践[3]。一方面学生通过预见习进行的临床实践可以反思自己所学的基础知识,加深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理生理过程以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另一方面预见习也是检验学生课堂理论知识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学生在观摩临床诊疗过程中遇到问题和疑惑的时候,会意识到自己在理论知识学习方面存在欠缺,会主动查阅书本和相关的文献资料,从而弥补自身所学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认识到医学是一门需要不断更新、终身学习的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储备对临床实践的运用不可缺少,学生通过早期临床实践会重燃理论知识的学习热情,学习更有成就感,以兴趣驱动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在此模式下觉得学习有收获、有成就感,从而更喜欢这种模式。
(二)预见习教学内容得到学生的认可
表2数据表明作为大一学生刚进校不久,刚开始接触医学专业课程,他们对进入医院体验医生角色充满向往,希望能够在预见习过程中,通过了解医院同时了解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对相关知识充满渴望,如医院各科室位置与功能、医生工作的基本内容、医院诊疗流程、病房常规的工作流程、进入手术室观摩手术。学生满怀着理想投身到医学中,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能帮助病人解除痛苦,他们希望能与真实病人沟通,也希望了解医患之间的关系。这很符合低年级医学生的认知,正在进行基础医学知识学习的低年级学生对临床工作一无所知,充满求知欲和探索欲[4]。预见习这种真实的临床环境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在这种真实的临床环境中学生能体验到真实的医疗过程,能解决实际遇到的医学问题,因此,在见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对知识的印象比传统的课堂也更加深刻,在临床实践中看到带教医生解决病患的痛苦,也能够不断坚定自身投身医学事业的信仰。
学生对“医院政策与法规”“病历书写要求”“医德医风”的兴趣不高,这也进一步说明学生立志做一名医生,所以主要关注点在与临床工作相关的知识点,对其他知识点不够关注。在今后的课程设计上可以适当改变形式,把学生不关注但有用的知识点和临床工作紧密结合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效果才能更好。此外,由于参加预见习的学生相关的医学知识储备不丰富,早期接触临床的疾病也不能过于专业化,在专业理论的带教过程中,明确医学是一门有温度的学科,把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放到和临床专业理论培养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并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提高和加强。
(三)多数学生对预见习带教教师满意
带教教师的带教质量直接影响临床教学质量[5]。表3数据表明学生对指导教师在预见习教学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是认可的。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预见习的带教教师非常负责、平易近人,带教教师解答问题积极,带教教师教学态度得到多数学生的肯定。在座谈会上,很多学生表达了对课程中某些带教教师的喜欢,主要是這些教师对课程带教态度认真负责,他们在课前积极备课准备充分,带教过程中注重方式和方法,幽默风趣,善于引用临床实例让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积极解答学生在课上提出的问题,也给予学生人生启迪。通过这些带教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方法更加优化;同时活跃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学生学习临床医学的兴趣。但也有少数带教教师让学生不满意,究其原因是少数科室认为低年级学生缺乏临床知识,早期接触临床也学不到东西,随机临时指派教师进行带教,教师在带教前未进行积极的备课,带教过程敷衍,带教意识薄弱。在今后工作中,教学管理部门应从管理的角度畅通和学生、教师的沟通渠道,开展阶段性总结,分析问题找到原因并持续改进,提升教师素质与能力,保障教学效果。
(四)早期接触临床活动能提高医学生的能力
表4结果显示学生对早期接触临床预见习的效果是肯定的,学生在观摩医院、观摩临床活动中熟悉医院的环境设施、医疗的工作流程,通过跟随医生参加治疗活动感受到医生工作的辛苦和职业的神圣使命。通过预见习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参与医学日常工作,提前感知医生职业的使命和社会责任,了解作为一名合格医生所应具备的能力。通过预见习达到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的融通。学生刚接触临床,对一切都是好奇的,容易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向教师提出问题,带教教师在带教过程中启发学生查阅资料,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临床实际问题,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6]。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循环中不断通过基础联系临床、理论联系实际得到提高。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下,学生参加门诊接诊、病房查房等一系列活动,在带教教师的引导下,接触病人,学会尊重、关心病人,保护病人隐私,培养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
学生认为预见习对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帮助不大,其主要原因是大一学生刚开始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未学习临床知识。自身缺乏必要的知识沉淀,灵活地运用到临床实践就更加无从说起。临床思维是医生基于病人病情所进行的一系列诊疗思维活动,在缺乏临床知识储备的条件下临床思维的培养无法实现[7]。同理,培养医患沟通能力也需要医生、患者的有效沟通,有效沟通建立在丰富的临床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缺乏足够的临床知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也变得极为困难。在今后的预见习带教中,带教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查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转变思想,变被动为主动,在带教过程中选择科室常见病例,针对一些典型症状提问学生,鼓励学生与病患进行有效沟通,启发学生多反思、善总结。通过学习从多维度、全方位了解患者的诊疗经过,促进学生临床思维的早期培养和医患沟通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早期接触临床预见习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临床见习教学方法符合当代对医学教育的要求[8]。该模式在南医大一附院实施中,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在低年级医学生开展早期接触临床的教学很有必要,通过该活动能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提前进入未来的职业环境,通过采用教师介绍—学生观摩—师生互动的学习模式,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让学生充分了解医学诊疗环境、诊疗过程,让学生渐入医疗之佳境。通过预见习模式,学生不仅能掠视医学专业概貌,立志临床医学事业,还能从前辈那里感受到“医生”的风范与责任。本研究也有不足之处,研究调查的结果主要来自对学生的调查问卷,这仅仅是一个来自学生单方面的评价,今后将会对学生相关临床课程的考核成绩以及在见习、实习中的表现进一步追踪调查,进一步发现早期接触临床预见习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胡婷,孟娟,刘莉,等.八年制医学生妇产科“早期接触临床”的培养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0(6):102-103.
[2]陈蓓,文丽梅,巩月红,等.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初级临床实践教学中的运用[J].继续医学教育,2021,35(10):24-26.
[3]祁方昉,宋斌,王圣文,等.基础与临床教学融合在临床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2,21(1):15-18.
[4]韩婷芷.职业目标如何影响本科生的学习质量:求知欲与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与遮掩效应[J].中国高教研究,2021(12):30-36.
[5]张炜,张万红.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框架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2(3):57-65.
[6]沈丽佳.康复护理教学中多元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模式的临床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7):110-112.
[7]王微,李睿.中西医临床专业本科生早期临床思维能力现状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8):47-48.
[8]林美燕,李倬倩,涂师平.低年级医学生开展早期接触临床的实践与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8):82-84.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