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022-05-30冯慧敏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2年35期
关键词:传记纸质人口

冯慧敏

应考锦囊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考生掌握新闻、传记、报告和科普文章这四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考生在备考时,可以分类积累归纳,掌握相关知识。

1.新闻

阅读不同的新闻,要把握不同的重点。消息主要把握新闻事件和事件的意义;通讯主要把握报道的对象是谁,这个人干了什么,进而认识人物的形象,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访谈,实际是一种深层次、专题性的新闻报道形式,主要把握表达方式,理解观点态度。阅读新闻一般要注意“五抓”。一抓题目,揣摩新闻类型。二抓事实,了解大致内容。三抓结构,分清段落层次,领会布局特点。其中,消息一般都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先说结果,再说重要事实,最后说次要内容。四抓点睛句,理解文本意义。这里的难点是访谈。访谈的结构:访(采访)+谈(答问),是由一问一答组成的,阅读时要将访问者和访谈对象的文字分开,先读提问者(访问者)的问题,把握主要问题,再阅读访谈对象的文字,大致把握其观点。五抓不同的表现手法。新闻用事实说话,文字简明扼要。其中,消息多用叙述,通讯多用描写(人物描写)和点面结合,访谈中提问者问的艺术技巧(趣问、直问、推问、旁问、追问、对比等)多样。另外,访谈在文本上呈现为一问一答的形式,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提问多用平实的口语化的语句,回答则要视具体内容和人物性格来分析。

2.传记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初读时,要结合传记的这一特点,根据时间先后,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人物的思想、品质,作者情感变化等划分层次。传记一般选取典型事例,语言真实、感人,以记叙为主,重视细节描写。品读时,一要结合传记的文体特征,抓住文章的叙事和描写中所充分展现出来的人物的个性。对文章中写得生动传神的片段,要深入体会,把握主人公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对一些时间性比较强的人物传记,可以采取列表格的形式来分析结果。二要从事件的叙述、人物的描写、语言的表达等方面加以分析、比较、概括,从总体上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考生要注意传记选择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体会传记褒贬鲜明、文采斐然的语言特色。

3.报告

报告一般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考生阅读时首先要弄清调查对象、调查内容,然后要关注调查结果和调查结论。调查报告,多用材料(典型材料、对比材料、精确数字)来说明观点,在叙述的过程和结果部分,作者往往会进行一些议论,得出调查结论。语言真实,数字准确,常用对比、列数据等手法,这是报告的特点。

4.科普文章

科普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一般在点出主题后分别以科研成果、举例子、展示实验结果等对主题加以说明。文中常用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分类别、作比较等方法,探讨利弊,诠释过程,阐述概念。因此,考生阅读时首先要弄清楚文章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最新成果?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作者对成果的态度和看法如何?然后理清全文的脉络,把握主要内容,迅速提取每一节的主要信息。最后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理清文章思路。

针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依然取决于各种产业特别是工业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受到市场需求、市场容量和劳动供给的约束。从需求角度看,尽管人口将长期处于负增长,但到2050年人口规模仍然可以保持在14亿左右。随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购买力将会增强。由此可见,我国未来仍然具有超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和市场容量空间,足可以容纳多样化、大规模的产业发展,也可以允许新兴产业发生、成长。从劳动要素供给来看,到2035年将拥有9亿人,而且低龄老年人(65~75岁人口)也会成为劳动力资源的补充。如此大规模的劳动年龄人口与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在不断的技术进步中可以保障基本产业的发展,也可以为产业成长、新产业发生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从人力资本规模和创新资源看,到2030年之后,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人口规模将分别占到2亿~3亿和0.6亿~0.8亿。这表明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将会有充足的人力资本和创新资源。同时,尽管未来人口处于负增长,但每年出生人口仍然能够达到1000万以上的规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未来将会有更多的高端人力资本和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我国提供创新资源。

