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师的魅力

2022-05-30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2年37期
关键词:范仲淹老舍

“大师”指在某一领域有突出成就、大家公认且德高望重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构筑了一座座精神殿堂,令世人瞩目,受万众敬仰。

“大师”的魅力不仅在于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更在其胸襟气度、品质操守。是什么成就了大师?是境界!是宽厚的心性、正直的品行,是淡泊的处世态度,更是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梁 衡

范公祠位于青州城西。这是人们为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来香火不绝。这祠并不大,大约就是两个篮球场大的院子。院心有一井,名范公井,传为范仲淹所修。这井水也不一般,清冽有加,传范仲淹用此水调成一种“青州白丸药”,治民痼疾,颇有奇效。如同情人的信物,这井成了后人怀念范公的依托。宋人有诗云:“甘情汲取无穷已,好似希文(范仲淹字希文)昔日心。”现在这井还水清如镜。正东有祠堂,有范公像及其生平壁画。院南有竹林一片,千竿翠竹,蔚然秀地灵之气。竹后有碑廊,廊中刻有范公的《岳阳楼记》。院心有古木三株,为唐楸宋槐,可知这祠的久远。树之北有冯玉祥将军的隶书碑联:“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观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范公的一生。

范仲淹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他发愤读书,早起煮一小盆粥,粥凉后划为四块,这就是他一天的饭食。之后他科举得官,授龙图阁大学士,为政清廉,且力图革新。后来,西夏频频入侵,朝中无军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统兵戍边,大败敌寇。西夏人惊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边民尊称他为“龙图老子”,连皇帝都按着地图说“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后又被调回朝中主持庆历新政的改革,大刀阔斧地除旧图新,又频繁调往各地任职,亲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无论在边防,在朝中,在地方,他总是“进亦忧,退亦忧”。其忧国忧民之心如炽如焰。

范仲淹是一个诸葛亮、周恩来式的政治家,一生主要是实践。他按自己认定的处世治国之道,鞠躬尽瘁地去做,将全部才华都投身到处理具体政务、军务中去,并不着意为文。不是没有文才,是没有时间。皇祐三年,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第二年即病逝了。《岳阳楼记》是他去世前七年,因病从前线调内地任职时所作。正如《出师表》一样,这是一个伟人后期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思想的结晶。我能想见,一个老人在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样的焦虑徘徊,自责自求,忧国忧民。他回忆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戍边生活;回忆着“居庙堂之上”、伴君勤政的艰辛过往;回忆着赈灾放粮,所见到的民生疾苦,他总结历代先贤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阅历,终于长叹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声大彻大悟的慨叹如名刹大庙里的钟声,浑厚沉远,震悟大千。这一声大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岳阳楼记》并不在岳阳楼上所作,洞庭湖之大观当时也不在先生眼前。可以说这是一篇借题发挥之作。范公将他对人生、社会的理解,将他一生经历的政治波涛,将他胸中起伏的思潮,一起借洞庭湖的万千气象倾泻而出,然而又顿然一收,总结成这句名言,化为彩虹,横跨天际,光照千秋。

春风拂动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摆动着嫩绿的叶片,这古祠在岁月的长河中又迈入了新的一年。范公端坐祠内,默默地享受这满院春光。

(选自《梁衡散文集》,有删改)

◆思考

1.纵观全文,请分条概括范仲淹忧国忧民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冯玉祥将军的碑联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范仲淹的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形式和内容上品析文章最后一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季羡林

老舍先生是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但是,我認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唯一的一个小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五十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姊妹等等。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等都参加了。这是解放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洽。

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忘记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luán,切成块的肉),不也是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选自《季羡林谈师友》,有删改)

◆思考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三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四段中黑体词语“地道”是什么意思?“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这句话表明了老舍先生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舍先生的大事很多,作者为什么只写了些“芝麻绿豆的小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猜你喜欢

范仲淹老舍
北平的秋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范仲淹词的传播与接受
老舍的求婚
范仲淹苦读轶事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关于范仲淹的称谓
范仲淹教子俭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