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主旋律艺术价值的输出——《山海情》

2022-05-30李伊波

客联 2022年5期
关键词:山海情乡村文化

李伊波

摘 要:《山海情》是2021年年初播出的脱贫攻坚剧,一开播便获得了口碑和收视率的双丰收。《山海情》以扶贫为主线,故事主要是讲述在20世纪90年代,宁夏自治区西海固人民响应国家号召,为了脱贫致富搬出了“山沟沟”,来到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在国家政策扶植下和福建人民帮助中,一步步克服困难,不断努力奋斗出美好生活的故事。文章以主旋律电视剧《山海情》为研究对象,从内容和形式方面探究其“出圈”的原因。

关键词:乡村文化;国家情怀;创作思维

一、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

(一)真实镜头下的乡土场景与文化

《山海情》很注重真实场景的还原,场景的营造突出了真实感,这种逼真的场景还原主要是通过环境、道具、人物造型来体现,朴实的西北文化和开放的闽南文化不仅体现了丰富的地方特色,而且流露出地方特色。在剧作的设定上,剧组尽一切努力最大限度地还原了那个时代的真实场景,故事发生在90年代的宁夏西固地区,当时西固土地贫瘠,沙尘漫天,村民住的房子,曾经被称为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之一。

为了营造真实的生活氛围,制作团队意识到道具的重要性[1]。蘑菇是剧中非常重要的道具,贯穿了金滩村的脱贫致富之路。整个蘑菇棚里的蘑菇都是工作人员提前种好的。道具组还前往西北农村地区,收集办公室里破旧的桌椅、老式的茶杯、书籍等旧物品作为道具。这些细节使场景更加逼真。很多观众在“弹幕”评价上说,这些细节勾起了他们过去的回忆,让年轻的观众对当时的环境有了真实的感受和理解。在山海的心情中,因为当地气候的原因,每个人物都是风尘仆仆,皮肤干燥发黄,嘴唇干裂,人物马喊水龙带着那顶破旧的布帽,衣衫褴褛,留着锯木的胡子,嘴里还叼着树叶,别看太严肃,但他也是个足谋多谋的基层干部。通过化妆造型,使人物呈现出对比感和立体感。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呈现,人物更有真实感,呈现出独特的地方风味,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沉浸感。

(二)特色方言的注入

《山海情》制作了普通话版和方言版两个版本,观众可以根据喜好自行选择,从视频平台的实时弹幕评论来看,部分观众更愿意接受方言原声版,人物的性格与电视剧的背景直截了当地呈现出来,更加生动接地气,相比之下普通话版显得生硬一些。

《山海情》运用了闽宁两种主要方言,一方面起到了制造喜剧效果的重要效果,而这种喜剧元素成为主题电视剧与受众年轻化的桥梁,淡化电视剧中的宣传特点,加入了当下通俗喜剧元素,为主题电视剧增加了热闹气氛,得到了观众喜爱和追捧。援建官员陈金山因语言不通与当地人沟通不畅的场景,具有很强的喜剧效果。陈金山说的“教授治沙”被当地警方听到为“教授自杀”等等场景都显示了方言在剧中是不可缺少的元素。

二、平民角度叙述国家情怀

(一)人物形象真实生动

《山海情》的创作改变了以往扶贫电视剧的“意识形态”宣传模式,故事情节以村民和基层干部马德福为主要叙事对象展开,使电视剧有足够的空间呈现乡村风貌和时代特征,也造就了一群个性鲜明的小人物[2]。

剧中,每一位扶贫干部都是有血有肉,为人民奉献。马德福是无数基层干部的缩影,他有着为人民无私奉献、刚毅不屈的性格。张树成主任参与运河修复工作,用行动表达对当地人民群众的关爱。还有不顾自我形象一心想为村民种好蘑菇的凌教授,没有一点官场架子的福建县长陈金等,他们代表的都是长期奋斗在扶贫攻坚统一战线上无私奉献的基层干部,让观众看到了农村基层干部积极承担责任和努力为人民谋幸福的身影,也体会到了奋斗的艰辛。剧中的每一个村民形象都是鲜活的、有个性的。通过聚焦于人中的小人物,将贫困地区农民因受教育程度低、环境闭塞而产生的落差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观众也看到了从贫穷到富裕的跌宕起伏的种种场景。导演没有刻意美化扶贫领导,也没有为了吸引眼球而丑化农民形象。相反,他讲述了贫穷的真实故事

