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问题 设计策略
2022-05-30张文峰
张文峰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问题设计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逐渐建立起学习思维、推进增效减负的关键举措。问题设计并不是简单提出几个问题,而是要沿着课堂教学思路,引导学生逐渐深入思考,逐层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进一步与作者、主人公达成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不仅如此,问题设计还能够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设置情境问题
语文课本中各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各有侧重,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设置一些情景问题,如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日常生活现象、自然现象等情景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教学《我不能失信》时,教师可以出示宋庆龄跟爸爸妈妈在一起的课文情景图,让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假如是你,你会如何做呢?”这样的情景问题,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事半功倍。又如教完《在家里》这一课后,教师可以出示课文后面的情景图,让学生先仔细观察,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在家里做些什么事?”这样的情景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设置难度适中的问题
人的思维往往存在着差异,不同学年段、不同年龄的学生,其知識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班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也存着差异。教师进行问题设置时,提出的问题难度要接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能够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同学间的合作学习、谈论、交流,可以“跳一跳”“摸得着”,从而激发出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
如教学《孔子拜师》一文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联系上下文,谈谈从“终于走到了洛阳”这句话中获得的感受;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经过小组之间的讨论、交流,学生能够从“终于”一词中领会到“孔子到洛阳走了三千里,多么艰辛啊!”“孔子历尽千辛万苦去拜老子为师,其意志是多么坚强啊!”“孔子拜师求学的信念多么坚强啊!”等感悟。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也能够体会到“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含意,有的学生认为“人要不断学习,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有的学生认为“知识是学不完的,学习也是没有尽头的。”
三、设置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是课文内容的延伸,能够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发挥想象力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及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老师可以直接设置“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了哪些雷锋式行为?我们可以像雷锋叔叔一样吗?做好事需要留名和保留证据吗?”等开放性问题,此时很多学生就会联想到日常生活中“公交车上让座、扶老人过马路”等雷锋式的行为,从而激发出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别人的意识,并主动付诸实践,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四、设置多样性问题
首先,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的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设置不同类型的问题,以保证不同的学生都能够通过问题分析及解答,来强化自己的思维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及综合素养。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针对某一问题向学生提问。
例如在《乌鸦喝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设置“乌鸦使用什么方法喝水”等问题外,还需要反问学生:“实际生活中,使用课本上的喝水方式真的能喝到水吗?”此时有很多学生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可以”,但当老师播放相关视频后,学生才了解到乌鸦喝水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可行性不高,因为水和石头是可以融合的,即水可以渗入石子之间的缝隙中,且水瓶的体积不变,这意味着乌鸦虽然能喝到水,但能喝到的量不多,很可能一点儿都喝不到。然后老师引出该篇课文的意图,即告知人们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积极乐观面对,并坚持不懈地想办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要学习乌鸦坚持不懈、创新及积极乐观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