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非通用语专业课教师课堂思政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2-05-30池冰
池冰
[摘 要] 新文科建设是一项国家重要战略,高等教育的新文科建设进入全面启动新时刻,非通用语学科具有重要的使命。新文科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育才”,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目标是“立德树人”,然而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教师成为关键。高校非通用语专业课教师如何改变才能担当如此重任,成为当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当务之急。如何将课程和思政在课堂上有机融合,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部分高校为了进一步强化高校非通用语专业课教师课堂思政的能力,已经开展了很多交流培训活动,全面促进课程思政有效开展。将从专业教师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思政能力,确保非通用语专业教师课堂思政有效开展,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创新精神的大学生。
[关 键 词] 新文科;非通用语;专业课教师;课堂思政;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5-0072-04
一、引言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吴岩司长(2020)认为,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大发展的时代,文科教育是主要的软实力、是关键的巧实力,是硬实力和锐实力的支撑。龙宝新(2021)指出,中国新文科建设的精神要义是:塑造时代精神,凸显中国价值,迎接世界挑战,回应科技文明,使之有力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會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培育。关于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教育系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新文科建设重塑了外语学科定位及育人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外语人才的素养发展目标,课程思政建设为如何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教育教学实施方法,进一步对外语学科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程凡(2021)认为,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紧密结合新文科“价值引领”的概念,通过角度、深度和温度来拓展课程思政的内涵,设计课程相对应的目标、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点和教育方法。唐析(2021)认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必须担负起的责任,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教师及综合人文素养课教师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课堂思政是课程思政得以实现的主要方法。目前高校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的实践探索,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如何实现课堂思政,教师肩负了重要的使命。加强对课堂思政的理解、探寻课堂思政有效实施的机制构建迫在眉睫。因此,高校要立足推进教师课堂思政的开展,进一步提高非通用语专业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课堂思政是新时代发展的具体要求,教师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不仅需要对课堂思政有正确的认识,而且需要具备丰富的课堂思政素养,还要掌握先进并且合适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要积极沿着教育改革的方向,主动求变,从自身的教育意识、教育方向和教育能力开始改变,把思政教育搬进每一节课。这成为每一位教师都需要认真学习和对待的教学改革,也是一次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教育改革。
二、专业教师课堂思政的困境
课堂是实现课程思政的主要场所,因此课堂思政如何实现成为每一位专业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目前,高校非通用语专业教师开展课堂思政教学活动中普遍面临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一)专业教师课堂思政缺乏思政意识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时间为两年左右,各个省份都已经逐渐开始了试点,进一步深入探索课堂思政的方法与策略。目前,大部分学校对课堂思政缺乏明确要求,没有具体落实责任制,也没有开展针对性指导改革。因此,一些专业教师课堂思政意识薄弱,导致思政内容无法具体落实到课堂上。当前,制约学校课堂思政建设有序推进的主要困难是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课堂思政建设的育人理念以及将其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意识。一些专业课教师使命感不强、育人意识较薄弱、对时事政治不敏感。教书育人的观念还没有发生较大转变,还认为教书育人就是把每一堂课的知识点讲授给学生就可以了,没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也没有把国家的教育方针摆在首位,导致课堂思政意识严重缺乏。同时,一些学院没有落实工作责任制,对专业课教师课堂思政没有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致使教师对课堂思政的态度不够积极,个别还处在观望状态。因此,校方急需成立一套完整的督导评价体系,促进专业教师认识到课堂思政的重要性,全面推进课堂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需紧跟时代潮流,了解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同时积极落实学校课堂思政的具体要求,全面提升育人意识。
(二)专业教师课堂思政缺乏思政元素
