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节目的融合创新

2022-05-30张海超

中国广播 2022年4期
关键词:建党百年融合创新

【摘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推出了系列特别节目,对受众进行多维定位,对内容进行跨域融合。同时,通过时空场景的多元配置、多方联动的矩阵传播、形态创新等方式,实现了建党百年系列特别节目的创新实践,对党史节目的融合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建党百年  党史节目  融合创新  时空场景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下文简称总台)策划了以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暑期档特别节目《电影中的印记》、百集微纪录片《红色财经·信物百年》《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365集大型特别报道《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大型融媒体节目《红色印记——百件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和《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等为代表的建党百年系列广播电视特别节目。这些节目采用不同的视角和呈现方式,对建党百年这一重大主题进行了集中阐释。同时,这些节目也是总台在理念、内容、技术等维度对党史节目进行的一次融合与创新,为今后党史节目的策划与制作提供了参考。

一、策划理念:从受众定位到内容融合

(一)受众的多维定位

总台在建党百年系列特别节目的总体策划中有一个重要的策划理念,即对受众的多维定位,多维定位的目的是为了对受众群体实现多维度覆盖。党史学习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普及式教育,其需要在大众传播维度被考量。然而,从传播学实践来看,要想保证党史学习教育的效果,又必须要对受众进行细化和分析,充分考虑到不同受众的特点和喜好。从内容层面来说,总台建党百年系列特别节目既有“大而全”,也有“小而精”。内容的多样化,既保证了节目的创新性,又在总体上扩大了受众的覆盖度,如《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电影中的印记》等节目就体现了这样的策划理念。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不同兴趣爱好的受众具有不同的理解能力和收听/观看习惯,节目应根据受众的不同属性予以细致划分。总台建党百年系列特别节目的策划充分考虑到受众群体知识结构的复杂性和年龄结构的差异性,节目视角新颖、形式各异。例如,从年龄这个属性来说,总台策划了面向少年儿童群体的大型益智类博物馆文物知识节目《赢在博物馆》(第四季)、面向青年和大学生群体的《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等节目,以期在总体上实现对不同年龄受众的多维度覆盖。

《赢在博物馆》(第四季)主要面对少年儿童群体,考虑到其理解能力和观看习惯等因素,节目选择了“党史+文物”的视角,采用“儿童讲给儿童”的方式,以深入浅出的修辞方式和讲述风格使党史故事鲜活地呈现在少年儿童观众面前。对少年儿童观看习惯的精准定位决定了节目是否会被其所“选择”,对少年儿童理解能力的精准定位决定了节目是否会被其所理解。选择是理解的前提,理解又是记忆的前提,记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态度,而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态度与其行为之间又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可见,对受众进行多维度的精准定位,是保障广播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关键一步,也是通过电视节目对观众实现正确价值引领的前提。

《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的主要观众群体是青年大学生。这类群体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相较于《赢在博物馆》(第四季),其更注重党史知识的广度和理论的深度。《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引入近年来文化节目中常见的“年轻态”策划理念①,采用了青年大学生群体喜爱的知识竞答形式。节目观众和身处现场参赛的选手一样,怀着同样的心情期待节目的推进。知识竞答充分调动了参赛选手和节目观众的积极性,并引导二者在竞答、观看过程中完成对党史的学习、体悟与认同。从形式上来说,《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正是因为将目标受众定位为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群体,所以才选择了趣味性和互动性较高的知识竞答形式。实际上,知识竞答形式是常见的广播电视节目样态,从广播电视实践层面来说,将其应用于党史节目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从对受众的定位中提炼出节目创新制作和高效传播的策略,并将其与党史内容深度融合。从表面上看,这是创作方式的问题,但实际上,这是策划理念的问题。只有预先完成对受众的精准定位,才能保证节目的传播效果。

总台建党百年系列特别节目重视通过“名人效应”扩大节目在粉丝群体中的影响力。例如:总台在《红色印记——百件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中邀请了播音界、配音界、演艺界的著名人士担任“讲述人”。这些“讲述人”具有一流的专业素质,还具备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专业讲解和名人效应叠加,使节目在开播之后迅速获得大量“粉丝”,节目相关话题也在微博、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平台上引起了广泛讨论。节目甚至还被粉丝群体誉为“声控福利”,播出不到两个月,全网点击量就已破4亿次。②正是通过对粉丝群体属性的精准定位,节目的传播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二)内容的跨域融合

总台建党百年系列特别节目以全新视角推动党史和其他领域的跨域融合。之所以策划《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就是想用好百年美术经典的资源,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解读党史,将党的百年征程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来。除了《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其他特別节目也积极地进行跨媒介融合,如《电影中的印记》将党史与电影联动,在光影艺术中探索党史教育的新模式;《红色印记——百件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以文物为线索去追溯党史,以声音档案为形式讲述党的百年历程。总台的创新实践使党史节目创作与其他领域的融合愈发深入。