此外,中国有着幅员辽阔的地理空间,有着完善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而且,我国各地区各城市群都拥有规模庞大的人口,我国人口规模排在倒数第2位的省份为青海,其人口总数比新加坡总人口数还要多39万。广袤的国土空间、不断完善的城市体系和各地区拥有的规模可观的人口,可以保障产业“雁阵”转移在国内区域间进行,每个产业都有足够的劳动力投入做支撑。即便在人口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依然有充足的人口规模保障产业种类不会减少,这造就了我国地区间产业的分布与产业体系的完整。同时,可以为承载产业的升级、分工和转移提供足够的回旋空间。

(摘编自王金营《经济发展中的人口回旋空间:存在性和理论架构》)

材料中数据使用较多,这些数据的作用是什么?请举例具体阐释。

答:

二、閱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一本书如同一座建筑。

我们搬新家时,首先会通过参观游览的方式来熟悉这个新的空间,进而熟悉整个大楼、小区乃至周边街区的空间构成。在这个过程中,家、大楼、社区经由无数神经元的编码,在脑中形成一幅幅认知地图。这种空间记忆的神经机制,是神经科学家约翰·奥基夫发现的,他因此获得了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认为空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读一本书,也常常始于一次空间探索。比如很多读者习惯先浏览目录,然后再粗略翻阅,在这个过程中,这本书就在你的脑子里初步建立了一幅认知地图。接下来的正式阅读,有的读者会从头读到尾,有的则会拣自己最感兴趣的先睹为快,但不论哪种阅读方式,在读完整本书之后,会很自然地理顺各篇文章的编排顺序,不会因为自己最先读了其中哪一篇,或对哪一篇印象最深刻,就在日后回忆时误以为它是全书的第一篇文章。

建立该认知地图的台前英雄自然非视觉莫属。早在半个世纪前,教育心理学家罗特科普夫已经发现,我们是以定位的方式来回忆书中一段段文字的。你或许很容易想起《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那一段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的什么位置,就如同你很容易想起某家小吃店位于你从家到学校途中的什么地方。在这个过程中,视觉起到了帮助定位的主导作用。

幕后英雄则包括触觉和运动觉。当你手捧书读时,你左右两只手不仅拿捏的书页厚度会发生定量变化,而且会感受到书两侧的重量也发生了定量变化,这些经由皮肤和肌肉感知到的物理变化,连同双眼可见的各种物理信息,构成了你定位本文在书中所处位置的线索。新近的心理学研究发现,阅读一个篇幅约三十页的故事,纸质书阅读的受试者较之于通过电子书阅读的受试者,不仅能够更准确地排列整个故事中主要情节的先后顺序,而且能够更准确地回忆起具体细节出现在三十页书的哪一部分。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阅读纸质书时,双手感知到的物理变化是与故事进程相伴着发生的,而在阅读电子书时,却不存在除视觉之外的其他感觉线索来辅助我们记忆故事内容。

“一本书如同一座建筑”,这个修辞只适用于纸质书。回忆一本纸质书时,我们会在脑海里依照这本书的物理模样重塑其内容结构,需要调用书中某些具体内容时,很容易在脑海里按图索骥。而对于一本电子书,它就如同一卷卫生纸完全展开之后的样子,没有厚度,长度也不确定,读者把握不了全局,也就难以构建认知地图,无法形成空间记忆,它所承载的内容自然不易提取。你能想象你走在一个所有建筑都长得一模一样而且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城市里的情形吗?这对应的正是电子书的情况:我们使用的是同一个电子阅读器或同款阅读软件,所有电子书的字体、字号乃至排版格式都是系统统一设定的,除了长度不同,它们不存在外观上的差异。

(摘编自喻柏雅《纸质书何以延续至今》)

1.根据材料,下列对“一本书如同一座建筑”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翻阅一本新的纸质书,就像探索一个新建筑的內部空间。

B.回忆读过的纸质书,会按照它的物理模样重塑内容结构。

C.调取纸质书的内容,像在一座建筑里按着地图找到目标。

D.远观书架上的纸质书,就像欣赏外观形态各异的建筑群。

2.材料写了阅读过程中的感官体验,请简要概括。

答:

猜你喜欢

传记纸质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传记必须回归史学
传记书坊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纸质书与《北京是个好地方》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