教师如何提高思政知识储备是课堂思政教学实施的必备条件。随着课程思政大浪潮的来袭,专业课教师对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实施方法不适应,进而感到焦虑或者困惑。因要求全面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而焦虑,因不知何为课堂思政元素而困惑。思政元素是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思政元素是专业课教师开展课堂思政教学的首要条件。在课堂思政建设方面,思政元素的挖掘成为重要的一部分。面对课堂思政这种全新的育人方针,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政策要求中确立具体的育人目标,根据育人目标研究出适合的育人教材,也就是拥有足够的思政元素储备。事实上,高校的大部分非通用语专业课教师缺乏思政素养,因为传统的课堂外语教育模式都是偏西方化的。外语教学一直以来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外语专业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解有关对象国的国情、历史、文化元素,导致学生忽视本国的国情、文化、精神等。并且,在现阶段的课堂实践教学中,一些专业课教师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和把握有失偏颇。由于专业课教师目前没有系统的课堂思政教学模板、教科书可以使用或者模仿,思政元素主要是通过专业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社会理解等因素决定,课堂教学内容既不系统也很片面。由于教师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因人而异,导致出现五花八门的观点,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如何打破这一困境,全面开展课堂思政教育,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学校全面打造、教师积极探索,只有三方共同推进课堂思政教育改革才得以实现。
(三)专业课教师课堂思政缺乏教学手段
课堂思政的全面开展急需一种既能提升教学效果,又能满足外语专业学生能力发展需求的教学手段。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大部分专业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许多课堂已经广泛使用PPT、视频、音频等输出的教学模式。但是,为了迎合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部分教师的课件内容只是将课本知识直接搬到PPT投屏,没有对知识点及时进行补充和输入与时俱进的元素,导致学生没有受到有效的启发。因此,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的思政元素容易出现生搬硬套、抓不住重点、偏离教学内容等问题,因为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容易戳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以往大部分教师都是无意识地将西方的文化、经济、知识等不断输入课堂,特别是外语类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并尽快掌握所学语言,更重视输出有关对象国的具体情况。而课程思政的提出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好语言的同时,能用该语言自信描绘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课堂思政并不要求专业教师在课堂上不断输入有关政治的知识,而是将专业类课程与思政元素在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方面有机结合与深度融合。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转变观念,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融入中国元素。其实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非常多的教育手段已经应运而生,需要专业教师不断探索和尝试,才能找出符合课堂需求的教育手段,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思想,重视思政元素的运用,使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三、专业教师课堂思政能力的提升路径
(一)强化育人意识
外语教学的创新发展,要牢牢把握学生的价值导向性,坚持立德树人,从课堂的点滴做起,既讲授语言知识,又润物细无声地结合教材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在课堂上真正实施思政教学,从课本入手,完善教材,使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思想觉悟,树立较高的道德水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一代接班人。外语教学肩负重要使命,非通用语教学是部分大学生向对象国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文化、发扬中国精神的主要途径。课堂思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本质是立德树人,理念是协同育人,非通用语专业课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其教学模式、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然而“育人”先“育德”,要求教师以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前提,更好地开展课堂育人工作。只有从观念上进行深入、彻底的改变,才能在行动上做出与之相符的行为。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锤炼师德师风,拥护国家的政治路线,热爱祖国的方方面面,洞悉国际发展动态。同时,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思政改革讲座及培训,进一步掌握课堂思政的方法,紧跟所在学校的课堂思政实施的要求,提高自身的课堂育人意识。除此之外,还需要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政策扶持,学校落实工作责任制,双管齐下,让教师积极投入课堂教学改革中,从积极应变到主动求变,实现外语教育教学深刻且全方位的变革,把课堂思政的育人意识转变为实际行动。
(二)找准育人角度
课堂思政需要专业课教师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思政元素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为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重新规划和分层设计课程的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培养“外国通”式的外语人才,帮助学生感知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积极因素,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培养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国家民族情怀,坚定中国文化立场,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实现不同文明互鉴(安丰存、李柏年2021)。由于国内非通用语教材普遍使用对象国语料,本土内容偏少且不系统,导致大部分专业教师的课堂思政素养和教学理论严重缺乏。找准育人角度成为专业教师实现课堂思政的必要条件。面对如何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文明文化等语言知识和技能,大学生能用外语直接表达中国特色的新观点、新词汇等,需要专业教师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培养出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素养的大学生。