内容的跨域融合有三重作用。首先,内容的跨域融合创新了党史节目的常规模式,使党史的讲述和解读方式更加丰富多元,党史节目的内容也因此变得愈发引人入胜。其次,节目内容的跨域融合推动了节目形式的跨域融合,如美术作品在电视媒介上的动态化加工问题③、电影在电视媒介上的表现方式等,这些问题实际上也是跨媒介融合的问题。最后,内容的跨域融合在总体上扩大了受众群体,使节目的覆盖范围变得更广,如《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被很多美术学子津津乐道,《电影中的印记》成为电影爱好者热议的话题,《红色印记——百件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带动了革命博物馆的参观热潮。《赢在博物馆》(第四季)以各种革命文物为线索,采用丰富的电视包装手段和节目表现形式,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党的故事:一张泛黄的收条、一口陶制的米缸、一台老旧的X光机……节目通过众多革命文物将党的革命历程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些革命文物既是党史的见证,也是观众与党史进行对话的媒介。节目将党史放在博物馆的语境下解读,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文物学等众多学科,以全新的跨域融合视角创新了节目的内容和形式。

从本质上来说,跨域融合不是相加,而是相融。内容的跨域融合能否成功,在于其能否将频道定位与党史内容深度融合,总台建党百年系列特别节目无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CCTV-2财经频道的《红色财经·信物百年》以经济的视角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企建设成就,以“信物”见证党史;CCTV-3综艺频道的《电影中的印记》则以红色电影为主线,穿插访谈,融合了朗诵、歌唱、交响乐、戏剧、舞剧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无论是打造全新的党史特别节目,还是在已有节目的基础上推出特别节目,总台始终强调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期满足不同受众的收听/观看需求,进而保证党史节目的传播效果。

二、实践探索:党史节目的创新制作

为了进一步提升节目的传播效果,总台对建党百年系列特别节目进行了全方位的融合创新。时空场景的多元配置满足了不同受众在不同场景下的收听和观看需求,多方联动的传播矩阵扩大了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技术驱动下的形态创新更是为受众带来了全新的收听/观看体验,这些探索尝试为党史节目的创新制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时空场景的多元配置

总台建党百年系列特别节目在时长配置上采取了灵活的策略,既有诸如《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等三五分钟的短音频、《红色财经·信物百年》等七八分钟的微纪录片、《红色印记——百件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等八九分钟的广播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等十余分鐘的电视节目,又有《电影中的印记》《赢在博物馆》(第四季)等一小时左右的电视节目。前者短小精悍,适合在微博、抖音等移动平台进行多次分发,后者娓娓道来,适合在电视、电脑端细细品味。

总台建党百年系列特别节目时长的多元配置为受众提供了收听和观看的便利,使广播电视节目的跨媒介、跨场景高效传播成为现实。节目时长与媒介选择存在着密切联系,而媒介选择往往又伴随着特定的收听/观看场景,节目时长、媒介选择和收听/观看场景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逻辑。多元的时长配置既方便了广播电视节目进行跨媒介分发,还使通常只能在固定场所收听/观看的广播电视节目得以自然地延伸至更多的场景中。受众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零散的“碎片”时间收听/观看一期完整的、精彩生动的党史节目。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一期10分钟时长的节目与从1小时时长的节目中截取出的10分钟片段是不同的,前者包含着完整的叙事结构,其内容在跨媒介分发时基本不会发生变化;而后者往往只是对广播电视节目精彩段落的截取,其在跨媒介分发时必然会破坏原有节目的完整性和叙事的连贯性。多元的时长配置对于建党百年系列特别节目的全媒体布局非常重要,因为其涉及对广播电视节目跨媒介多次分发的传播效率和传播效果问题,正是因为多元的时长配置,才在总体上降低了广播电视节目因时长而在跨媒介分发过程中发生意义变化的可能。纵观近年来总台的广播电视节目,时长简短、内容凝练的节目愈发成为趋势,这些节目提高了其自身的制作效率、分发效率、收听/观看效率,又保证了其在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上进行跨媒介分发时节目的完整性和叙事的连贯性。总台建党百年系列特别节目通过多元的时间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跨媒介分发的渠道,并使节目延伸至各种场景,为受众提供了多元化、个性化选择。