(二)扶贫扶志的真实还原

《山海情》既是对扶贫干部的个人描述,也是对“农村迁移”、“农民水、工资、教育等问题”等诸多社会共性问题的回应。这些问题不是简单地提到,而是真正地解决了。比如贯穿全剧的“金滩村用水问题”,村民们一直饱受“缺水”之苦,只能到邻村去买水。在这里,导演从几个方面减少了这些问题的描述,对于邻村来说,金滩村不属于啊这个区域用水的管辖范围,对于村民来说,当地经济薄弱,不能建泵站,没有水庄稼不能灌溉,更不能发展经济,一切似乎都迷失在无限循环中,无法化解观众眼中的矛盾,观众可以更真实地感受到这些困难。

白校长的角色是教育扶贫的典型代表。在打工潮掀起的读书无用论下,他坚定地在“必读”的营里,用各种方式阻止孩子们辍学,白校长这匹“只想教好书”的教育“老黄牛”有着极强的卓越品质,无论是在贫瘠的涌泉村小学,还是在后来的闽宁村小学,他都关爱学生,把他们教好。剧中人物启迪人心、开放思想,强调知识和教育,进一步深化了全剧扶贫主题。正是闽宁两地共同努力、并肩奋斗的真实情感,引起了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让我们回顾和见证,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党和国家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树坚为民,兄弟省情互帮互助。

三、新媒体创作思维的灵活运用

(一)故事情节完整紧凑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们的观看习惯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人们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去看冗长的内容,期待短小精悍的精品剧。这就要求以往集数较长的电视剧的创作要改变策略,加快剧情节奏,缩短集数,以满足新媒体时代观众的观看习惯。无论是政策还是观众需求,电视剧都会有越来越短的趋势。《山海清》仅23集,通过吊庄、移民、双孢菇、梦的翅膀、迁村、美好家园等六个篇章,完整地讲述了金摊村村民脱贫的整个过程。剧情淡化了家长里短和儿女情长,让扶贫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二)多个媒体平台相互联动

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多数电视剧都是通过多个媒体平台进行推广,以适应不同年龄层和受众追随电视剧习惯的不同[3]。《山海情》分别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联合播出,于2021年1月在浙江卫视、北京卫视、东南卫视、东方卫视、宁夏卫视开播,并在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同步播出。传统媒体可以保持主旋律电视剧固有的中老年受众群体,而新媒体视频平台则以其互动性吸引年轻受众。双速播放、跳过片头片尾等设置可以缩短电视剧观看时间,满足年轻观众快节奏的习惯。实时弹幕实现了观众与电视剧的互动,有趣的弹幕也可以吸引观众参与到剧情讨论中,對剧情有更深入的了解。

《山海情》不仅在新媒体平台播出,还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实现与受众的深度互动。在微博、抖音、B站等社交平台上,利用图片、视频等碎片化信息与年轻受众进行交流,实现与年轻受众的互动交流。例如,在微博热搜上的条目引发了网友们关于提高电视剧热度的讨论。情感的表演和人物的遗憾命运吸引了年轻观众的视线到网络媒体;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将该剧最精彩的情节通过短视频呈现出来,吸引常驻短视频平台的年轻观众积极观看。

参考文献:

[1]李美清. 电视剧《山海情》中乡土文化传播的新突破 [J]. 文学教育(下), 2022, 04): 155-7.

[2]武磊, 王锡彬. 接受美学视域下主旋律电视剧的受众接受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山海情》豆瓣评论的扎根分析 [J]. 新媒体研究, 2022, 8(03): 98-105.

[3]冯岭. 《山海情》:网络时代现实主义创作的新探寻 [J]. 剧影月报, 2021, 06): 10-2.

猜你喜欢

山海情乡村文化
《山海情》男主角原型:23年移民奋斗史比电视剧更艰辛
《山海情》背后的中国脱贫道路
《山海情》:所愿隔山海,山海亦可平
土味《山海情》凭什么热度不减?
好看的“扶贫剧”不止《山海情》
《山海情》,“土到掉渣”的爆款
十八大以来乡村文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反思乡村文化与乡村教育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庆市长寿区实践