目前,国家为了提高高校教师课堂思政的教学能力,专门开展了全民教师参与的“教师研修专题”等课程培训。而全国课程思政大赛更是给专业课教师课堂思政教学带来了新的思想启发,为教师实施课堂思政模式指明了新的方向。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一些院校内部也举办针对性的或者阶段性的课堂思政指导性活动,着重培养一支具有代表性的课堂思政专业教师队伍,起到引领的作用。通过在教师间开展的课堂思政的交流分享会使其相互学习,也能及时了解教师开展课堂思政教学的困境,指导他们学习成长,快速掌握课程思政需要的政治素养。同时,学校也可以努力打造一些关于课堂思政的精品课程,让广大教师学习借鉴。思政元素仅靠个人的经验无法取得,因此,教师要积极参加培训,认真交流学习挖掘出更多专业课课堂思政元素。教师只有自身掌握思政元素,才能更好地将其融入课程;只有把课堂思政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具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大学生;只有通过非通用语课堂思政的不断建设,全面提升非通用语专业课教师的综合素养,有效提升专业课教师课堂思政的能力,才能找准课堂思政的育人角度。
(三)提升育人能力
新文科建设要求教师通过将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潜移默化地发挥专业课教学的隐性育人功能。隐性教育是一种以间接含蓄的方式施于学生的教育方式。非通用语专业课教师需要通过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潜移默化地把思政元素带进课堂。因此,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手段显得十分重要。信息化时代给教育带来了非常多的便利,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教育对接,学习到更多高效的教育方法。一种好的教育模式既能减轻教师负担,又能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學生,还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目前,我们常用的教学模式有项目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问题导入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等。为更好开展课堂思政教学,下面将重点介绍项目式教学法和混合式教学法。
项目式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具体任务,通过小组协作教学而实现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在课堂情境导入、主要知识讲解后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协助性,3~5人为一个小组,收集资料、制订方案、开展任务;然后,教师对其点拨引导、过程检查;最后,学生展示结果,修改完善方案。这种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运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知识点,融入思政元素,安排具体任务给学生,要求其对国内相对应的人文、历史、经济等内容进行拓展研究,小组学生按教师的要求,使用外语讨论分工,深入了解我国的人文素养。这种项目式教学模式特别适用于翻译课、报刊选读课、阅读课程等。
混合式教学法是一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在高校非通用语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要求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掌握对象国的单词、语法、句子等基础性知识,又要引导学生了解对象国的文化、风俗等,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课程思政的提出,要求学生更注重了解自己国家的人文、历史,能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因此,教师结合学生能力发展需求,完善线上预习环节,让学生通过线上提前掌握词汇、语法、文化背景等知识,用外语深入挖掘中国元素,或者中外文化对比等,并完成教师布置的线上预习检测任务。结合线上预习情况,教师将学生线上突出的问题作为重点,在线下课堂进行讲解。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特别适用于基础课、听辨课、演讲课等。
四、结语
非通用语专业课教师要立足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不同层面提升教师的课堂思政能力。基于广西外国语学院非通用语课程教学实践,从自身素质的提升、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及个人与单位组织关系三个方面对非通用语教师的能力提升进行初步探索与实践。实践结果表明,非通用语专业课教师课堂思政能力的提升有以下几点影响:有利于强化外语专业教师的课堂思政意识,从而促使高校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促进外语专业教师课堂思政的育人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的质量;有利于帮助外语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指出的是,新文科建设刚刚起步,课程思政的提出也才几年,大部分高校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关于课堂思政的研究还不成熟,因此,要真正全面开展课堂思政教育教学,非通用语课堂思政的教学改革未来还有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岩.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求变: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1(1):5-11,141.
[2]龙宝新.中国新文科的时代内涵与建设路向[J].南京社会科学,2021(1):135-143.
[3]王欣,陈凡.角度、深度和温度:新文科背景下价值引领与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J].外国语文,2021,37(6):16-22.
[4]唐沂.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J].海外英语,2021(21):172-173.
[5]蒲清平,何丽玲.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5):105-114.
[6]赵鸣歧.高校专业类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任务与标准[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5):86-90.
[7]安丰存,李柏年.新文科视阈下外语课程思政与外语人才核心素养培养[J].外语电化教学,2021(6):7,
45-50.
[8]姜锋,李岩松.“立德树人”目标下外语教育的新定位與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外语电化教学,2020(6):27-31.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