(二)多方联动的矩阵传播

对于总台建党百年系列特别节目而言,多方联动可以分为生产、传播、接受三个层面。多方联动的第一个层面即广播电视节目生产过程中的多方联动。总台的建党百年系列特别节目依托总台优势,联合了众多的国家行政机关和权威的党史研究机构、革命博物馆等;除此之外,还结合不同节目的不同定位,邀请美术学、电影学、历史学等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参与创作。总台建党百年系列特别节目组成了一流的专家学者与制作团队,以保证其思想理论的先进性和节目制作的卓越水平。多方联动的第二个层面即广播电视节目传播过程中的多方联动。在节目的分发过程中,总台不仅通过自有媒体矩阵,如总台电视频道、广播频率、央视网、央广网、央视影音客户端、央视新闻客户端、CCTV手机电视客户端,还联合创作方、发行方、平台方等相关媒体、单位,在各种媒体平台上对节目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和分发,多方联动,使节目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例如,《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通过“去节目化”“音频节目视频化”等方式打造广播音频产品的融媒体传播矩阵,④使节目以音频、视频、海报等多种形态广泛传播;由总台中国之声策划的《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更是联合了全国60余家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对其进行全年的同步传播,⑤创新了广播节目矩阵传播的运作形式。多方联动的第三个层面即广播电视节目接受过程中的多方联动。受众、网友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积极参与节目相关话题的点赞、转发、评论等互动,推动建党百年系列特别节目沿着人际传播的线路继续传播。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等电视节目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引发连锁效应,各地广播电视台、高校等单位都相继结合自身特色资源,推出具有新意的“歌声中的党史”⑥、“摄影经典中的党史”⑦等活动、课程,这是总台节目矩阵联动效应的有效延伸。以《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等为代表的广播节目还尝试走进合肥、南昌等地的校园,通过校园广播、党史公开课等媒介形式打造“三分钟党史微课堂”⑧,使党史节目实现线上线下的矩阵联动,这些尝试无论对党史教育,还是对总台的矩阵建设,均具有突破性的创新意义。

(三)技术驱动的形态创新

近年来,总台积极构建“5G+4K/8K+AI”的传播格局,使用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大数据等技术,探索和报道节目的新形态。在建党百年系列特别节目的制作上,总台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以新技术打造全新的节目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宣传是否善于创新,是否能够做到常做常新,是其发展壮大、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⑨媒体融合视域下的广播电视节目是一种涵盖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节目形态,因此,除了需要对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本身进行创新之外,还需要用新技术驱动广播电视节目进行形态创新。如《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就利用新技术打造虚实结合的节目场景,驱动节目的视觉形态升级,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观看体验。实际上,结合各种新技术不仅是节目制作的要求,也是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必然选择。

除了广播电视节目,总台在《百年礼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交响音诗画》《伟大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等文艺演出中同样使用了大量的视听技术,对党史故事进行诠释和解读,这些既是技术驱动下的节目形态创新,也是提升节目传播效果的有效手段。

三、结语

设置什么议题、怎样设置议题、如何引导受众积极正向地探讨议题,是主流媒体工作的重点,对重大议题的设置和引导更是主流媒体工作的重中之重。党史节目不仅是一种节目的类型,还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媒介。党史学习教育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一步,广播电视作为重要的媒介载体必然要坚定不移地创新理念,积极设置党史议题,做好党史节目,重视党史节目的思想性和创新性。在当下的时代语境和媒介环境中,坚持对节目理念和节目内容进行融合创新是保证和提升党史节目传播效果的重要方式,由此来看,总台建党百年系列特别节目是党史节目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实践成果,其探索出的受众定位策略、内容融合策略、多元配置策略、矩阵传播策略、技术驱动策略等为今后党史节目的策划与制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注释

① 汪雅青、张丽欢:《从“年轻”处寻新意 文化类节目进阶还有哪些深耕路径》,《广电时评》,2018年第13期。

② 丁飞、王远:《100位声音大咖同场讲述革命文物故事》,《中国广播》,2021年第6期。

③ 张海超:《<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融合实践与艺术创新研究》,《电视研究》,2021年第7期。

④王菲、宋歌、邹蕾:《<追寻>——广播文艺主题宣传的一次精神求索》,《中国广播》,2021年第5期。

⑤ 武俊山、李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365集音频特别报道<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中国广播》,2021年第4期。

⑥ 《“歌声中的党史”主题党课·云讲堂启动仪式将于明日举行》,人民网,http://sc.people.com.cn/n2/2021/0602/c401275-34758324.html.

⑦《“摄影经典中的党史”双师课成功举行》,中国传媒大学白杨网,http://www.cuc.edu.cn/2021/0430/c1761a180998/page.htm.

⑧《<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走进江西南昌校园》,央广网,http://china.cnr.cn/gdgg/20210327/t20210327_525447474.shtml.

⑨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311页。

【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科研项目“国际传播中的视觉修辞理论及实践研究”(项目编号:AMRC2021-1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博士研究生)

(本文编辑:黄一樑)

猜你喜欢

建党百年融合创新
从百年华诞走向现代化远景目标
中国共产党发展高等教育的百年历程、成就与展望
从党史学习中感悟化危为机的智慧
“建党百年”主题优秀网络文学作品线上免费开放
面临新时代跨越百年 新征程思考创新党建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社会价值观的历史演进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多元分析
东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